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津人大抵都有种“鼓楼情怀”
只有早上瞧见了鼓楼
才能觉得安心
鼓楼也因此出现在了很多
明清文人的诗词歌赋里
最出名的一首
恐怕还是清代天津诗人梅小树写的一副对联:
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
七十二沽、一百八杵
字里行间,尽是当时的天津风貌
天津的鼓楼是个“宝”
熟悉天津风土人情的
应该都知道这句话:
“天津卫有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这鼓楼排第一
自然也是天津人最看重的“宝贝”
而为什么说它是“宝贝”呢?
这还是源自一个传说——
据刊于1942年7月13日《369画报》上的《天津卫三宗宝——现在仅存的一宝》一文载,“若干年以前,天津四郊突然患起水灾。数日以后,情势逐渐汹涌,大有不可遏止的情势。大水一直迫到城边,所以将城门紧闭,以防大水侵入。在此情形之下,于是人民的食粮感觉到恐慌。一天夜里,楼上的钟竟自动的响起来,人民都以为非常奇怪。次日清晨,水居然退了,由此鼓楼的钟,在一般人的脑海中,遂为一宝。”
原来正主应该是那“钟”
但是看到这又奇怪了
鼓楼敲鼓,钟楼敲钟
怎么天津的鼓楼还敲钟呢?
(如今位于鼓楼中的大钟)
其实这问题
不仅是现在读着文章的您
放百年前
也有人不理解
清末诗人周楚良在一首竹枝词里曾提出过疑问:“本是钟楼号鼓楼,晨昏两度代更筹。声敲一百单零八,迟速锅腰有准头。”诗中所言“锅腰”,就是人们常说的罗锅,即驼背的意思。原来,在鼓楼负责撞钟是一位驼背老人,老人很敬业,每天都会准点撞钟,故才有“迟速锅腰有准头”之说。
这不禁让人想起
《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卡西莫多”
大抵古今中外的敲钟人
都有一颗美丽的心灵吧
敲钟,是要有准头的~
从梅小树的对联里
我们看得出当时这个钟是要敲108下的
还是分早晚两次
古时候可不是现在
普通老百姓对时间的观念
通常都来自城中心的钟鼓楼
晨钟暮鼓便是晨昏启闭的信号
但是随之而来还有个问题
这108下,早晚是怎么敲的呢?
又是在哪个时辰敲呢?
据掌故大家陆辛农发表在1937年7月14日《语美画刊》(第2卷第19期)上的《沽水谈旧》一文载:在庚子(1900年)以前,天津道衙门里,每到晚上初更的时候,都要放炮,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响声。听到响声,人们就知道已到了一更天(晚19-21时)了,人们把这声炮叫作“定更”(“更”,音jing,旧时夜间计时单位)。到了二更天(晚21-23时),则放炮两声,叫作“二炮”,等于后来的时辰炮。鼓楼第一次撞钟,是在“定更(晚19时)以后,接着就听见鼓楼上‘撞钟’,是三十六下,分作慢十八下,紧十八下。转天五更(3-5时)将残,又撞钟七十二下,分为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三十六,这叫作‘撞明钟’,合上晚间的三十六下,共计一百零八下,所谓‘一百八杵’。”
按照陆辛农的说法
鼓楼在早上5点天亮之前撞钟72下
在晚上19天定更之后
撞钟36下
合计正好108下
另外,关于梅小树的那副对联
有记载说
当时那副对联写的是八分书(属隶书范筹)
被挂在鼓楼上边
后来因为战乱,这幅对联遗失了
那之后,由华世奎补了一副
挂在了上面
108杵钟声渐远
革新换代的鼓楼
依旧屹立在老城厢的中心
向八方游客
讲述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点点滴滴
编|赵双
综合转载|天津记忆、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