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翻译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到这件事后,便逃走了。

小学文言文归纳整理(小学文言文详解50篇)(1)

注释

(1)出自《韩非子》。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3)使:让。

(4)必:一定,必须,总是。

(5)南郭:复姓。住在南城的人就以自己的住处作为姓氏。类似的还有东郭、南宫、西门等。

(6)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7)请:请求,要求。

(8)为:给,替。

(9)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10)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廪:粮食。食:供养。

(11)以:用,拿。

(12)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13)立:继承王位。

(14)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拓展:

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22、人有亡斧者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翻译

有个丢了斧子的人,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没多久,他挖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另一天,他再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注释

者:……的人。

亡:丢掉,丢失。亡羊补牢的亡也是这个意思。

意:同"臆",估计,怀疑,猜想。

其:指代邻人之子。

窃:偷盗。

无为而不窃斧也: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他日:另一天。

复:再,又。

俄:一会儿,不久。

视:看。皆:都。行动:走路的姿势。颜色:容颜神色、表情。

拓展:

成语:疑邻盗斧

启示:做人处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

小学文言文归纳整理(小学文言文详解50篇)(2)

23、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翻译

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注释

1.方,正在。

2.引:拉,牵。 岂:难道

3.故:原因。

4.善:擅长

5.遽:立即。

6.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任,对待。任物:对待事物。以:用。

7.悖:违反。

拓展:

道理:知识与技能是无法遗传的。一个人单纯强调先天智力和体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可笑的。

小学文言文归纳整理(小学文言文详解50篇)(3)

24、晏子谏杀烛邹

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翻译

齐景公喜欢捕鸟。他命令(派)烛邹管理鸟。鸟却逃跑了。齐景公生气了,叫来官员要杀掉他(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举他的罪状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可以。于是召见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行,说:“烛邹!你给我们君王管理鸟,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的原因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士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烛邹的罪已经列举完毕,请杀死烛邹。”景公说:“不用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注释

好:爱好,喜爱。

弋:(yì)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这里指用弋射;捕鸟。

使(使烛邹主鸟):命令,派遣(上级对下级)。

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

诏: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这里指下令。

数(shǔ):历数;列举

使(使吾君、使诸侯):致使,让。

是:这。

故:原因,缘故。

重:重视,以……为重。

轻:轻视,以……为轻。

闻命:接受教导。命:命令,这里指教导。

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拓展:

揭露当时的帝王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能言善辩与机智、正直的精神。

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5、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翻译

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世人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经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注释

成:完成。

去:离开。

逢:碰上。

媪:妇女的统称。

方:正在。

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欲:想要.

感:被......感动.

还:回去。

氏:姓…的人。

拓展:

1、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2、一个人,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坚持不懈,即可创佳绩。3、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4、如果有了目标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小学文言文归纳整理(小学文言文详解50篇)(4)

26、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翻译:

邴原小时候失去父亲,几岁时,经过书塾就哭起来了,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老师同情他,说:“你想要读书吗?”邴原说:“我没有钱支付学费。”老师说:“孩子如果有志向,我白教你,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一个冬天的时间,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

注释

孤:年少失去父亲。书舍:书塾。

何:为什么

中心:内心里。

故:所以。

得学:能够学习。

恻然:怜悯,同情。

苟:如果,要是。

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

就书:上书塾(读书)。

拓展:

我们要好学,并且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也应向文中老师学习,无私给予别人求学的帮助,尊重爱学习、有志向的人。

小学文言文归纳整理(小学文言文详解50篇)(5)

27、三人成虎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翻译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怀疑这种说法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明显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距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够再见魏王了。

注释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指作人质。谓将人作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邯郸:赵国的都城。

市:集市

之:代词,这里指“市有虎”这件事。

信:相信。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明:明白,清楚。

然:可是。

去:距离。

议臣者:议论我的人。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

愿:希望。

察:观察,仔细看,明察。

反:通“返”,返回。

得:能够(得到)。

见:拜见、谒见。这里指召见。

拓展:

成语:三人成虎

启示: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进行考察、思考,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很普遍,不加辨识,轻信谎言,就会让人犯错误。

28、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开始时)竖立起来拿着它,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虽然不是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注释

初:开始时。

执:握,持,拿。

亦:也,仍然。

计:计谋,办法。

俄:一会儿,不久。

老父(fǔ):古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

吾:我。

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矣:了。

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以:用。

遂:于是,就

拓展:

鲁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绝不能盲目地顺从别人的意见。

29、吴起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译文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咱约定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等待您一起吃。”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这样的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三军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注释

昔:从前。

故人:老朋友。

期:约定。

明日:第二天。

令:命令,派。

方:才

之:代词,指“老朋友”

俟(sì):等待

恐:恐怕;担心

可:行;可以

信:信用 非信不可也:不守信用是不行的。信,守信,讲信用。

欤:语气词,吧

.宜:应该

拓展:

成语:自食其言

启示:做人要讲诚信,别人才会信任你。

小学文言文归纳整理(小学文言文详解50篇)(6)

30、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译文

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可以离开了!”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保全性命),这哪里是我的行为呢?”

贼兵来了之后,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后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留。

注释

疾:病。

值:正赶上。

语:对…说

子:尊称,相当于“您”

去:离开

败义:毁坏道义

岂:难道

既:已经,在……之后。

一:整个

止:停留

委:丢下;舍弃

遂:于是

班军:调回军队,班:撤回

还:回去

并:都

拓展:

道理:做人应该讲情意,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个国家! 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义、把情意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微信搜索关注“徐子明德语文”,史上最全语文资料等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