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留学热”不断升温,但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留学生在回国求职事却遭到“冷遇”。

究竟是从何时起,一向受宠的海归在求职场上变成了处处遭嫌弃的“海待”

●持有海外或本地大学学位在国内工作的起薪差别不大。海外学位确保一份高薪工作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海外留学生的比例很高,他们的学习内容也并不特别适合中国市场。中国不再只将最聪明的学生输送海外。

精英留学消失,留学进入贬值时代

1978-2008年,约有105万人出国留学,回国学生比例为25%;2008-2013年,出国人数为185万,超过过去30年总和,回国学生比例为61%。越来越多的人不想输在“留学”这条起跑线上,海外留学已经从“镀金”变为一个大众市场。出去的人多了,竞争也愈发激烈。

如今,留学生中很大比例是水平一般或低于平均的学生。他们由于在中国不能进入大学,所以才选择留学。他们就读的海外学校80%-90%的中国人从未听说过。有些短期留学,特别是出国一两年的留学,如在英伦三岛不知名学校攻读硕士学位的,如果之前准备不充分,在国外学习时间又短,又没有相关职业的实习和工作经验,即使有一张海归文凭,但由于不了解中国就业市场,与国内有实习经验的本科生相比,明显处于劣势。这些“速成海归”就如同“留学沙拉”,在国外学习就像拌沙拉的过程,外面涂了沙拉酱,里面的苹果还是苹果,黄瓜还是黄瓜,味道根本没进去。所以很难得到市场认可。

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海外留学的经历虽然丰富了他们的简历,但在企业具体的用人过程中,也会体现为相应的劣势。

留学海归现在怎么样了(海归变海待)(1)

大部分海归由于自身具有优越感,所以在自我评价方面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存在差别。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的刘先生最近在上海进行招聘,但他不打算招聘海归。此前,刘先生雇用了一个与英国海归硕士来担任销售,但结果并不理想。刘先生评价到,“他认为他知道很多,甚至瞧不起客户”。

这就是西方现代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传统的人文观的冲突。海归只有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找到符合国内环境的职场处事方式,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所学,发挥海外教育的所长。

从基层岗位做起,期望薪资过高

“海归”变成“海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薪酬要求过高和个人能力问题。

《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指出,30%的海归的期望月薪在5000-8000元,29%的期望月薪在8000元以上。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的海归(57.80%)若没有相关经验,那么只能从基层岗位做起,这也就造成了77%的海归认为自己所得的薪水与自身能力发展不符,也因此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但,其实很多高素质海归根本不愁找工作,遭遇“求职难”的海归多数是自身有某些不足,很多学生出国时目标不明、心态不正,盲目留学,他们天真地认为留学能够拿到国内同样认可的学历,比国内考研又相对更加轻松,看起来也似乎很“高大上”。但殊不知这张“洋文凭”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

但,我们不能否认,相比于那些喜欢抱团取暖的部分中国留学生,那些在学业上勤奋踏实,积极融入外国人的社交圈,参与课外活动,他们的留学经历,无疑为他们将来的职场生涯增加不少的砝码。所以,如果海归在回国就业初期过于看重薪资,则会错过很多长远发展的机会。但如果度过职场的适应期,进入上升期后,海归的竞争力将远远大于国内毕业生。

留学海归现在怎么样了(海归变海待)(2)

 有人的确适合做学问,有人却是不愿工作无计可施,对进入社会充满恐惧,怀揣“先读着”的侥幸心理继续学业。延长学业时间,延后进入社会的时间,留学有时是一种暂时逃避工作和社会的无奈选择。在英国,大部分硕士专业只需一年即可获得文凭,中国留学生们则开创了一种新的“双学位”——读完一个硕士,第二年再申请另一个专业的硕士,以获取更长的留英时间。

语言考试加上学费即可收到国外有些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这使得部分留学生欢欣鼓舞,他们带上高额学费,读完了一个又一个的预科和语言班。有国内大学老师表示,用以申请国外高校的本科成绩很容易“做”出来,学生往往希望递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所以直接或间接表示各门课老师不要太为难自己。

竞争激烈的社会发展态势,直接工作和国内继续深造的难度又比较大,出国留学成为有些人没有办法的办法。留学能够拿到国内同样认可的学历,比国内考研又相对更加轻松,看起来也似乎很“高大上”。国外研究生教育“宽进”的低门槛让很多学生有了新的出路,而国外“严出”的教育方式对中国留学生又有不小的妥协。

以教育产业化的英国来说,学费越来越贵。基于2011年的数据,留学生每年为英国经济带来100亿英镑收入。所以一旦有毕业率很低的印象形成,英国大学会很紧张,担心留学生源受到影响。针对那些成绩不佳而又多金的留学生,当地竟有中介公司发展了“保驾、做分”等业务。

在不少人头脑中,读书功利地与就业直接关联。高晓松在一次校园演讲中奋力灌输:“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然而学生提的问题依旧是:“我是进国企好,还是外企好?”在国外,有人不走以大学为跳板的工作之路,而去培训学校接受职业培训,选择多元的生活方式。虽然国内读大学没有年龄限制,但课堂上基本都是二十来岁的同龄人。而在国外课堂,认真做笔记的大胡子爷爷可能也是全日制学生。这种机制让读大学和找工作分离,学习是一码事,工作又是另一码事。而最佳状态是,你可以随时进入社会,也可以随时回到课堂。

如果你看重的是这样的学习理念和人生体验,当然可以选择留学。而如果只是为了回国后找好工作更简单,就真的应该权衡了——许多海外留学生归国就业,会在薪酬期待上有落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