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山阳

我国地方戏曲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当贫苦男子与富家小姐恋爱时,小姐大多能够坚持爱情婚姻的自由选择,毅然与阻挠势力决裂;当富家公子向贫苦女子求爱时,则受到女子的嘲讽与拒绝。关于爱情婚姻题材的锡剧中,也存在这种叙事模式。

今天,我们来看看那些坚毅勇敢的贫苦女子。

锡剧《秋香送茶》

锡剧玲珑女赵云卿投店(锡剧秋香送茶摘石榴)(1)

锡剧《秋香送茶》

锡剧对子戏《秋香送茶》,俞介君编剧,叶传卿作曲,省锡演出,蒋昌涌、卞雁敏主演,另有季梅芳、徐玉珍版,陈云霞、殷小刚版。

锡剧玲珑女赵云卿投店(锡剧秋香送茶摘石榴)(2)

秋 香——陈云霞

锡剧玲珑女赵云卿投店(锡剧秋香送茶摘石榴)(3)

张二相公——殷晓刚

张财主家的二相公,看上丫鬟秋香,欲讨作房小。百般调戏、软硬兼施,却被刁蛮伶俐的丫头不卑不亢地巧妙拒绝。其中“卖四方”一节,更是将二人的斗智斗勇表现出来。秋香的“外面地方苦是苦,我就是硬树扁担不弯腰”,就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硬骨头”,不愿做纨绔子弟嘴里的“肥羊肉”。“苦与甜”,“软与硬”,则是政治伦理叙事的需要。

点击链接观看锡剧《秋香送茶 卖四方》

锡剧《摘石榴》

锡剧玲珑女赵云卿投店(锡剧秋香送茶摘石榴)(4)

锡剧《摘石榴》

《摘石榴》如出一辙,也是贫贱少女戏耍富家少爷的故事。门里门外,是两个不同的“阶级”,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人生志向与审美情趣。门里门外,也把“美与丑”分开来,也把“人与狗”分开来。以“狗”作喻,即把地主老财比作“恶煞狗”,心如毒狼,又把他们耍作可笑的“哈巴狗”。因了“阶级成分”,赵自茂就是一个“绣花枕头大包草”,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其作为地主阶级的本性也由此展现,不种泥田好吃米,不养花蚕穿丝绸。而“革命妇女”的刘金秀,作为劳动人民的代表,对于地主的所谓“恩宠”,自然是不屑一顾的,“绫罗绸缎”、“鱼翅海参”、“丫鬟侍奉”、“厅堂大高楼”皆是浮云;其对地主阶级的嘲讽,则几近嬉笑怒骂之能事。当政治伦理与民间伦理相结合(仇富、男女斗嘴)后,才能获得满足“人民”的期待并与其共鸣。

锡剧玲珑女赵云卿投店(锡剧秋香送茶摘石榴)(5)

锡剧《摘石榴》

点击链接观看锡剧《摘石榴》选段

寒酸书生追求到了千金小姐,而刁蛮丫头却拒绝了纨绔子弟。其实,地方戏曲多是在民间流传中获得资源与修改(又多由落魄文人完成),“女子”在其中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完全无法实现自主的选择,而上述模式也就成了落魄文人与底层民众对爱情婚姻的一种“消费”与“意淫”。建国后的改编中,政治伦理则借助民间伦理对爱情婚姻的此种想象,来展现二元对立的人民与地主不同本质,以实现政治伦理的叙事需要。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