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不但让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变短了,让城市变小了,也让历史变得近了。

从大连乘坐高铁到青堆子旅游很便捷,而且智能手机拍照既方便又轻松,自助游显得更加自由。

青堆子妈祖庙

大连妈祖庙封闭了吗(时间中的大连2青堆子妈祖庙)(1)

青堆子临河,河叫湖里河,河的下游是海,海曰黄海。因为临海的缘故,沿街走可以看到山草房,还有石头房和青砖房,令人感觉亲切,有时间倒流的感动。

坡路和小巷,矮墙和门楼,像我的老家烟台莱山马山寨,简约古朴的房子和淳朴憨厚的民风也很像。

这里的人说,先有青堆子,后有红崖子。

青堆子在唐代叫青口,后属盖州管辖,乾隆八年(1743)开埠,光绪年达到鼎盛。

青堆子老街形成于清末,那时,东西街叫下街、南北街叫太平街,夹在中间的分别是鱼市街和财神庙街。

每一栋老房子都是不老的烟火。

我要找到的老房子是青堆子天后宫。

老人们回忆说,多年以前,在它附近还有普化寺(俗称下庙)、玉皇殿、城隍庙、火神庙等非常好看的古建筑。

青堆子天后宫建于乾隆年间,解放初被用作学生教室。

“文革”期间,天后宫附近的庙宇都被拆除,天后宫也遭到破坏,仅存前殿、正殿、民国十年碑。

大连妈祖庙封闭了吗(时间中的大连2青堆子妈祖庙)(2)

我幸运地遇到了徐德成先生,他告诉我,海滨街289号华兴泰油坊、灵山街13\15号吕家、海滨街353号富家一起带动了青堆子的发展。

他还说,因为太平街出了很多文化人,人们曾把它叫做汉墨街。

他说的一点没错,青堆子至今留着众多名人的印记:抵御八国联军,自杀殉国的李秉衡在这里读书,爱国名将左宝贵在这里修建了清真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传印法师在这里皈依佛门……

徐德成又指着妈祖庙告诉我,“文革”时期,造反派林某和郭某带领大家破坏了庙宇,一年后,两个人都疯了,不久又一起死掉了。

后来的一段时间,天后宫被青堆子公安派出所用作办公场所。

1987年4月26日是应该铭记的日子。

因为从这天开始重修天后宫,并进行扩建,改名叫普化寺。

普化寺原本在天后宫东侧20米,1987年重修前,正殿供奉海神娘娘,重修后把海神娘娘移到了前殿的东配殿,正殿供奉释迦摩尼。

1994年基本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2006年又将山门扩建成三门洞。

寺门上方高悬着题额“普化寺”,寺门下方却立着“青堆子天后宫”石碑。

寺庙山门始终关着,要从侧门入。

轻轻扣门,一位女居士开门,她问我,你从哪里来?

我说,从大连来,特地来看海神娘娘。

有信仰的人心无杂念,她始终笑,清澈如水。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从龙王到妈祖

大连妈祖庙封闭了吗(时间中的大连2青堆子妈祖庙)(3)

海神娘娘又叫妈祖,她的生日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但是大连地区却把正月十三日作为妈祖的生日,民俗专家写到,这是大连与其他信仰妈祖地区唯一不同的地方。

妈祖怎么可能有两个生日呢?

大连文化源自齐鲁,必须到它的源头去寻找答案。

原来,隔海相望的胶东地区,也把正月十三日作为妈祖的生日。

为什么其他地方都把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作为妈祖诞辰,而胶辽地区的人们把正月十三日作为妈祖的生日呢?

还得一路向南寻找。

青岛的沿海渔村,正月十三日也要祭海,但不是妈祖的生日,而是龙王的生日。这应该就是答案了。

中华文明不仅包含农耕文明,还有海洋文明,秦汉时期就有海洋文明的记载,秦始皇、汉武帝先后亲临山东莱州祭海祈福。

莱州市姜家村北曾经有一座非常宏伟的东海神庙,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修建的“海水祠”。

东海神庙皇家祭祀始于唐代,宋代成为定制,明清两代更加重视,有文字记载的帝王祭海81次,1946年秋因为战争原因被拆毁。

龙是华夏族的图腾,象征吉祥和权威,把龙王作为海神始于唐而盛于宋。

当时,沿海地区大多主祀龙王,并把正月十三作为它的诞辰。

山东沿海最著名的龙王庙是蓬莱丹崖山龙王庙,建于唐初,宋嘉佑六年(1061年)因为修建蓬莱阁而迁至丹崖山西侧。

这座庙祀海神广德王,俗称“龙王”。

1085年,苏东坡来此庙向龙王祈祷,希望能见到海市蜃楼,果然在第二天如愿,欣喜之余赋诗《海市》。

龙王丧失海神地位,是因为妈祖的出现。

妈祖,原名林默,世人尊称林默娘,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生于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987年九月初九羽化飞升。

她生前救助了很多渔民,死后便成了福建沿海信奉的海神。

北宋末年,妈祖信仰沿着海路北上。

公元1122年,在山东庙岛建成是北方最早的妈祖庙显应宫。

它与湄洲祖庙并称为“南北祖庭”,供奉着目前存世的唯一的一尊宋代铜身妈祖像。

大连地区的妈祖信仰是由渔民在元代从庙岛带过来的。

元代拥有前所未有的疆域,海上漕运发达,从业人数庞大,南北逐渐连成一体,海神信仰随之统一。

大连妈祖庙封闭了吗(时间中的大连2青堆子妈祖庙)(4)

