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

金榜题名很重要,古今都一样,比如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唐朝人们把举进士看做是入仕的重要途径,考中了就可能做高官。唐朝有俗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李商隐年纪轻轻25岁时就成功考取了进士,这在当时是件了不起的人生大事件,那么李商隐的科举之路走得容易吗?

高考古诗词鉴赏李商隐(看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科举进士之路)(1)

公园833年,李商隐20岁时,第一次进士考试,李商隐在恩师令狐楚的资助下赴长安应试,第一次失败落榜。极度的失望,怎么办呢?文人有自己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失落的心情。挥笔赋诗写下了《初食呈座中》:

嫩箨香包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诗以嫩笋比喻自己,嫩笋一寸而有凌云之志,诗人同样如此,年少而胸怀大志。可悲哀的现实却是嫩笋被食,凌云之志也夭折在初出林的时候。而诗人也一样壮志未酬,空有“嫩箨香苞”美质,却没有了昂扬九霄的机会。

高考古诗词鉴赏李商隐(看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科举进士之路)(2)

我虽如嫩笋般年轻,初出茅庐,但我心怀大志,一心报国,论我的价值也是块金子会发光的,假以时日必成大器之人也。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李商隐感叹,皇都长安城的人才太多了,可皇城那么大,陆地那么辽阔,大海那么波澜壮阔,我那么渺小的一寸心,何忍心轻易剪断,那是我一生的追逐呀!

剪断一寸嫩笋,剪断了我年轻的心,剪了我的凌云壮志心,请问你们怎么忍心?

再接再厉,公元835年正月,李商隐自故乡郑州赴京再度应试,但依旧名落孙山。第二次进京应试落榜。

高考古诗词鉴赏李商隐(看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科举进士之路)(3)

李商隐的文笔,他的师长崔戎有评“下笔即千字”,“读书倾五车”,至于为什么两次都落榜?史料记载,原来大和七年的进士试,主要是“帖金”,而李商隐对死记硬背因袭经史的不良学风很反感,这是他落榜的主要原因。

落榜之后给友人写了一封信:

始闻长老言:“学到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常悒悒不快……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百经万书,异品殊流,又岂能意分出其下哉!

此信可看出,李商隐蔑视旧传统的进步观点,他主张自由创造,反对崇拜偶像,这显然是向当时文坛上的正统观念挑战。直言不爱攘取经史,当然不符合考官的要求,进士落选也是必然。

高考古诗词鉴赏李商隐(看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科举进士之路)(4)

想金榜题名,又与文坛对立,何况是在古代,就算是我们当今21世纪的高考,你也不能扰乱呀!考官的要求很严格的。

公元837年,李商隐第三次进京应试,时隔四年,终获得成功,考取了进士。金榜题名时,李商隐才25岁,从年龄上来说,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要知道唐朝的进士每年只取二三十名。

之前他与文坛对抗,不爱攘取经史,喜欢自由创造,不符合考官的要求。第三次是妥协了吗?并非如此,而实际上不是他的文采发挥的好,是他碰上了好机缘。 得到了他恩师令狐楚的帮助,恩师和当年的主考官交情颇深,因此极力推荐,才使得他的鸿鹄之志才如愿以偿。

从他金榜题名时写下的《上令狐相公状》可以看出,李商隐的成功,虽具备才能,也有侥幸。

“今年24日礼部放榜,某侥幸成名,不任感庆”。某材非秀异,文谢清华,幸添科明,皆由奖饰。……

李商隐早年丧父,家世衰败,10来岁的年纪里,不得不帮人抄抄写写,做些杂工活来维持生计。从小的政治梦想指日可待,此刻是幸福的,兴奋得不能自已,他感到非常的得意和自豪。

高考古诗词鉴赏李商隐(看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科举进士之路)(5)

纵观李商隐的三次进京科举进士,李商隐的科举成功虽有开后门作弊的感觉,也因有其才华超群,有怜民间疾苦的品德,一心报国的政治理想,才得以志同道合的恩人及主考官极力推荐奖誉。

金榜题名也是需要德才兼备的。

时过境迁,如今的高考还能作弊走后门吗?还能顶替代考吗?希望苟晶事件不再有,作弊也不再有。

出生是豪门还是贫穷我们无法掌控,也不能怨,只愿埋头苦读,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梦想的未来。

高考加油!李商隐和古代的人考试是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如今和古代不同,失败或成功,前方都有路,或许是一条更好的路,所以若失败,请不要悲伤。若成功,请继续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