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店9年后,没想到突然冲上微博热搜,丛平平一晚上都没睡好觉

作为“南京女孩开网店卖人生故事”的主角,此前开店的9年时间里,丛平平和她的“CY故事店”也曾出现在公众面前,但这一次却让她有些紧张忐忑。

丛平平在淘宝上开的“CY故事店”上架了两千多个故事,全部来自网友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这些故事可以被免费阅读,如果顾客被故事触动,可以自愿花1元钱拍下它。

在外界,故事店被描述成故事博物馆、现实版“解忧杂货铺”……但丛平平认为,自己并没有给予故事店更多,配不上这些称呼。她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会有压力。她在等待回归平静的日常:“汹涌的流量会让人不知所措,但我更希望故事店与大家是细水长流的陪伴。”

解忧杂货铺细思极恐细节(这个现实版解忧杂货铺)(1)

在淘宝上,CY故事店有30多万粉丝

“阴差阳错”开店

给30余万粉丝带来感动

丛平平从来没想到,这个故事店有一天会火起来。

2012年,丛平平给杂志社供稿,有次跟编辑聊天时,她突然想到一个快速收集素材的方式——开一家类似讲故事或者陪人聊天的店。

“那不就像是深夜电台?你确定你能聊到你想要的东西吗?”编辑的质疑反而让她更坚定。于是,在淘宝上,丛平平的故事店开张了。她整理了身边人的故事,用图文形式放到商品详情页,还请摄影师朋友配了图。每个故事定价1元,但付款与否全凭自愿——读者可以为“感人”买单,也可以选择不花一分钱读完所有故事。

这样的开店形式太过“理想化”。丛平平收到过不少朋友的建议,告诉她如何引流付费观看,但她都拒绝了。直到现在,店内大多数故事仍是收入几块甚至颗粒无收的状态。“幸好这不是我的本职工作,不然我都没法生活。”如今,丛平平从事新媒体方面的工作,故事店一直都是抽空运营。

“很佛系的感觉。”丛平平如此评价自己,就连故事店的名字“CY”,也是她随手起的——源自丛平平和摄影师名字的首字母。

“如果知道它有一天会火,我肯定不会随便起名。”面对外界总对“CY”的含义不明所以时,丛平平解释为“创意”或者“诚意”。说到这里,她哈哈大笑:“其实是后来硬靠上的。”

她的佛系还体现在,对投稿没有什么要求,唯一的标准就是“真实原创”。她收到过科幻故事,也收到过小说,但她认为那些都不适合故事店的初衷和本意,“只要分享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就好。”

“真实性”怎么保证?这个问题从开店之初就始终存在,“总有人问我,你怎么证明?我说我没法证明。”丛平平提到“相互信任”,“寄存故事没有利益驱使,别人也没必要编造故事去骗人。”

来自陌生人的信任是支撑丛平平坚定走下去的动力,“对方把自己很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寄存在我的店里,我就要负责。”

她不想让别人有“回来时,你却不在”的失落感,她的淘宝店铺拥有超30万的粉丝。在新媒体时代,这个数字或许不值一提,也不会有太高热度。但丛平平却经常在评论中发现惊喜,“有个孩子说他初中的时候在这里留下了一个故事,现在他大学了,还会经常回来看看。”这让丛平平认定,总有那些默默无闻的人,需要故事店带给他们感动。

解忧杂货铺细思极恐细节(这个现实版解忧杂货铺)(2)

近期上热搜后,来自粉丝的寄语

卖得最好的一个故事

引发9000多人付款和评价

故事店的运转一直都算顺利,开业第二天就有当地媒体记者联系了丛平平,外界第一次知道了“CY故事店”。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陆续有人给丛平平发来故事,寄存在店内。

店里卖得最好的一款故事,是第191篇,引发9000多人的付款和评价。

故事里的父亲是个瘾君子,败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把女儿和妻子赶出家门。这个姑娘怨恨她的父亲,但又可怜负债累累的他三天都吃不上一顿饭。有一次她在外地丢了钱包,证件、银行卡、现金全没有了,妈妈当时身处国外,她不得已打给父亲,希望能借到500元。犹豫再三,父亲只拿出200元给她,却在深夜给她发来一条短信:“女儿,对不起,是爸爸无能。”

