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武俊英《苏三起解》艺术赏析郭桄

山西蒲剧武俊英演唱的苏三起解(武俊英苏三起解赏析评述)(1)

【主演】武俊英(1956—),女,山西新绛县人。12岁考入新绛县蒲剧团便成为“三泉的小铁梅”演员,工小旦,后在现代戏《杜鹃山》中饰柯湘。古装戏解冻后,演出《打金枝》(饰昇平公主)等剧,从晋南演到陕西一路唱红。1982年参加山西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在《送女》中饰周兰英,获最佳青年演员奖,1986年在振兴山西戏曲青年团调演中,运城地区蒲剧团演出《苏三起解》,武俊英饰苏三,兰敬生饰崇公道,分别获主角金牌奖和配角金牌奖。1987年获第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0年山西省振兴蒲剧调角金牌奖。其他代表作品还有《玉蝉泪》(旧本《双玉蝉》,饰曹玉蝉)、《孟姜女》(饰盂姜女)等。她为青年演员贾菊兰、王苗苗排导的《打神告庙》、《苏三起解》,在省、地戏剧演出中均获优秀表演奖。武俊英广泛涉猎各种戏剧表演流派,博采众长,非常注意揣摩戏剧人物的心理与情感,积多年的探索、创新,形成“吐字清、声含情、韵味美”的独特艺术表演风格,被观众亲切地誉为“俊英腔”

【剧情】《苏三起解》又名《女起解》,原是蒲剧传统剧目《玉堂春》(又名《审录》)中的一折。苏三(玉堂春)蒙冤,被洪洞县衙老解差崇公道押解前往太原会审。崇公道原以为苏三堕落烟花,谋杀丈夫,非善良之辈,故冷眼相待。后经苏哭诉,讲明原委,崇公道顿生怜悯之情,将苏三收作义女,沿途好生相待,百般照顾。两个社会地位低贱的小人物,互相同情帮助,共渡难关。

【赏析】《苏三起解》是一出旦角唱念的应工戏和丑角做工戏。旧本《苏三起解》“情节比较简单,只是辞别牢狱,苏三认父,起解行路,直线发展,人物的思想感情较单一,情感交流也不充分。经改编者慧眼识璧,保留和发挥了原来演出中唱腔优美和语言诙谐之长,重新结构故事情节,铺排矛盾冲突,着力于揭示苏三和崇公道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加强人物之间思想感情的交流,使得将近一个小时的戏,成为一出唱、念、做并重,情节饶有风趣,富有浓郁喜剧特色的完整独立的小戏”。由运城地区蒲剧团韩树荆改编、武俊英和兰敬生领衔演岀的《苏三起解》,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戏剧改革中绽开的一朵奇葩。

山西蒲剧武俊英演唱的苏三起解(武俊英苏三起解赏析评述)(2)

武俊英在《苏三起解》中饰苏三

改编者精心刻画人物性格,合理安排情节,突岀表现了苏三和崇公道从犯人与解差关系,转换为义女与义父关系的过程,与旧本相比较做了细微而重要的改动。起始,崇公道并不知道苏三含冤受屈的经历,认为苏三是个杀人害命的妓女, 王公子是个嫖妓浪荡的酒色之徒,所以极其鄙视苏三,当苏三要求代为寻找去南京的客人给王公子捎信时,崇公道坚决予以拒绝,并冷言冷语,讽刺责难。后来听苏三述说了自己的身世、冤情和对王公子的坚贞爱情后,他的态度大变,主动替苏三哀求去南京的客人给王公子捎书信。崇公道对苏三冤情的逐渐了解和对苏三的态度转变,实际上代表了观众对苏三认识和同情的过程。改编者精心安排了长达88句的大唱段,当然中间也安插了崇公道的问话和感叹,与苏三叙事抒情的唱词相呼应、衔接和烘托,使叙述更加生动连贯、感人至深。

从“我本是良家女父为官宦”到“可怜他走投无路破庙受熬煎”,苏三向解差崇公道(也是向观众)倾诉了自己父母双亡、千里投亲、被骗卖烟花院后,如何结识王金龙,与他真情相爱以及王公子被骗光银钱赶出院门的悲惨遭遇。这一段唱以叙事为主,以[二性]板式为骨架,唱腔中轻重、浓淡、缓急富有变化,成为产生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演唱时武俊英着力运用一些装饰音与演唱技巧来丰富唱腔的色彩增加吸引观众视听的魅力。

