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水务局印发《北京市水资源保障规划(2020年—2035年)》,针对“节水城市、生态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提出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根据“规划”,北京将继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生产生活用水总量,加强水资源分区管控,提升行业用水效率,完善用水节水监管体系,到2035年全市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成型,主要节水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解读(北京超1500万人喝上了南水北调水)(1)

根据“规划”,北京将继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生产生活用水总量,加强水资源分区管控,提升行业用水效率,完善用水节水监管体系,到2035年全市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成型,主要节水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规划”提出,农业节水增效,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农业用水逐步退出深层地下水开采,优先利用浅层地下水;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加大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工业节水减排,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积极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推进现有企业和园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新建企业和园区要统筹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三城一区逐步完成节水标杆园区创建。

公共服务节水提效,交通客运站、综合性购物中心、星级宾馆、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逐步实现高效节水器具“全覆盖”;持续实施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健全精细化管理平台和漏损管控体系,有效降低管网漏损;加大道路浇洒等环卫用再生水比例等。园林绿化节水限额,选用耐旱、节水、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树木、花草新品种,因地制宜建设滴灌、微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园林绿化用水逐步退出自来水浇灌,加大再生水、雨洪水、河湖水利用推广力度,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加强集雨型绿地建设,完善再生水等配套工程建设。

规划”还提出,要实施多水源互济共保,将北京建设成为水资源保障有力的韧性城市。“规划”要求,增强本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加强外调水源保障,统筹优化水资源输配水全过程,逐步构建多元化、抗风险、高韧性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外调水和本地水灵活调度,新水与再生水优化配置,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此外,“规划”还对依法加强节水用水管水、建立量质双控的水资源保护体系、强化水资源利用全过程管控、建设智慧水务平台、加强配套规划制定和用地空间管控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记者从北京市水务局了解到,近年来,本市持续贯彻落实“十六字”治水方针和“四水四定”原则要求,统筹推进水资源节约、水安全保障、水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全市节水成效持续领跑全国,节水型区创建全面完成,主要节水指标位居全国首位。首都多水源保障格局日臻完善,超1500万人喝上了南水北调水,再生水成为稳定的“第二水源”,密云水库最高蓄水量创建库以来最高纪录,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6年回升。城乡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稳步推进,五大主干河流26年来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有水河道、有水河长水面大幅增加,河湖健康和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大幅提升。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王天淇

流程编辑:U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