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的当下,不少人在反思生命的意义以及价值,很多人说生命无价,让我想起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和各位共同探讨。

视频内容大致是一位男子用现金测试过路的情侣,看看究竟多少价码能够从陌生人身边带走他的女朋友,并接受其提出的过分要求。在金额较小的时候,情侣给予的回绝态度都很坚决,随着数额的不断攀升,不断地有情侣被攻破,更有甚者会出现迫不及待的态度。

如果金钱测试下的不是爱情,而是生命,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打个比方,用左轮手枪玩俄罗斯转盘游戏,六个弹夹里只装了一颗子弹,你愿意为多少钱会去扣动一次扳机?

学过概率的人都知道,在未曾扣动过扳机的情况下,去扣动一次扳机的死亡概率是六分之一,虽然概率不是特别的大,重金之下仍然会有勇夫会去尝试。

这两个事情的交集,让我不禁在想,我们平常所说的爱情可贵和生命无价,只是本身没有可度量的标杆,但为什么在某种场合下会因某个数值的货币价值而有不同的选择?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著名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在读博期间发起了一个社会调查问题,简单如下。

A.如果社会上流行一种致命的疾病,染病的人会在一周之内没有痛苦地死掉。你染上这种病的概率是千分之一。请问,假设你有可能染病,那么你愿意最多花多少钱来预防得这种病?

B. 同样是这种病,假设你的老板要派你到疫区调查情况。到了疫区之后,你染上这种病的概率是千分之一。请问你的老板要给你多少报酬,你才愿意到疫区去?

塞勒发现,人们愿意为A花费2000美元,却要为B索要50万美元的报酬。其实,A与B勾勒的背景是一回事,只不过在做决策时,人们会因这个行为的“利”与“弊”做出估价,而这个估价的过程,往往是不平衡的。就像我们上街买10斤大米,有的商家是装出9斤多的大米先过磅,再不断往里面增加;而有的商家是装出10斤多的大米,再不断往外减少。这两个过程看似都忘同一个目标发展,但前者的商家更容易赢得回头客,原因在于比起往外出的“弊”,人们更容易接受往里进的“利”。所以,在塞勒的这个问题中,由于害怕损失,人们往往会在外界的馈赠中索要过高的价格。

但塞勒的这个理论近期被不少网友搬出来,被认为中国支援武汉疫情的情形会让塞勒无法做出解释。大致的反证套路为,武汉是重灾区,按照塞勒的理论其它地方的医护人员在选择逆行与否的时候,应该会对自身的生命做出估值,并需要有官方承诺会兑现。但逆行的医护人员并没有索要任何的承诺,更没有重金悬赏与刺激。这看似与这个理论背道而驰。

在我看来,这个理论的模型没有问题。那些逆行的医护人员,他们完全可以选择不去,降低自身的死亡概率。在选择的那一刻,我也相信会有人退宿,因为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背后有妻儿父母的亲戚羁绊,有数不尽的爱恨情仇未理完。但选择逆行的那帮人,究竟是什么样的筹码支配了他们的行为?

回归到塞勒那个理论的模型中,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在做选择时唯一的权衡关系就是“利”与“弊”。这种利,不是简单的货币金钱,更多的是泛义上的价值。《拯救大兵瑞恩》里,时常引发观众激烈的争论,究竟是否值得付出8条命而去救一条命?远足的人在深山里迷路了,人们会发动搜救。火车出了事故,人们会排成长队献血。地震毁了一座城市,全世界的人都会捐出紧急物资。人们清楚地知道,我们无法逃脱这个生态圈,我们可以在购物时讨价还价,我们可以在交易时斤斤计较,当与自然和灾害做交易时,人类是一个庞大的“个体”,尽管这个“个体”内部会有争端与分歧。人性中有很多缺点和丑陋,但同时也有优点与光辉,而人性中的这些光辉,恰巧是最沉重的筹码,亦或是人类在大难临头时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权衡利与弊或者价值的时候,我们终将是受这根救命稻草的影响,而选择最有利的“弊”。

以上观点仅供互相交流,不做科学依据,欢迎留下您的意见。

最后一根稻草没有了怎么办(最后一根救命稻草)(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