在回忆王公子来到烟花院时,武俊英的唱腔逐渐转向了含情、轻巧,特别是平康里三冬春暧花好月圆”这一句,“花好月圆”她采用断音唱法,把音符断开,使旋律活泼,幽雅含情,听起来比较新颖。接下来的八句唱词和唱腔,突破了传统唱词三四三或二二三的句式,采用了五言诗句和民歌的格式,并且糅进了一些歌曲、黄梅戏的唱法,使唱腔委婉缠绵、声情交融。词云:“青丝带身边,见发如见苏三,莫道关山隔,千里共婵娟。青丝带身边,苏三把郎盼,盼郎折丹桂,盼郎锦衣还,锦衣还。”她控气敛声,用轻声和气声唱法,又糅进滑音、顿音、颤音等装饰音,真是情思绵绵、珠泪涟涟,把观众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升华到一个无限美好的艺术境界,也把苏三对王公子的情爱刻画得刻骨铭心。“这八句五字板的唱腔,经过修饰糅化,具有歌曲的韵味,又不失蒲剧特色。蒲剧戏迷们都喜爱,青年观众还把它当成歌曲传唱,尤其是在武俊英下乡演出的时候,她在台上一唱,台下的观众也都跟着唱起来,这样热烈互动的场面是她根本没有想到的。”

山西蒲剧武俊英演唱的苏三起解(武俊英苏三起解赏析评述)(3)

从“王公子走后奴常思念”到“沈燕林拐卖苏三到洪洞县里边”,26句的唱词,把苏三那种望眼欲穿的情感表达得无限缠绵动人。这段唱把[紧二性]和[流水板]混合运用,着重于速度与力度的对比,就是以快衬慢,慢衬快,快慢交替,强后弱,弱后强,强弱分明。当苏三提到王公子不日荣归时,非常激动。从“千般盼,万般盼”到“喜孜孜乘软轿疾奔庙院”,一段[紧二性]主要以明快为主,突出苏三喜出望外的欢快心情。到“谁知晓原是诡计一端”,中了圈套,被拐卖到洪洞县,节奏又慢下来。下一段叙述苏三在洪洞县身陷冤狱的悲惨遭遇:“一个个都把良心昧洪洞县里没好人!”是苏三感情的大迸发,是悲、愤、怨交织的控诉,唱法上奔放激昂,似银瓶炸裂,如火如灼,节奏加快,吐字清爽。最后转入[垛板],加强了唱腔的冲劲和力度,层层递进,把情感推向高潮,从而达到震撼观众心弦、引起观众感情共鸣的艺术效果。

崇公道作为不知情者的反应与苏三的倾诉配合得天衣无缝,相得益彰。原先崇公道认为苏三是杀人凶犯,他在大槐树下乘凉,苏三也凑近乘凉,他非但不允,还反唇相讥,让她“往日头下站”。当苏三哀求将刑枷松动一下时,他却说“这是朝廷的王法,一丝也不能动”。他听苏三诉说皮氏怎样害死丈夫沈燕林,移祸诬陷苏,行贿洪洞县令,将苏三定成死罪的经过,开始时背朝苏三不予理睬,随着苏三的叙说,引起感情的变化,由面向观众,不以为然,到将脸转向苏三,关切地聆听、质疑、询问。到最后真相大白,他才猛醒:“我老汉原来以为你害人,闹来闹去是人害了你!”随即改变态度,从厌恶鄙视转变为怜悯同情,主动替苏三卸下刑枷,让苏三到岭下乘凉。他错怪了好人,自责地说:“我叫日头晒着!”实行自我惩罚更为动人的是,当临近太原看到双塔时,他不忍心再给苏三戴上枷,竟情不自禁地将枷往自己项颈上套。这一细小的动作,看似有些滑稽,仔细玩味,却使人心酸泪下。它凸现崇公道明于事理、疾恶如仇又心地善良的性格。兰敬生的精彩表演和武俊英叙事抒情的演唱,达到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艺术效果。

(郭桄)

[注释]

①郭桄:《中国戏曲史读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2月版,第464页

②杨焕育:《经霜历雪梅更香》,原载李春芳编:《梨园新谱——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戏曲专题”荟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9月版,第3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