聚族而居的大院人家

合川适合定居的地方(跟我一起读合川)(1)


大院人家是合川人民在农耕时代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动乱的社会环境和欠发达的生产方式,使得人们不得不依靠姓氏家族的力量、血亲关系的帮助来渡过一道又一道的生存难关,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困难,推动农业社会缓慢前行。

姓氏家族。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每个姓氏的背后皆有它的故事源起。在中华文化里,如果遇见同姓的人大家会感到亲切,常常会说“多少年前咱们是一家”的话。姓氏反映的是一种血缘关系纽带。有姓氏,就会有以姓氏而生活在一起的家族。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进而形成了家族文化、宗法社会。

在古代,姓氏往往按地域进行分布、迁徙、定居,出现了姓氏聚居地。大的可以同姓千人在一起,如中华文化里有个陈姓家族,繁盛的时候有几千人共同生活,被称为天下第一家。小的可以十几户、几十户住一地,如某村多姓李,便叫李家村;某湾多姓王,便叫王家湾;某渡口多姓赵,便叫赵家渡口等。

合川历代移民,多是以姓氏家族的方式迁入定居的。以清代为例,登记在册的便有95姓、253家士族。他们在迁徙定居三江大地的过程中,不论怎么星罗棋布,各姓氏家族都能做到相对集中、井然有序。这是大院人家形成的最初。

合川适合定居的地方(跟我一起读合川)(2)

▲龙市镇汐字孔老院 吴方琼 摄

聚族而居。聚族而居是汉民族的传统居住方式,其特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大家庭,聚居在同一地方。这是古代以农业文明为主体的社会形态产生的价值观念在居住地上的反映。

与福建客家人的土楼和广东客家人的围屋不同,合川移民聚族而居的形式主要是大院,或者叫院落。这与合川三江之上的土地,普遍适应耕种,但地形相对复杂、小块、分散有关。大院可以是一栋长楼,也可以是一个三合院或四合院或多重院落,还可以是独立分散的独门独户的聚合。总之,形式比较多样灵活。

聚族而居,最根本的是要遵从礼制,尊祖敬宗,注重孝义。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以礼为魂。

一个家族同居一处,有共同的财产,共同的利益,是一个“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命运共同体。人们作息规律,生活有条不紊。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沿袭着祖宗古老的传统。族中大小事务,都会有人操心、操持。

合川适合定居的地方(跟我一起读合川)(3)

▲多重院落中的大院耳门

大院人家。同居一处的大院中,居住着同宗共祖的家庭,都有各自的财产,经济独立。但同时又有许多共同继承或出资建造的公共财产,彼此之间联系密切。祠堂、祖屋、学堂、院坝、水井、磨房等都是公共财产。公共财产的使用以礼相让,共守规制,守望相助。大家同居一处,除了考虑乱世年间共同防卫的需要之外,太平之世最大的优点在于,如果家族中有人遇到问题和困难,各个家庭能够尽快地对其进行帮助,使家族成员尽可能渡过难关,尽量减少损失,避免不幸,从而增强家族力量,或者蕴蓄潜能。

血缘关系内在的亲和力得到最完整的巩固与发展,因而强化了传统的家族伦理。聚族而居与家族伦理的互动,使这种居住模式和伦理观念生生不息。

关于大院人家的家族传统和精神生活,必须要提到的便是宗祠。宗祠俗称祠堂,它是儒家礼制的产物,是崇宗敬祖的场所,是民间建筑的瑰宝。祠堂多建于家族聚居地中心位置,随着族丁的繁衍兴旺,大家族便分宗专门建起了新分出的宗祠或支祠。

合川适合定居的地方(跟我一起读合川)(4)

▲草街古圣寺古院 尹宏杰 摄

祠堂中大多有戏台、厢房,以供娱乐教化之用。正门外绘制门神。

大院人家的祠堂里,通常会悬挂堂匾,用这种形式来标明、记载自己光荣的祖先和家族里的优秀人物。族人能在祠堂里挂匾,就是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

祠堂是同一姓氏合建的公屋,是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也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事件的场所,也是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重要事务的场所,它深深地烙着宗法社会和礼制文化印记。

在过去,说合川有多少姓氏家族就有多少大院人家,就有多少宗祠祖庙,是一点不为过的。现如今对曾经有过的大院、祠堂,我们已很难说得清哪家第一哪家第二,只能依据其遗存作些判别和描述。

首先来看凉水井大院。这是一座典型的川东民居院落,整个院落占地约6500平方米,是迄今所见合川最大的民居建筑群。该大院位于今合川区狮滩镇,修建于清宣统年间,即公元1900年代末,属川东巨富李炳刚家族所建。

