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对于中华民族意义非比寻常,可从“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一句中窥见一斑。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

总的来说,服饰可以“适身体,和肌肤”,使身体合适、皮肤舒适就可以,也可以“荣耳目”,起到装饰自身、彰显自我的作用(语出《墨子》)。除了最基本的遮羞保暖、修饰妆点的作用外,服饰还有其政治功用:“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昆仑”(语出《易·系辞》)。在封建社会,由于社会各阶层等级森严,因此服饰的穿戴也成为了社会地位和家族身份的象征。


明代李渔简介(李渔讲衣衫之道)(1)

陈柏言作品


相较于遮羞保暖和政治功用,女子服饰的修饰妆点的功用更为凸显。甚至随着服饰制造和设计美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国独特的服饰美学。

古代女子姿容姣好,衣袂翩然,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竞相歌颂。曹植在《美女篇》中写“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描述了一位少女的罗衣飘动,轻薄的裙裾随着风而翻动的画面。李白描写一位“明妆丽服”的有着倾城之貌的少女:“吴刀剪彩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晖。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稀。”穿着彩色舞衣的少女明妆丽服,比春日的阳光还要灿烂炫目。舞蹈时她扬眉转袖,轻盈的像片雪花在飞舞,这样的少女真是倾国倾城、世所罕见。

明代李渔简介(李渔讲衣衫之道)(2)


古代文人对女子衣衫之美的描写数不胜数,为此后的服饰研究和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不过,针对女子服饰美学的系统性论述,却不多见。人们多停留于对服饰之美的描写和赞叹之上,而并没有深入和系统的总结评价这样的审美观及其社会历史背景。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的《衣衫》一文中对女子服饰美学有深入且系统的论述。在这篇短文中,李渔首先论述了女子选择搭配服饰时总体的考量要点:“洁”、“雅”、“与貌相宜”;其次点评了当时服饰色彩和裁剪方式的弊端;再次以云肩、背褡、鸾绦为例,具体讲述了女子选择和搭配服饰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最后,着重强调了女子裙装的重要性和选择要点。

明代李渔简介(李渔讲衣衫之道)(3)

明朝女子服饰


文章开篇,李渔开门见山地指出:“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意思是说:女子的衣服,不在于精致而在于干净;不在于华贵而在于雅致;不在于和家族地位相称,而在于和体态容貌相适宜。

为什么说“贵洁不贵精”呢?是因为“绮罗文绣之服,被垢蒙尘,反不若布服之鲜美”。意思是,绫罗绸缎制成的绣花衣服,如果沾染上脏东西或落上灰尘,反倒比不上布衣鲜艳美丽,所以说衣服干净整洁才是第一位的,华丽贵重反倒是第二位的。

那么为什么说“贵雅不贵丽”呢?李渔认为,大红大紫等过于深艳的颜色,与时尚相悖,比不上浅衣合适的(“红紫深艳之色,违时失尚,反不若浅淡之合宜”),所以衣服的选择要注重雅致而不是色彩艳丽。

那么“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一句,又该如何解释?按理说,“贵人之妇,宜披文采,寒俭之家,当衣缟素”,这都是约定俗成的。有钱人家的女子穿衣华丽贵重,贫穷人家的女子穿衣朴素简单,“所谓与人相称也”,看似并无任何不妥。实则不然。李渔指出,“然人有生成之面;面有相配之衣,衣有相配之色,皆一定而不可移者”。意思是,无论生于富贵之家还是贫寒之家,每个人天生都有自己特定的长相,而这种与生俱来的长相又有特定相配的衣服,而特定款式的衣服也有最适合的颜色,这些规律是固定不可打破的。如果非要固执己见,明明自己的肤色容貌不适合穿彩色绣花的衣服,而适合穿白素的布衣,却偏要因为家中富裕就去穿那些贵重的华彩衣衫,“不几与面为仇乎?”,这不是和自己的脸有仇吗?所以说,女子的衣衫“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

明代李渔简介(李渔讲衣衫之道)(4)

明朝女子服饰


除了以上提到了几条服饰搭配的原则之外,李渔在《衣衫》中举例论述了当下服饰风尚与以往相比的优劣,即其一,“大胜古昔,可为一定不移之法者”,其二“大背情理,可为人心世道之忧者”。

