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按钮,可同步收听全文精彩内容)
办理退休时,年龄是以身份证,还是以档案为准?对个人有何影响?
首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小编在从事工资社保岗位时,单位一位女性职工身份证年龄达到50岁办理退休,所有资料准备好后到社保局却被退回了,理由是档案年龄还未满50周岁。确实,该职工在当初入职时,将年龄改小了3岁,导致现在实际年龄已经达到50岁了,而档案年龄只有47岁,因此该职工不得不继续工作3年。不过,多工作几年也不一定是坏事。
那么,办理退休时到底是根据档案年龄为准,还是看身份证年龄呢?对个人有何影响?
目前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男性60岁,女干部和女工人分别是55岁和50岁。在职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需要带上自己的档案和身份证到社保部们去办理退休手续。届时,社保部门工作人员会对档案信息进行审核,以此来确定工龄等重要信息。那么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年龄,也就是判断该职工是否达到了退休的法定年龄。这时候,如果档案年龄和身份证年龄相符,就不会存在争议,但往往有些人员的档案年龄和身份证年龄不符合,这时候办理退休手续就可能受到阻碍了,不少退休人员感到不解,到底是以档案年龄为准还是以身份证年龄为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第一、档案年龄和身份证年龄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也许很多年轻人不理解,参加工作时填写方案不是都非常谨慎吗?而且需要多方核对确认后才能确认,怎么会出现档案和实际不符的情况呢?其实,按现在审核档案的严谨程度来看,确实很难出现不符合的情况。但在六七十年代就不一样了,那时候档案审核几乎只是形式,更改年龄那都是小事一桩。所以,出现档案年龄和身份证年龄不符也不足为奇。主要有以下几个可能。
一是身份证和档案出现时间差,档案早于身份证,居民身份证是在1984年才开始正式实行的。所以那个时候对出生日期的记录和审核并不严格,存在随意性。
二是是人为更改,当时为了符合招工招干的年龄要求,如果不改年龄就可能被拒之门外。还有个别人员为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有的科级干部一般50岁就要退居二线,而在职领导待遇往往更好。另外,部分人员为了能够享受更长时间的在职待遇,也可能有意识地在填写档案时,将年龄改小。
三是可能由于填写失误。因为那时候通常是纸质办公,多数资料需要手写,且没有电子档,也没有联网,人不是机器,出现失误也是难免的。
第二,办理退休时,年龄是以身份证,还是以档案为准?关于这个问题,没有太多的争论,因为国家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8号)规定,“对职工出生时间的认定,实行居民身份证与职工档案相结合的办法。当本人身份证与档案记载的出生时间不一致时,以本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所以,办理退休时,年龄认定也是以档案为准的。
第三、对个人有何影响?
其实,档案年龄和身份证年龄不符的情况,职工的影响就是早退休和晚退休的区别,对此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
如果档案年龄小于身份证年龄,那么职工就会被迫晚退休。相应的养老保险缴纳年限和总额都会增加。根据养老金的测算公式来看,缴费年限、个人账户余额都是影响养老金多少的重要因素。缴费年限越长和个人账户余额越多,退休时能领取的养老金就越多。另一方面,一般来说在职时的福利待遇都会高于退休后的福利待遇,所以如果晚退休的话,可以多享受几年的在职福利待遇。
不过,如果档案年龄大于实际年龄,那么职工就会提前退休,这样一来虽然养老金等经济条件受到一定影响。但退休了就没有工作的压力和烦恼,可以提前享受生活,也是人生一大美事。
总的来说,如今不管什么原因,在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应该认真准确地填写,不要讨巧、侥幸,以免到了退休的时候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了解更多社保养老金知识,欢迎关注社保l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