深夜里,宿舍里的人都睡着了。看完短信,她咬着被子、憋得胸腔疼得要命,却不敢大声哭出来。“他是爱我的,他只是没有能力给予我任何东西。如果他有,他一定会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有的读者看完这个故事,想起自己去世多年的父亲;有人评价,回忆起自己也有着父爱缺失的经历,也想学会原谅和放下。

“去看到、去感受不一样的人生。”这是“CY故事店”带给她自己、也是丛平平希望带给别人的。她说有太多人认为“所见即世界”,“但其实世界并不是自己接触的圈子那么大,还有太多不被理解的人和事。”

她不确定故事店会影响到多少读者,但却切实改变了丛平平本人。

开店9年,她遇到过质疑、遇到过差评、遇到过别人的不接受和不理解,也看到了别人经历过的失意人生,她开始体会什么叫“宽容”和“淡然”。

这种情绪渗透进故事店的精神中,也带进了和粉丝网友的交互里。

解忧杂货铺细思极恐细节(这个现实版解忧杂货铺)(3)

2021年3月,丛平平带着“CY故事店”参与北京的一个创意市集

店铺有着超30万的粉丝,却没有粉丝群;最初设立的客服,也被丛平平关闭,只在首页放上了进店必知。她希望这里是一个可以安静神交的地方。

丛平平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和粉丝们也不会保持太密切的距离。即便是收到了自己很喜欢、甚至感动落泪的故事,她也会调整情绪,给作者简单回复一下“我很感动”“故事真的很好”之类。“我不太想刷存在感,还是默默当个树洞更好。”

有些人需要匿名,甚至隐去文里出现过的地名。还有人给她留言:“如果故事发出来,也千万不要在微博上@我。”

“有些故事,其实不太想让现实中的身边人知道。”丛平平很能理解这种感受。有寄存故事者告诉她,自己写好故事点击“发送”的瞬间,就感觉一切都释然了,经历过的那些事也意味着到此结束。

解忧杂货铺细思极恐细节(这个现实版解忧杂货铺)(4)

2017年,“CY故事店”参加淘宝造物节

为了避免过度商业化

她推掉了很多带货邀请

“如果有一天这家店不在了,会怎样?”开业9年,丛平平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

“我做事经常三分钟热度,”丛平平自诩没耐心,但运营故事店坚持如此久,是令她自己也没想到的、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平均每天两个小时的整理故事、编辑上架,找合适的配图和配乐,和网友互动……周而复始。“有时甚至需要特意挤时间来做这些。到了晚上如果还没来及更新,就会有种‘完蛋了’的感觉。”

直到前年,故事作为特殊商品难以被归类,导致店铺被判定违规关停,持续了2个月。

那两个月,从焦虑到平静,丛平平的心情像过山车。最后她甚至体会到了久违的轻松:不再更新故事后,好像每天莫名多出了很多时间。

“那段时间经常会想,如果故事店不存在了,好像也没什么改变,我也没那么重要。”

但粉丝的关注拉回了丛平平的动摇,不少人询问她申诉的进展,想方设法帮助她申诉。那一刻,她认识到,故事店不再属于她一人,她不可以放弃。就像有个粉丝留言所说的那样:再回看5年前寄存在这里的故事,感觉当时自己好傻好幼稚。可是这种感觉很奇妙,还能找到当时的回忆,就好像时间在那里定格。而丛平平的故事店,就是那个定格时间的地方。

外界称故事店为“现实版的解忧杂货铺”,丛平平总会不好意思,她说自己并没有付出那么多,只是希望故事店是一个“安静的、普通的,可以让大家看故事讲故事的纯粹平台”。

为了避免过度商业化,她推掉了很多带货邀请,转而去参加了几个线下市集,和长久以来的粉丝们“奔现”。

丛平平并不想限定“CY故事店”的发展路线。有粉丝想看合集,她就精选了若干故事成册出书;图文的形式大家看疲了,她就拉上一个主播朋友,将精选的故事制作成音频有声节目;有粉丝建议在视频上尝试,丛平平想,如果能力允许,也未尝不可。

在她眼里,故事店就像孩子一样,“会希望他变好,但也不会强迫他一定成为什么样子。”

近10年里,不止一次出现这样的声音:大家想看到“CY故事店”落地的样子。丛平平也会想象,但始终还没有那个让她眼前一亮、决定“就是它了”的点子。

“就慢慢的走下去吧。”丛平平说,就这样一个10年、一个10年的走下去。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编辑 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解忧杂货铺细思极恐细节(这个现实版解忧杂货铺)(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