“其大胜古昔,可为一定不移之法者,大家富室,衣色皆尚青是已。”当下服饰风尚强于以往,且应该将这种风尚当作规定习俗流传下去的是富家女子都崇尚穿“青”的衣服(青色这里指黑色,参考“青眼有加”)。人们喜爱黑色衣服并非一簇而就,而是由于“人情好胜,一家浓似一家,一日深于一日”而逐渐形成的独特审美:“记予儿时所见,女子之少者,尚银红桃红,稍长者尚月白,未几而银红桃红皆变大红,月白变蓝,再变则大红变紫,蓝变石青。迨鼎革以后,则石青与紫皆罕见,无论少长男妇,皆衣青矣。” 从银红色、桃红色,到月白色、红色、紫色、蓝色、到最后“皆衣青矣”。李渔认为,从浅色到黑色的审美,就像是“‘齐变至鲁,鲁变至道’,变之至善而无可复加者矣。”

崇尚黑色衣服的习俗早已有之。《礼记·月令》中就记载西周、东周时期,“天子衣青衣”。到秦始皇时期,出于对阴阳五行学说的笃信,秦始皇选择黑色衣袍为尊,“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明代李渔简介(李渔讲衣衫之道)(5)


“至于大背情理,可为人心世道之忧者,则零拼碎补之服,俗名呼为’水田衣’者是已。”当下的服饰风尚让人心生忧虑的,是那种零拼碎补的“水田衣”。水田衣,也叫百衲衣,流行于明代,是用各种颜色的零碎布料拼接缝制而成的衣服,十分类似僧人的袈裟。唐代诗人范灯有诗写“纹纳成雷泽,袈裟做水田”,可以作为佐证。由于衣服的布料和颜色色块拼接,看起来很像水田,所以叫水田衣。王维的诗句,“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说的就是水田衣。

李渔认为,满是补丁衣缝的“水田衣”不仅象征着当时的穿衣风气“愈趋愈下”,也象征着国运气数,“六合以内,得无有土崩瓦解之事乎?” 由此可见,李渔对成衣上的衣缝非常厌恶。他指出,“衣之有缝,古人非好为之,不得已也。” 古人的衣服上有缝,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不得已为之。为什么说衣缝是不得已呢?因为人有高矮胖瘦的差别,没有办法都量体裁衣,所以只能先织布后裁剪,所以不得已留下衣缝。另外,有些裁缝十分奸诈,“明为裁剪,暗作穿窬,逐段窃取而藏之,无由出脱,创为此制,以售其奸”。把裁剪过程中偷来的布做成这样满是衣缝的“水田衣”来售卖,“不料人情厌常喜怪,不惟不攻其弊,且群然则而效之”,反倒受到追捧。李渔看到这样“以丑为美”的怪象,痛心疾首:“毁成片者为零星小块,全帛何罪,使受寸磔之刑?缝碎裂者为百衲僧衣,女子何辜,忽现出家之相?” 整块布有什么罪过,要受到千刀万剐的刑罚?女子们有什么罪过,要被打扮成出家僧尼的样子?

明代李渔简介(李渔讲衣衫之道)(6)


李渔认为,衣服的穿戴搭配,首先要实用,其次要美观得体。在《衣衫》文中,李渔以“云肩”为例。云肩,是指古代女性披在肩上的装饰物,也被称为披肩。《元史·舆服志一》中写:“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为之”。云肩之所以得其名,与其形状有关。通常云肩是两层、八片,如垂云的样子,每层又有四片,呈现出“四合如意”的形状。云肩的每一片都被称为“云子”,云子上绣上各色图案花纹。

明代李渔简介(李渔讲衣衫之道)(7)


李渔认为,“云肩以护衣领,不使沾油,制之最善者也”,而且云肩颜色“须与衣同色,近观则有,远视若无,斯为得体”。也就说,云肩的颜色要和衣服的颜色一样,达到“近观则有,远视若无”才是得体的装扮。为什么要求颜色一样或者“不甚相悬”呢,因为“若衣色极深,而云肩极浅,或衣色极浅,而云肩极深,则是身首判然,虽曰相连,实同异处,此最不相宜之事也。” 原来李渔认为,如果衣服的颜色深而云肩的颜色浅,或衣服颜色浅而云肩的颜色很深, 看起来会有种身首异处的样子,很不好。“云肩”的颜色不仅需要和衣服相同,还要内外颜色如一,免得遇到风吹时,身穿云肩的女子出现“历乱萧条之象”。为了避免外出时的尴尬,则一定要用线缝制好云肩和衣服,让它不要随着风而翻动。

明代李渔简介(李渔讲衣衫之道)(8)


