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强大到极致(老师异于常人的魅力始终感染着我)(1)

做“王门弟子”,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1986年,我报考硕士研究生时,第一选择是呼吸专业,因为我有一个执念: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而呼吸病学又可称内科学的基础。当时我在医学系当辅导员,对医学院和医院的知名教授略有所知,其中王曾礼教授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他从法国巴黎第五大学雷纳克医学院学成归来,时任大内科主任。我毫不犹豫地决定,报考王曾礼教授的研究生。王曾礼教授在医院声誉很高,在年轻医生中有一大批粉丝,那一届仅本院就有9人报考他的研究生,而王老师的招生名额只有1个。我在医学院,和王老师素不相识,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去见了王曾礼教授。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老内科大楼一楼主任办公室,我第一次见到王曾礼教授。他身材魁梧,面色红润,头发蓬松,眼睛炯炯有神。我嗫嗫嚅嚅说明来意以及我的担忧,王老师没有半分钟的犹豫,对我说道:“你不需要想那些,我招生只看分数。”非常幸运的是,我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成功录取。

做了“王门弟子”,才发现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王老师性格直率,他的思维和语速一样快,常人很难跟上他的节奏。我们这些学生对他老人家是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同时,在他面前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他不像其他导师那样对学生呵护有加,反而有些疏离。他和弟子们的交谈从来都是直奔主题,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他指导学生的方式也很特别,一张纸条,一篇画了几个圈圈的文章,启发我们自己去领悟。除了门诊和查房,他基本上都在伏案工作,书桌上堆满了专业书籍和期刊。每次走进他诊室前,我都要平复紧张的心情,把要汇报的事情在脑海里再梳理一遍。

从老师那里,我知道了很多“新鲜事”

王老师博闻强记、好奇心强,其眼光之深远、思维之敏捷,在当时的华西医院鲜有出其右者。因为英语底子出众,他成为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到法国巴黎第五大学学习,研究方向是结节病。回国后,他又专攻支气管哮喘,他的临床思维从不局限于一个狭小的专业。

王老师给我布置的研究方向是白细胞介素,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新颖的领域。借助他给我的一篇长达30多页的英文综述,我写出了生平第一篇学术文章——《白细胞介素-1和肺部疾病》,发表在当时的《国外医学情报呼吸分册》(现在的《国际呼吸杂志》)上面。他经常会写一个单词或发给我们一篇文章,跟我们说:“这个东西有点意思,你去查查看。”从他那里,我第一次听说褪黑素,第一次听说呼吸兴奋剂阿米脱林,第一次听说昂丹司琼这个肿瘤患者化疗后用的药。

如果说这些闻所未闻的新药和疗法让我感到王老师的学问高深莫测,那么,他的另一个习惯就更让我们惊叹不已了。他手写处方从来不用中文,也不用英文,而是拉丁文。这两年,我门诊时偶尔会遇到王老师的老患者带来的旧病历,虽然至少有一半的内容认不得,但我总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连声招呼我的研究生:“快看,这是你们师爷的处方,快拍下来。”

王老师还有一个绝招——中药方子。他初中毕业于著名的苏州中学,接受过那里的西式教育,后来又留学巴黎,却对中医药有涉猎,门诊时,偶尔会给患者开几味中药,指导查房时,有时突然会冒出一句:“既然现在的方案效果不好,你们不如试试‘小青龙汤’嘛。”然后细心地告诉我们,这个方剂用麻黄多少,芍药多少,细辛多少……我们无意间发现,王老师的方子竟然和张仲景《伤寒论》中记载的半分不差。

王老师对一切新奇的东西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痴迷,对于未知领域,总喜欢刨根问底。他思维很跳跃,和他接触有时会觉得他心不在焉、神游物外,其实他只是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得到老师的肯定,我忍不住泪奔

王老师痴迷学术的一种表现就是非常较真,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对于学术问题从不假以辞色。记得有一年的内科学术年会,某位著名专家在台上侃侃而谈,王老师却在台下如坐针毡。这位教授刚讲完,王老师一个箭步冲上讲台:“刚才×××讲……,根本就不是他说的……”搞得这位著名教授手足无措、面红耳赤。

王老师对旁人如此,对门下弟子更是不留情面。大概20年前,我受邀做关于慢性咳嗽的专题报告。我一上台,发现王老师坐在台下,立马有种蒙圈的感觉。我一边讲,一边用余光观察王老师的反应,看到他愁眉不展,后来干脆面壁而坐,我的心拔凉拔凉的。我讲完之后的提问环节,王老师立马开炮:“你没看到这里坐了多少呼吸科的老师?他们的临床经验还不如你?你的观点我认为有以下错误……”一番话让我立马汗流浃背。

后来,我又应邀作了一个《哮喘治疗的艺术》的报告,谈了我对哮喘诊治的一些思考。作为主持人,王老师总结时说,这是这一年他听过的最好的学术报告。听了这话,我当场忍不住泪奔。

2021年3月27日,是王老师去世七周年纪念日,我们这些学生本计划开一个追思会。但出于新冠疫情防控的考量,外地的师弟师妹们不能回校相聚,大家纷纷在微信群中回忆起自己和王老师的很多趣事以及王老师对自己的教导,表达对王老师的感激和缅怀。在大家的回忆中,王老师有着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质,这样的气质使他具有异于常人的人格魅力。我们这些学生们永远尊敬他、热爱他、感激他、怀念他,并以身为“王门弟子”为荣。

老师的强大到极致(老师异于常人的魅力始终感染着我)(2)

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 刘春涛

编辑:管仲瑶 张昊华

校对:马杨

审核:于梦非 徐秉楠

老师的强大到极致(老师异于常人的魅力始终感染着我)(3)

老师的强大到极致(老师异于常人的魅力始终感染着我)(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