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生活 人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纵有不平路 天天有归人#

最近几天,由于小区疫情防控。我又重新看了一遍何苦导演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也顺便看了何苦写的小说《最后的棒棒》,之所以对这部纪录片这么情有独钟,是因为曾经在一段幽暗的时刻看了这个让我觉得很治愈,我们得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

棒棒这个词语,很有地域的特殊性,这是来自山城重庆的一帮力工。由于山城重庆独特的城市空间构造,很多地方现代化机械到不了。搬运东西就只能用人工来进行搬运,由于搬运工都是重庆附近的农民或者其他来到山城找事情做的底层劳动人民。因为他们搬运东西会用一根木棍当做扁担,因而当地人叫他们棒棒。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这段时间里,山城重庆迎来了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需要人去从事棒棒这个行业,也因此,他们被叫做“山城棒棒军”。可以这么说,重庆的现代化建设是棒棒们用自己的肩膀挑出来的。

在看过何苦写给父母的信以后,我才知道这是这个退役军官内心独有的浪漫。而这份浪漫在现实中显得格格不入,可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坚定的步伐。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也是为了记录下这帮游离在社会边缘的底层人物。现在来看,何苦导演的心思没有白费,起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底层职业的艰辛。

《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不同于我们之前看到的那些经历剪辑美化后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它就是一抔黄土。它的朴实、厚重、平凡、真实,就像是扎入土里的故事。不,它不是故事,它是无数个底层劳动这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它是山城棒棒军这群底层人生活的写照。

影片的开始,是退役军官何苦决定去重庆当棒棒,跟着自己的棒棒师父老黄,何苦和自己的摄像两个人与棒棒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为的是能够拍摄到最真实的生活,这种生活有些残忍,但旁白中没有过多地描写他们的劳累和艰辛。反而是洋溢着一种乐观,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生活即使很苦,但总有人会在这种艰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棒棒们住在重庆自力巷53号,白天就守在繁华的解放碑商圈等着随时有活干,晚上回到自力巷53号。棒棒们上坡下坡、上楼下楼,不管刮风下雨,只为了给雇主把东西送到位。甚至有时候找不到雇主,还要在原地等待,可即使这样,面对雇主多给的钱,也不会多要,而是要坚持自己心中那近乎迂腐的原则。每天的工作是充满艰辛,充满了奔波,可到底能赚到多钱呢。特别少,我记得在影片中,何苦一个精壮劳力,在当棒棒的半年时间里,只有三千多块存款。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没落的行业,这个行业的每一个人都在思考吃饭这件事怎么办。而从事这个行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为人知的过去。

作为棒棒大军中的一员,老黄无疑是个代表人物。他生于地主家庭,与寡妇结婚生下女儿后。由于他跑到外地躲避计划生育的罚款,这个女人把自己的女儿丢下后,就离开了他。老黄当棒棒是为了养活自己的女儿。河南,是棒棒大军为数不多的北方人,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去世了,母亲改嫁后丢下他。他流浪在外,当棒棒只是为了一口吃的。老甘,老黄的朋友。在村里谈了多年的女友跟别人结婚,他一气之下离开村庄,想着去外地赚大钱。结果由于没有文化,只能来当棒棒。老杭也是贫穷,媳妇跟着别人跑了,他当棒棒是因为要攒钱报仇雪恨。唯独大石,是和自己的老伴两个人一起出来的,一起出来是为了早日还清盖房欠下的外债。

贫穷是泥潭,当人陷入到里面去的时候,人的思维会变得越来越狭隘,固执地去坚守自己认知内的事物。河南作为一个棒棒,竟然还有赌博这种富人避之不及的爱好,一直想着在街头砸金花赚到大钱。猛地一想,有些可笑,细想之下,觉得可怜又可悲。而河南走路跛着脚,也是无法抵御来自社会暗处的风险,被几个小混混挑断的。老甘当棒棒赚的钱,大部分都是富了小偷的口袋。老杭的钱是被骗子骗走了。所谓“麻绳只从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看到他们的这些经历,不由得让人沉思,这个世界真的会好吗。

当一个人陷入极度贫穷后,所有的思维导向都是以省钱为主。生病不敢去医院,甚至连诊所都不想去。贵一点的药不能买,非得去搞到什么偏方。回家的路也是要坐两趟公交,就为了省下 那几块钱。没错,这就是老黄。老黄是所有棒棒里,比较令人深刻的人,或许是因为他是导演何苦拜的棒棒师父。

而这个社会,越是穷人,越有良心。越是穷人,越有自己的道德坚守。老黄和老杭是竞争关系,当老杭生病后,老黄主动把业务交给老杭做。只为了让老杭可以多赚点钱。在老黄和雇主走散后,老黄报警找到雇主,雇主给他100块钱,他只收了30。大石在河南没钱交房租后,也没有把河南赶出自力巷。在自力巷在某个清晨拆除后,何苦和老黄的行李被埋到废墟里,没有钱吃饭的时候,大石给了他们100块。要知道100块可能是他们当棒棒一周才能赚到的钱,并且得是一周内都有活的情况下。这就显得极为可贵。

失去了在这个城市赖以住下去的自力巷53号,所有棒棒的日子都过得特别慌张。幸好何苦在建筑工地找到了活,他也得以带着这帮棒棒们干零活。何苦当上了小包工头,带领着大石、老黄、老杭、老甘等其他棒棒,也让他们赚到了比平时多很多的钱。

思路决定出路,幸好他们遇到了何苦这个退役军官。其实影片中也有很多以前当棒棒,现在也走上了富裕之路的人。何苦在工地的杜老板,以前年轻的时候也当过棒棒,现在在工地上也是如鱼得水。而没有思路的那些人,最典型的就是河南,连个身份证都没有,更不说他的文化,他的能力,真正改变命运的品质都不具备。

影片的最后,何苦请这些棒棒们吃了个饭。生活还是要继续,何苦的纪录片也成型了,可这些身处底层的棒棒们何去何从。影片没有告诉我们,可我依旧能够从社交平台看到何苦和他们的互动。在老黄去世的时候,何苦还到场了。《最后的棒棒》是劳动者的一曲悲歌,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良心。山城重庆的变化离不开棒棒,要是忘记了棒棒,城市就没有良心;要是一直记得这帮棒棒,城市就没有发展。所有的人都终将会老去,但留下的那一曲悲歌依旧会回荡在某个深夜的孤独里。

感谢何苦导演,用一种理想主义者前行的姿态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有人为我们前行。在我觉得人生充满阴霾的时候,我会拿出来看看这个影片。看到他们如此艰难地在城市里生存,我们有什么理由去矫情,我们唯有用行动去奋斗。

最后的棒棒每个人的故事(献给劳动者的一曲悲歌)(1)

最后的棒棒每个人的故事(献给劳动者的一曲悲歌)(2)

最后的棒棒每个人的故事(献给劳动者的一曲悲歌)(3)

最后的棒棒每个人的故事(献给劳动者的一曲悲歌)(4)

最后的棒棒每个人的故事(献给劳动者的一曲悲歌)(5)

最后的棒棒每个人的故事(献给劳动者的一曲悲歌)(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