龙王的形象狰狞,属于煞神,而职能仅限于风调雨顺,而且兴风作浪。

妈祖则不然,职能广泛,有求必应,而且是温柔贤淑的女性形象,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逐渐取代了龙王,成为沿海渔民普遍崇信的海神,尤其成为环渤海民间海神信仰中最为重要的女神。

北方没有妈祖之称,一般称为“天妃”、“天后”,沿海居民亲切地称为“海神娘娘”或“娘娘”。

龙王虽然退出了庙宇,它的生日作为祭祀习惯保留下来,最终成了北方妈祖的生日。

妈祖平和慈祥,护佑着在海上飘来飘去的人们。

600年前,郑和下西洋将妈祖信仰带向了世界。

现在,全世界有五千多座妈祖庙,妈祖信众超过2亿人。

2009 年 9 月 30 日,妈祖信仰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 “妈祖信俗”正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大连最早的妈祖庙在哪里呢?

大连妈祖庙封闭了吗(时间中的大连2青堆子妈祖庙)(5)

浏览1566年《金州山川地理图》,金州城南门外清楚可见“天妃庙”、“龙王庙”和“晏公庙”。

晏公又是何许人也?晏公是元代人,姓晏,名戍仔,江西临江府清江镇人,死后被立庙祭祀。

传说晏公常在江湖河海显灵,明洪武初被封为显应平浪侯,后又晋封为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并命令全国各地建庙奉祀,便成了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水神。

还有传说晏公是怪物,面如黑漆,浓眉横髯,身材魁梧,法力无穷,常年在海上兴风作浪,妈祖降服了晏公,他就成了妈祖的部下总管。

金州天妃庙没有详细记载,旅顺天妃庙却留下了历史见证。

妈祖的天妃之号始于元代,忽必烈在1281年御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妈祖的天后之号始于乾隆二年(1737年)。

清代,旅顺天妃庙,清更名为天后宫,它的旧址在白玉山东南麓的海边上(港湾街与天光路交汇处东北。)。

旅顺天妃庙不但是旅大地区建造年代最早的一座天后宫,也是东北地区建造年代最早的天后宫。

据《天妃庙记碑》记载,旅顺口旧有天妃圣母灵祠,永乐初年,辽东最高军政长官孟善巡边谒庙,看到见建筑倾塌,便倡议重修。

1406年二月兴工,1407年八月完工,1408年四月立碑纪事。

尊敬海神是中国人的传统,北洋水师也把妈祖作为航海保护神,每次远航都要将妈祖神像供奉在船上,回航后再将妈祖神像归还原位。

但是,妈祖并没有保佑怯懦惧战的军队。

1898年,入侵旅顺口的俄国人想霸占天后宫,建海军将校俱乐部。

庙里的住持心一法师坚决抵制,俄国人只好妥协,答应赔偿全部搬迁费用,并一次性付清,而且允许他新庙建成后搬离。

1899年,心一法师在教场沟西(今旅顺黄河路139号)购得一块土地,利用赔款及多方化缘,经过两年时间重建了天后宫。

1950年,它被改成旅顺中学二部,后改叫二中,1960年代改为旅顺六中(今大连第五十五中学)),“文革”前改建成新校舍。

明朝的妈祖庙也看不到了。

日俄战争后,它被日军用为旅顺水交支社。

《朝日新闻》董朴慧告诉我,那是日本海军将校联谊组织,这个组织收取会费、发行杂志,并经营会员专用的咖啡厅。

解放后,那里被军队接管,如今只留着一脉矮矮的围墙。

寺儿沟的“寺”就是妈祖庙

妈祖庙虽然拆了,乡土文化里的海洋文明却从未消失,寺儿沟的名字还保留着海洋文明的传承。

寺儿沟的“沟”叫大日沟,已填埋成春海街。

大连妈祖庙封闭了吗(时间中的大连2青堆子妈祖庙)(6)

寺儿沟的“寺”就是妈祖庙,清末,这里因为有一座庙,叫做东寺。1860年7月1日,盛京将军玉明在给咸丰帝的奏折里就提到了东寺:“该夷(1860年英国海军)登岸,将东寺既购得民房拆毁多间。”

日本租借时期,寺庙被改为天德寺,而且日本人当时也知道它是祭祀中国海神的道教神庙,清冈卓行这样写到:“在这个区域的深处,也就是最靠转山的地方,建起了祭祀天后的道教天德寺。”

寺的旧址就是今天的大连第三十五中学。

每一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信仰,如果把槐树比作大连的守护树,那么妈祖就是大连的守护神。

2018年12月16日,我走进在青堆子天后宫的一刹间,便不由自主地合掌祈祷,祈求亲人平安,祈福生我养我的故乡平安。

大连妈祖庙封闭了吗(时间中的大连2青堆子妈祖庙)(7)

且行且珍惜,回望故城,还可以到博物馆溯源,旅顺博物馆藏有《天妃庙记碑》,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藏有《创修天后宫序碑》,它们见证了大连600年传承不老的海洋文明。

若是兴致更浓,也可以到大连之北,看一看青堆子,望一望妈祖,那也是对城市最真心的回望和祈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