“云肩”之外,女子必不可少的服装还有两样:“一曰半臂,俗呼‘背褡’者是也;一曰束腰之带,俗呼 ‘鸾绦’者是也”。

“半臂”,又称“半袖”,“背子”、“绰子”,是一种半袖的对襟外衣。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记载半臂又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 其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半臂据记载是隋唐时期女性常常穿戴的服饰,分为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几种样式。半臂制作精良,衣着十分华丽,李贺诗中写“竹马稍稍摇绿尾,银鸾闪光踏半臂”,韩琮有诗写“紫袖长衫色,银蝉半臂花”,都是描写华丽的半臂。李渔认为,女子的身体应该是瘦窄的,所以穿上背褡后可以修饰体型,“一着背褡则宽者窄,而窄者愈显其窄矣”。

明代李渔简介(李渔讲衣衫之道)(9)

图片来源见水印 转自https://huaban.com/pins/433823126/


“束腰”,也称“鸾绦”,是指束腰的丝带。鸾本意指神鸟,或指凤凰,绦指用丝线编织成的花边或者扁平的带子,用以装饰。李渔认为女子束腰非常重要,因为普遍认为女子的腰肢应该是纤细的,而不是粗壮的,如果带上精致的束腰,“一束以带则粗者细,而细者倍觉其细矣”。而且束腰多藏在衣服内,虽然束着但看不出来,让人以为是这位女子本身就腰肢纤细,而不是因为束腰所以才这样。

女子服饰最为独特的就是裙子。而裙子是否精致,主要的判断标准就是折纹的多寡。

“折多则行走自如,无缠身碍足之患,折少则往来局促,有拘挛桎梏之形;折多则湘纹易动,无风亦似飘飖,折少则胶柱难移,有态亦同木强。”裙子折纹多的,人穿着走起来就很自如,不会碍手碍脚的;如果裙子折纹很少,那么走路就会很局促,像是带着桎梏行走。裙子折纹多的,随着行走就会飘起来,即便没有风吹也看起来衣袂翩然;如果裙子折纹少,看起来就很呆板,像一块木头。

明代李渔简介(李渔讲衣衫之道)(10)


裙子对女子意义非常,所以李渔号召男子多为自己妻子购买罗裙,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会被其他男子耻笑:“掩藏秘器,爱护家珍,全在罗裙几幅,可不丰其料而美其制,以贻采葑采菲者诮乎?”

关于裙子,李渔赞叹于“百裥裙”的华贵、“月华裙”的华丽和“弹墨裙”的雅致。但李渔也指出,“百裥裙”过于隆重不适合家常穿戴,“月华裙”色泽艳丽人工用料过于奢侈,“弹墨裙”淡雅别致却“犹未获我心”。

“百裥裙”,又称百褶裙,密裥裙,碎折裙,是指以有许多细密的褶皱为特色的裙子。关于百裥裙,还有一则美丽的故事。根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成帝时,赵飞燕身穿云英紫裙游玩太液池。赵飞燕翩翩起舞,突然狂风大作,仿佛要把她吹起。汉成帝忙命令众人拉住她的裙子保护她,这时候赵飞燕的裙子被拉出了许多褶皱,显得比没有褶皱时更为美丽。此后,宫女们纷纷效仿,将裙子做出许多折痕,并起名“留仙裙”。李渔赞叹百裥裙为“尽美”,“宜配盛服”。不过因为太过隆重华贵,所以不适合家常穿戴。

“月华裙”,俗称“晕裙”,是一种浅色画裙,裙幅从八幅到十幅不等,腰间有许多细小的褶皱,每个褶皱里都是不同的颜色,“裥之中,五色俱备,犹皎月之现光华”。李渔认为,月华裙虽然华丽,但很怪异。而且制作月华裙要使用十倍以上的人工物料,简直是暴殄天物,况且也不是非常美观。

“弹墨裙”,裙如其名,淡雅别致。弹墨裙是以浅色面料用弹墨工艺印上花纹,使得裙子风雅别致。但李渔认为,弹墨裙颇为别致,但是也不能完全让他喜欢(“弹墨裙颇饶别致,然犹未获我心”)。

明代李渔简介(李渔讲衣衫之道)(11)


李渔的短文《衣衫》论述了他对女子服饰的审美观,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女子服饰审美、生活习俗和历史文化观念。李渔在其个人的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戏曲研究经验,一改旁人吹捧夸赞女子华丽服饰的风气,对女子服饰美学提出了思辨的、有建设性的美学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