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泉山,居淮海之中,卧彭城之脉,承三故之家学,傍云龙山湖而望长江,依陇海京沪而贯中原。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核心区,苏北城市主城区第一强区的地位决定泉山注定要担更大的责任,立更高的标杆,出更多的经验。从思想转变到理念转换,从干部提升到考核变革,从政绩观到民生观……,如拓牛隆脊,勇毅精进,日进百尺,打一眼思想变革的深泉。

泉山体制机制 泉山之治(1)

思辩:思想的“守”与“变”

“身体进入新时代,思想还停在过去时,方法还是老一套”。思想固化、小富即安,创新匮乏,靠着多年沉淀的老底子“续命”,如蒸汽列车没了一炉炭火,靠着惯性喘息前行,气脉渐弱。

新发展理念如何贯彻入脑?连续多年稳居苏北城市主城区第一强区的位子,还要不要拼命?是“守家底”还是“再创业”?面对“守”与“变”的必答题,泉山选择了后者。当思维习惯成了痼疾,动刀的时候也就到了。

去年8月开始,泉山开展了“变与不变”、“干与不干”、“抓得紧与抓不紧”的思想再解放大讨论,理越辩越明,路越论越宽。请进来,专家学者走进泉山授党课讲发展;坐下来,淮海战役“不怕牺牲、决战决胜”精神再学习再认知;走出去,扎根红旗渠的三期干部学思践悟。持续深入的思想再解放大讨论凝聚成了“初心之泉,先锋之山”的强大内生动力,精气神为之一新。

该区的原蓝湾商务港原是一个由民营企业投建,集“商业 办公”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由于前期定位不清晰,商业价值持续低迷。奎山街道以思想“破冰”助力行动“突围”,跳出原来的禁锢,直接颠覆性整体定位发展大健康产业园区,并争取上级支持,迅速出台了专项帮扶政策。一下就实现了从“重包袱”到“新名片”的蝶变。泉山区奎山街道办事处主任曹玉琳说。

电动车“飞线”充电有人管了;分类垃圾有人及时清理了;老房子的修修补补有人干了,小区门口的污水坑几天就变成绿地了……,老百姓的身边事困难事有人问了,群众最真切的民生感受背后是干部思想转变的外显。

“比学赶帮超”活动、“流动红旗”评选、巡回演讲、年终考核创新、“决心书”“请战书”“擂台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让“登高望远,勇毅精进”的八字新时代泉山精神入脑入心,老黄牛甩尾奋蹄,为二次开犁创业备足了精神粮草。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思想转变成为了泉山最强大最根本的发展动力。

明理:理念的“新”与“创”

思想引领方向,方向有了,通往目标的路如何走?是一个现实问题。泉山选择了产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泉山体制机制 泉山之治(2)

去年11月,世界生命科技大会在泉山胜利召开,这是近年来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峰会,钟南山院士视频致辞,包括李兰娟院士在内的8位院士和11名树兰医学青年奖得主齐聚泉山,针对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进行了世界级的讨论和研判,18个医疗领域重大项目落户泉山,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泉山大健康产业园应时而生,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道路夯实了第一块坚实的路基。

泉山辖区内拥有包括中国矿业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依托人才资源禀赋,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泉山的基因优势。栽得梧桐待凤凰,江苏淮海科技城提档升级蹄疾步稳,发展迅猛。

“淮海科技城的定位就是科技创新之芯,智力聚能,为整个淮海经济区的科技创新发挥引擎作用,提供发展动能。”江苏淮海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贯渠表示。目前该园区4173家注册企业和科研机构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大健康、数字经济、节能环保等多个科技前沿领域。

新发展理念的个性化创新落实,高新技术产业的平台升级以及企业的培育壮大,7大产业板块,八大行动计划为泉山拓宽了通往目标的发展之路。

有容:干部的“勇”与“干”

路是靠人踩出来、蹚出来,干出来的。党员干部是创新发展的拓荒牛,是创业路上的主力军。

思想解放和理念转变在泉山的干部中已经形成了“二次创业”的新风气,如何能让干部“放开胆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答案在该区作风建设“二十个是否”的思考与追问中越来越清晰。

“必须给干部松松绑,拍拍肩,建立科学的容错纠错机制,才能给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干成事的勇气和底气。”泉山区委书记李勇说。

《关于进一步落实“容错纠错”机制的通知》、《为受到不实举报干部澄清正名工作办法》等一系列适用性和操作性强的文件出台,给进取有为的党员干部“卸包袱”,撑腰鼓劲。

制度实施以来,该区28名干部受到了容错免责减责处理,10名受诬告、诬陷的干部得以澄清正名。在纪律轻处分影响期满后,13名表现优秀的干部得到提拔使用。能上能下、“担当有为”成为了检验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

“容错”不“纵错”、不“漏错”、标准科学的容错纠错实施细则保障了泉山干部思想上有了正气,政策上有了底气、行动上有了勇气。

随后,又出台了《关于在全区建立领导干部跟踪问效机制更好推动担当作为的实施意见》,从“监督管理”与“鼓励支持”两个方面双向发力,引导和倒逼广大干部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推动“登高望远、勇毅精进”成为泉山干部的鲜明特质,让“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风向标更加鲜明可感。

泉山体制机制 泉山之治(3)

为民:发展的“根”与“魂”

群众路线,民生为本。发展引发干群关系的渐行渐远是个永远在路上的课题。如何能够不忘初心,守住我们的“根”和“魂”?如何能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面对民生“三感”的考问,如何做得“孺子牛”?泉山破题——民生至上,实施“六心”工程。”

“富民安心、便民舒心、绿色怡心、颐养暖心、安全放心、春雨润心”六心工程细致入微又面面俱到。小到一个小区绿地的设置;细到公园座椅的高低舒适度;大到老旧小区的旧房改造电梯安装;全到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群众的需求就是努力的方向,这是发展的目的也是永远牢记的初心。

“老百姓的诉求大多都是自己的身边事,眼前的困难事。大部分都是琐事杂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成为做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李勇说。

泉山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区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意见(试行)》应时而出。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走巷到户,和百姓促膝而坐,拉拉家常,聊聊家庭生活成了泉山干部的“规定动作”和“必备技能”。

用老百姓习惯的方式,用群众爱听的、听得懂的暖心话聊他们关心的身边事,干部真正地聊出百姓心底的真心话。多了沟通就多了理解,百姓心气顺了,工作也就顺了。

“坚持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收获的不仅仅是百姓的认可和理解,对于干部来说更是个受教育的过程,更能够切身感受到党从哪里来,也更明确要到哪里去”李勇说。

今日泉山,迎着“十四”五开局的春风,一切都欣欣然蓄力待发,这方水土的人和事都在向好萌生,在新发展理念的春光里彰显出蓬勃的生命活力。(赵雅惠 王媛 有恒 马宁)

来源: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