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方言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词汇
如“设虑、垢痂、恶水、言传、放翻
晚夕、靸、啬、嗍、灒、镘、槾....”
这样的古汉语词汇
如今还鲜活存在于新疆人的口语中
今天我们来说说“垢圿”这个词
垢圿,新疆方言读为【gòu jia】,就是指
“粘附依附之物”、或者指“污垢”
焉耆方言说“垢圿”,一般意义上是泛指
人的身体上长有垢圿,衣服上也存有垢圿
锅边上是洗不干净的垢圿
桌子上是成年累月积下的垢圿
“垢圿”在新疆方言中是一种无所不在的东西
但是“垢圿”不一定是脏的
也有可能是指器物上的“包浆”
人身上的垢圿不洗会发痒发臭
人血管里的垢圿不除会要命
人心里头的垢圿不去心眼会越来越窄
人脑子里的垢圿太多三观就不正
但是老家居、老物件上的老垢圿
是不能随便擦洗掉的,全凭老垢圿
这些东西才有年代感和流传的价值
垢圿在这里就是时间的印记
是岁月滋养的文化
焉耆陕西巷子
新疆方言中还有“垢圿卖成肉价钱”的俗语
这话出自陕西关中方言中的“垢圿成肉”
原义是指“污垢之物贴在肉上,也当肉论”
比喻“无赖、讹人”之类的行为
如:“烂菜叶子当好菜卖,垢圿成肉咧。”
“借人的东西不给还,时间长咧
倒成了他的东西了,垢圿成肉咧”
“垢圿”一词中
“垢”,《说文》解释为“浊也”
后来逐渐有了“污秽,脏东西”之意
如:污垢、泥垢、牙垢、垢腻
垢秽、垢敝(又脏又破)等
“圿”,《广韵》、《集韵》、《韵会》
《正韵》等都解释为“积垢也”
大体上说,“垢”、“圿”、“垢圿”
这三个词说的就是一个意思
“垢圿”一词是流传久远的古汉语词汇
它的的来历和《山海经》有关
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
“ 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
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
晋代郭璞注“洗石”云:
“澡洗可以石磢体去垢圿。”
(磢,音chuǎng,用碎瓦、石块等冲刷)
一直到现在,“垢圿”一词
在江西南昌、九江赣语区
新疆、甘肃、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分地区
和江淮官话区都是人们常说的高频词
垢圿的引申义也非常有意思
从某种意义上来
垢圿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所以引申为
“可再生的东西”,有“去掉后又回来之意”
如俗语常说“钱是人身上的垢圿”
意思是钱既然是流通的
它就如人身上的垢圿,洗了生,生了洗
钱过多了,钱就不属于自己了
钱如空气如水
而人只长着两个鼻孔一张嘴
所以没钱而猴急的人,大可以安贫乐道
因为钱就是垢圿,没有也别太在意
在西南官话中
四川成都有“圿圿”之说,意思是
“皮肤上的污垢”,也泛指一般污垢,如:
“ 洗了半天衣服,圿圿还原封原样在上头”
“汗出得多,圿圿就多”
云南昭通有“腻圿垢”的说法
意思是“脏乎乎”
姜亮夫所著《昭通方言》:
“凡垢必多腻,腻者著尘则为垢
故腻曰腻圿垢”
有人把“垢圿”写为“垢痂”
但“垢痂”更像是一个生物学名词
其中的“痂”,指的是“伤口或疮口血液
淋巴液等凝结成的东西
伤口或疮口痊愈后,自行脱落”
虽然“痂”也算的上是“污垢”之物
但确有以偏概全之误
所以“垢圿”应是正字无误
举例来说:
1、人心上如果长了垢圿,
眼睛看啥都是脏的。
2、人眼睛里如果长了垢圿,
脑子里头也不会清楚。
3、人脑子里如果长了垢圿,
啥事情都往脏里头办呢。
《韩非子·大体》:
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六》:
垢圿尘滓也。
《新修增补大藏经》、《律宗新学名句》:
五毀辱法,一头发长,二爪长,
三衣裳垢圿,四不知时宜,五多有所论。
李劼人·《大波》:
我洗了几十年的衣裳…
啥子脏圿圿我洗不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