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三国的读者,每每读到曹操赤壁之败,无不扼腕叹息;每每读到关羽襄樊之失,无不感到莫名其妙。这两场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战争,史书中却惜字如金,总让人有种“云深不知处”的感觉。

尤其是失荆州,后世总把责任归咎于关羽;殊不知,荆州之失,不是军事之失,实乃用人之失。关羽凭什么承担用人之失?

关羽大意失荆州后续如何(关羽大意失荆州)(1)

曹操知遇于禁近30年,刘备知遇麋芳近30年,不期二人皆临阵降敌。尤其是麋芳,他的投敌,让吕蒙团灭了刘备的荆州军团。

如果说于禁是因为怕死而投降,那么,麋芳为什么要投降呢?从史书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关羽对糜芳和傅士仁是有很大意见的,可是却不得不用糜芳守南郡。这样的人事安排,实非关羽之愿。

关羽和曹操的关系,天下皆知;与张辽、徐晃又是并州同乡,他们之间都是心照不宣的。如果关羽和孙权联姻,纵使刘备不疑,谋臣也是要尽本责的。这是权力架构,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刘备托孤诸葛亮,也得找个李严出来制约。数来数去,只有刘备的小舅子糜芳的身份,可以作为这个缓冲。

糜芳作为荆州二把手,平时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关羽出战时,他就成了荆州的实际掌控人。

这样的人事安排,应该说是比较妥善的。可是,谁能想到,跟了刘备20多年的糜芳居然会投降。

这个责任难道要关羽背吗?

关羽大意失荆州后续如何(关羽大意失荆州)(2)

南郡虽然兵力不足,但是关羽的主力随时可以回援,糜芳有什么理由献城投降?糜芳能得到什么?

刘备在汉中打败了曹操,关羽在襄樊威震华夏,糜芳只需要常规操作就行了。只要过了这一关,第二年曹操就挂了。

1、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三国志·魏书·臧霸传》注引《魏略》

2、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生玺绶所在——《三国志·贾逵传》

3、太祖崩(于)洛阳,群臣入殿中发哀。或言可易诸城守,用谯、沛人。——《三国志·贾逵传》

曹操一死,就是实现《隆中对》的最佳时机。以后世的眼光来看,糜芳的投降直接葬送了刘备恢复汉室的梦想。

后人把这个责任全部归咎于关羽,这是非常荒谬的。

首先,关羽虽然有非常大的权利,但是他能够动摇糜芳的地位吗?除了糜芳,谁能做好这个润滑剂?除了关羽,谁又能守得住荆州?

其次,从糜芳投降这起事件中可以看出,傅士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傅士仁做起了带路党。

《吴书》:将军士仁在公安拒守,蒙令虞翻说之。翻至城门,谓守者曰:"吾欲与汝将军语。"仁不肯相见。乃为书曰:"明者防祸於未萌,智者图患於将来,知得知失,可与为人,知存知亡,足别吉凶。大军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此非天命,必有内应。将军不先见时,时至又不应之,独守萦带之城而不降,死战则毁宗灭祀,为天下讥笑。吕虎威欲径到南郡,断绝陆道,生路一塞,案其地形,将军为在箕舌上耳,奔走不得免,降则失义,窃为将军不安,幸熟思焉。"仁得书,流涕而降。

傅士仁是不肯与虞翻见面的。虞翻的信中这样写道:

大军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此非天命,必有内应。

仁得书,流涕而降。

傅士仁冤死,因为不能及时点燃烽火台传递消息,被强行说成内奸。

没有人相信傅士仁,倒是可以理解;糜芳是谁?说他投降,恐怕都没人信。反正,关羽是不敢相信糜芳会投降的。

孙权与刘备争荆州,关羽是得要上报刘备的。上一次,刘备亲率5万人马来争。最后,以汉水为界,结束了这次军事冲突。也就是说,孙刘之间,大抵是以谈判来解决争端的。这就让手下将领无所适从,到底是应该死守,还是应该暂时妥协?

失荆州,完全是国策制定上对东吴的定义不明确造成的。投降的将领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比如长沙太守廖立弃城而逃,刘备也没追究。

糜芳、傅士仁或许天真地认为,这次军事冲突最后还是以谈判解决吧!否则,怎么会如此轻易地投降?

事实上,关羽也是一直和孙权在交涉。孙权反而利用关羽的使者瓦解了荆州军的军心。

我猜,大概意思就是等刘备来谈。有得谈,谁还愿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