合川适合定居的地方(跟我一起读合川)(5)

▲凉水井大院房脊 果晓东 摄

该大院坐西向东,为多重院落,复合式布局。整个大院对称地建在依次递进的三层台阶上。有三道大门,均为石结构歇山式坊式建筑。正门直通正中堂屋,两道侧门通往后面和两侧的房间,并与正门相通。三道大门与大院建筑群之间,横向布列一大两小三座戏楼,大的为正台,小的为副台或称子台,系木结构歇山顶建筑。依据生活休闲功能之需,大院有亭台、水榭、花园,各主要建筑物之间有廊房相连,结构疏密有致,错落得体,浑然天成。在建筑的形态和装饰上,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屋脊上有精美雕塑,抬梁上有花草虫鱼,门窗上有别致纹样,真可谓千姿百态,极富诗情画意。

距此不远还有一周家湾大院,其建筑规模与凉水井大院大体相当,为李氏兄弟分别建造,均为豪华奢侈版大院人家。

合川适合定居的地方(跟我一起读合川)(6)

▲大院人家之三合院

其次来看李家大院。这也是一座具有晚清风貌的川东民居院落,位于合川区小沔镇李湾村。同其他老院落一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不凡的大门,跨进高高的门槛,你会发现,与大门并建的是一戏楼。

整个院落分为两层。第一层院坝,面积大约四五百平方米,由长方形大石块砌成,石块与石块之间组成小斜沟,形成天然的排水网络,以保证下暴雨时院坝不会积水。第一层院坝正前方,便是李家大院的堂屋。从院坝至堂屋有七步大石梯,石梯上方各有一座石狮。堂屋两边,是东西厢房,均为上下两层阁楼。东厢房阁楼下层用作私塾,上层则专门用着女眷看戏。

走过堂屋,进入第二层院坝。正对的应是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的祭祀堂。除正对的一字排列的房屋外,两侧也均有房屋,并形成了各自的小院落。小院落中有长方形天井采光透气,是一个具有私密性的家庭公共空间。这种分部式的小院落应该是大户人家分户居住的单元空间。

同客家人的围屋、土楼相比,合川的大院人家在空间布局上更为精致灵活,总体对称平衡,但也因地制宜,随地形地势自然展布、起伏错落。李家大院就是合川比较典型的地方大户人家的居所。

合川适合定居的地方(跟我一起读合川)(7)

▲难舍的大院乡愁

再来说一下杨家祠堂。杨家祠堂位于合川区双槐镇,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是一个集宗祠、民宅、私塾、戏楼、会堂为一体的综合建筑体。

整个祠堂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由八字形石门、戏楼、前庭、后庭、左右侧庭、回廊、厢房和八角楼相互连接而成,是一座由多个庭院组合而成的大型四合院。其布局平衡对称、规模宏大,楼上、楼下、廊道、通道共有108道房门。在通行的组织上,从正大门进去,不用折返,便可穿越所有房门而不重叠,然后再从正大门出去。

合川适合定居的地方(跟我一起读合川)(8)

▲庭院深许

以前庭为中心的第一个四合院为家族开展群体性活动的地方,如举办庆典、演出、宴席等,是祠堂最为热闹的地方。

以后庭为中心的第二个四合院为祠堂的议事大厅和住宅出入所在,四壁围合,安静私密。

整个祠堂大院共设有多个天井,各天井既起到了采光、通风的作用,更起到了排水的作用,大院内虽不见一个排水沟渠,上百年来却从未发生过积水、堵塞的情况,均是通过天井的暗沟排出。

合川适合定居的地方(跟我一起读合川)(9)

▲杨家祠堂遗存 罗明均 摄

杨家祠堂做工精巧,雕工美观。在各组雀替、揹樑、木穿枋上,镂刻有大量层次分明、意境深远的戏剧故事、神话传说、花卉图案。更令人称奇的是,在杨家祠堂的两处房梁上,还绘有两把算盘,记载着一大串不知何意的数字,至今已成了一个谜。

话题:人与居所的关系是辩证的。人能养房,房才能养人;反之,房不养人,人亦不养房。大院人家不聚小户,小户人家难成大院。在这种适配关系的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氏族依存关系和宗法社会关系。随着封建氏族礼制关系的解体和新的社会关系的构建,那些传统的姓氏大院、宗族祠堂便受到了冲击和破坏。遗憾的是,作为文化意义上的各类建筑本体也随之消失殆尽。面对一处处遗迹,我们只能从回忆中去拼凑它曾经有过的辉煌。

合川适合定居的地方(跟我一起读合川)(10)

▲大院生活追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