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和日本人的故事(梅兰芳收到门卫递来一张纸条)(1)

蔡锷与小凤仙照片

题目:长沙有条蔡锷路:奈何七尺之躯,既已许国,再难许卿(公号:老会计学新知识)

梅兰芳和日本人的故事(梅兰芳收到门卫递来一张纸条)(2)

《建党大业》剧照

1 身已许国,再难许卿

1915年11月11日。北京前门火车站月台。

小凤仙一路狂奔,追上站台。

站台上,蔡锷正举步欲踏上去天津的火车,蓦然回首,看见小凤仙疾步赶来,连忙迎上。

“带上我——”小凤仙泪眼朦胧。

火车汽笛长鸣,巨大的烟囱,浓烟滚滚。

蔡锷深情地看着小凤仙,眼睛里有悲悯,更有坚决。

“奈何七尺之躯,既已许国,再难许卿——”

说完,蔡锷毅然转身,踏上南去火车。

望着火车缓缓开动,越来越快的轮轨声,铿锵有力,仿佛战鼓擂响,小凤仙霎时泪飚如雨。

她知道,此去经年,已是关山万重。在战火纷飞的间隙,这位大名鼎鼎的昭威将军,还会想起她吗?还会想起一个身陷北京风尘的弱女子吗?

她当然也知道,蔡锷是国之栋梁,离京别她而去,要回云南铸山煮海,起兵反袁。

是为国,是为民,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又怎能为她一个风尘女子裹足不前?

她只恨自己不能效红拂为李靖而夜奔;

她只怨自己不能学梁红玉为韩世忠而擂鼓助威。

只能在心中暗暗祈祷,愿将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梅兰芳和日本人的故事(梅兰芳收到门卫递来一张纸条)(3)

桂林象鼻山蔡锷塑像

2 滇池月小,黔岭云低

蔡锷自北京至天津,一周后,自天津登船到日本。

全国舆论一片哗然。

杨度闻听此消息说:“此人一去,无异纵虎归山,放龙入海,从此我华无宁日矣。”

蔡锷再由日本,从海上辗转取道上海,南下香港。

1915年12月,蔡锷抵达云南。

12月25日,他与唐继尧等宣布云南独立。

紧接着他们组织军队,发动护国战争。

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浩浩荡荡的八千梯团大军踏入蜀地。

打算对川边敌军发动突然袭击,出奇制胜,夺占叙州、泸州诸要地。而后再向北攻成都、东取重庆,率领大部队挥师东下,与其他人会师武汉。

不久,滇军叙州大捷,于1916年1月21日占领叙州,袁军全数溃退。

2月,蔡锷率师入川,夜渡赤水,到达雪山关。其时,朝阳初上,蔡锷豪情万丈,遂立马横刀,口占对联一副:

是南来第一雄关,唯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

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

(1921年,赤水知县杨公石感怀蔡公当年奋勇,书写对联,刻在雪山关上。至今犹依稀可见。)

年方十六岁的小凤仙,虽出身风尘,但也是情窦初开的年纪。蔡锷一年来对她爱护有加,如兄长一般教她读书,一起填写歌词,让她一颗自小因身世飘零而干涸的心,逐渐回暖。一颗芳心全在蔡锷身上,理所当然。

她每天为他祝福,报纸一来,必抢先拿到,如饥似渴地品读着有关蔡锷的每一条消息。

知道蔡锷率领护国军所向披靡,心中也是暗暗为他高兴。

这就是以身许国的大英雄,这就是她心中的大英雄,哪怕只能与他一段萍水姻缘,一生足矣!

旋即,袁世凯去世,洪宪王朝烟消云散。

护国功成,蔡锷约束兵马于四川,就职四川督军兼省长。

小凤仙闻讯欣喜异常,她仿佛看到,蔡锷将军百战归来,怒马轻裘,来到北京,与她泪眼相看——

3 萍水相逢,终成一梦

无奈天有不测风云,一则震惊全国的消息,让小凤仙心如刀绞。

1916年7月,蔡锷病情恶化。

9月,东渡日本治病。

11月8日上午,一代护国将军蔡锷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消息传来,小凤仙几欲晕倒,谁能想前门一别,竟是天人永隔?

从此,那位英姿飒爽的护国将军,再也不会走进她的房间,来一壶酒,要两个菜,谈笑风生;

从此,那位温柔体贴的将军哥哥,再也不能抚慰她的心灵,孤苦无依的感觉,再次弥漫心间。

小凤仙怔怔地看着蔡锷给她写的字:

不信红颜终薄命,由来侠女出风尘。

谁想到,偏偏又是红颜薄命,她心中有万千思绪,竟一片混乱,只是呆呆地坐着,有如灵魂出窍。

这时,有人来访。是蔡锷的湖南老乡易宗夔,与蔡锷、小凤仙均熟。

民国盛行挽联,凡公祭大典,名人雅士,必送挽联,或颂或评。易宗夔知道,小凤仙只是初通翰墨,写挽联当有困难,于是过来帮她,以尽朋友之谊。

挽联云:

