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新民网】今天(1日),借着新年的喜悦,2020复旦大学校园开放日举行,沪上4600多名中学生及其家长走进复旦,深度体验复旦育人环境,感受校园文化。来访的中学生们都获得了一本可以打卡、集章的“未来复旦人”护照。

复旦大学新生报到指南(复旦大学开放校园吸引4600多中学生)(1)

图说:未来复旦人护照 复旦大学供图

“未来复旦人”护照,带着同学们走遍了复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燕曦园林到巍巍光华,从校史馆到图书馆,从蔡冠深人文馆到祖嘉生物博物馆。同时,在“时光慢递”活动中,同学们在明信片上写下对未来的期许,投递到光华楼前的慢递信箱,由复旦保管。

当天在光华楼202报告厅,7场人才培养主题讲座举行。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结合复旦本科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具体事例,生动解读了复旦大学育人理念。来自教务处、学生工作部、书院办、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部处的老师分别就转专业、辅修学位等本科培养政策,奖学金、助学金等学生资助等政策,复旦大学书院制建设概况,本科毕业生就业概况,直研直博等学业深造概况、国际交流等问题进行了介绍与说明。

随后,复旦还推出了复旦名师讲座。五位名师扣准学术前沿,结合自己研究领域进行了专题报告——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毛颖为同学们带来了《脑洞大开——脑外科医师眼中的脑科学》主题讲座。

上海数学中心首席教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长期致力于发展数学、统计与计算机的理论和方法,并原创性地将它们应用于解决神经科学、各类脑疾病和智能算法中的具体问题。《生物大脑 VS 人工智能》讲座带领同学们探索了一个神秘的领域。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姚大力在《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讲座中带同学们在浩瀚的历史中上下求索,体悟读史的智慧,明辨治学的道理。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远波的研究方向为低维纳米体系,特别是石墨烯的电学和光学研究,他和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制备了以新型二维晶体黑磷为基础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在题为“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讲座中,张远波为同学们打开了对科学的想象。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我是演说家》第三季、四季冠军,《奇葩说》人气辩手熊浩以一场“复旦答疑课”与同学们频频互动。

除了主题讲座,各个院系系主任或者学术“大牛”分别在光华楼西辅楼各教室开展专业培养专题讲座,带领同学们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提前了解培养之道和成长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体验复旦饮食文化是此次校园开放日提供的一大热门选项。当天,复旦本部的旦苑餐厅二楼、清真食堂和南区教工餐厅的部分窗口对外开放,来访者可以在食堂享用一份色香味俱全的套餐。

来访的中学生说:“无论是书画社团的体验,还是创新创业团队的展示,抑或是清晰指引的垃圾分类指示和临时安置的热水,我觉得很多细节都体现着复旦的文化。这个校园很开放、很温暖。”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