九万里南天鹏冀,直上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

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对联以小凤仙的口吻,上联写蔡锷将军,国之柱石,生自湖南,如鲲鹏展翅,战功卓著,救民国于独夫之手。然而,为什么就突然离去,忍心让我余生都生活在忧患之中,萍水相逢的往昔,从此只能出现在梦境中;

下联写小仙自己,一个身世飘零,流落北京的弱女子,沉沦于风尘之中,却能够与蔡锷这位盖世英雄引为知音,相信即使不是青松傲梅,相信纵然是桃花颜色,也是可以传诵千秋。

文辞一悲痛,一欣慰,小凤仙一看如锥刺心,伏案痛哭失声。

梅兰芳和日本人的故事(梅兰芳收到门卫递来一张纸条)(4)

蔡锷国葬大典各界挽联

4 麓山有幸,英雄长眠

1916年12月5日,蔡锷灵柩自日本福冈到达上海,上海即举办公祭大典;

同日,黎元洪向国会提出《国葬法》案和黄兴(黄兴先于蔡锷于1916年10月31日逝世)、蔡锷举行国葬典礼案。

两案均先后得到国会的一致通过。

12月18日,黎元洪下令公布中国第一部《国葬法》。

1917年1月1日,蔡锷灵柩抵达湖南长沙。

次日,由湖南陆军第一师师长赵恒惕、督军署政务厅长范治焕主持,隆重迎入城内,暂停设于陆军测量局蔡锷营葬事务所内。

经湖南官绅议决并征得蔡锷遗族同意,蔡锷的国葬期择定在4月12日,墓地选定在长沙河西岳麓山万寿寺后山。

1917年4月12日为蔡锷国葬典礼既出殡之日。

是日上午八时起,狂风怒号,暴雨如注。蔡锷灵柩从东长街(今蔡锷路)出发,经大西门到湘江码头。

河岸上早已白布扎成一坊,前书“英雄逝水” 四个大字,后书 “天柱双倾” 四个大字;联云:

旧事重提,伯仲勋名怀击楫;

万方多难,苍茫风雨泣同舟。

同日,全国各地同时举行公祭大会。

北京公祭大会设在当时的中央公园。小凤仙一袭青衣,悄然而至,赠将军两幅对联。

一幅为易宗夔代她所撰:

九万里南天鹏冀,直上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

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一幅为她自己所作: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上联把蔡锷比作三国周瑜,同样年少得志,雄姿英发,痛惜早夭;

下联把自己比作唐代杨素家妓红拂女,与她慧眼识得李靖英雄一样,自己也早就知道蔡锷真英雄。

对仗虽不十分工整,但用典精确,短短十四字,千言万语尽在其中,堪称佳作。

小凤仙向蔡锷遗像三鞠躬,掩面而泣,冲开蜂拥而至的记者,踉跄离去——

梅兰芳和日本人的故事(梅兰芳收到门卫递来一张纸条)(5)

长沙岳麓山蔡锷墓

5 忧患余生,令人叹息

1951年,梅兰芳慰问志愿军,途经沈阳,下榻于政府交际处招待所。某天,门卫送来一个纸条,上书:

梅同志:我现在东北统计局出收部张建中处做保姆工作,如不弃时,赐晤一谈,是为至盼。

字迹娟秀,署名竟是失踪三十余年的小凤仙。

梅兰芳当然记得小凤仙的芳名,后者曾捧过他的场,当时跟她在一起的就是那位玉树临风的蔡锷将军。

看罢纸条,梅兰芳立刻让秘书许姬传出面约见小凤仙。

翌日,小凤仙如约而至,她衣着简朴,形容憔悴,头发花白,年龄在五十开外,垂垂老矣。

但她颇为健谈,向梅兰芳讲述了早年身世,以及与蔡锷将军相识相知并助他逃离虎口的经过。

当她讲到蔡将军发动护国战争,力疾视事,以致病入膏肓,在日本福冈不治而殒时,顿时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时蔡锷将军逝世已35年。

长沙河西岳麓山,墓庐尚在,墓旁青松已蔚然成林矣。

梅兰芳和日本人的故事(梅兰芳收到门卫递来一张纸条)(6)

长沙蔡锷路蔡锷将军塑像

6 长沙有条蔡锷路

长沙蔡锷路,为长沙城南北向的另一条主干道。

解放路口至五一路口的一段,古称理问街。

五一路口往北至中山路口,古称上、下东长街,仿北京东长安街而建。

再往北直至兴汉门为羊风拐角、小桃园、司马桥、三公祠等许多小街巷。

1933年开始拆让上述街道的全部和部分,修建大马路,初名东长路。

1939年更名伯陵(当时省政府主席薛岳的字)路,纪念薛岳指挥长沙会战。

1943年定名蔡锷路,以纪念民初讨袁护国的名将蔡锷。

梅兰芳和日本人的故事(梅兰芳收到门卫递来一张纸条)(7)

蔡锷将军手迹

梅兰芳和日本人的故事(梅兰芳收到门卫递来一张纸条)(8)

小凤仙手迹(致梅兰芳书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