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方言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词汇

如“设虑、垢痂、恶水、言传、放翻

晚夕、靸、啬、嗍、灒、镘、槾....”

这样的古汉语词汇

如今还鲜活存在于新疆人的口语中

今天我们来说说“垢圿”这个词

垢圿,新疆方言读为【gòu jia】,就是指

“粘附依附之物”、或者指“污垢”

焉耆方言说“垢圿”,一般意义上是泛指

人的身体上长有垢圿,衣服上也存有垢圿

锅边上是洗不干净的垢圿

桌子上是成年累月积下的垢圿

扫除心垢(垢圿而不是垢痂)(1)

“垢圿”在新疆方言中是一种无所不在的东西

但是“垢圿”不一定是脏的

也有可能是指器物上的“包浆”

人身上的垢圿不洗会发痒发臭

人血管里的垢圿不除会要命

人心里头的垢圿不去心眼会越来越窄

人脑子里的垢圿太多三观就不正

但是老家居、老物件上的老垢圿

是不能随便擦洗掉的,全凭老垢圿

这些东西才有年代感和流传的价值

垢圿在这里就是时间的印记

是岁月滋养的文化

扫除心垢(垢圿而不是垢痂)(2)

焉耆陕西巷子

新疆方言中还有“垢圿卖成肉价钱”的俗语

这话出自陕西关中方言中的“垢圿成肉”

原义是指“污垢之物贴在肉上,也当肉论”

比喻“无赖、讹人”之类的行为

如:“烂菜叶子当好菜卖,垢圿成肉咧。”

“借人的东西不给还,时间长咧

倒成了他的东西了,垢圿成肉咧”

扫除心垢(垢圿而不是垢痂)(3)

“垢圿”一词中

“垢”,《说文》解释为“浊也”

后来逐渐有了“污秽,脏东西”之意

如:污垢、泥垢、牙垢、垢腻

垢秽、垢敝(又脏又破)等

“圿”,《广韵》、《集韵》、《韵会》

《正韵》等都解释为“积垢也”

大体上说,“垢”、“圿”、“垢圿”

这三个词说的就是一个意思

扫除心垢(垢圿而不是垢痂)(4)

“垢圿”一词是流传久远的古汉语词汇

它的的来历和《山海经》有关

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

“ 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

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

晋代郭璞注“洗石”云:

“澡洗可以石磢体去垢圿。”

(磢,音chuǎng,用碎瓦、石块等冲刷)

扫除心垢(垢圿而不是垢痂)(5)

一直到现在,“垢圿”一词

在江西南昌、九江赣语区

新疆、甘肃、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分地区

和江淮官话区都是人们常说的高频词

垢圿的引申义也非常有意思

从某种意义上来

垢圿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所以引申为

“可再生的东西”,有“去掉后又回来之意”

如俗语常说“钱是人身上的垢圿”

意思是钱既然是流通的

它就如人身上的垢圿,洗了生,生了洗

钱过多了,钱就不属于自己了

钱如空气如水

而人只长着两个鼻孔一张嘴

所以没钱而猴急的人,大可以安贫乐道

因为钱就是垢圿,没有也别太在意

扫除心垢(垢圿而不是垢痂)(6)

在西南官话中

四川成都有“圿圿”之说,意思是

“皮肤上的污垢”,也泛指一般污垢,如:

“ 洗了半天衣服,圿圿还原封原样在上头”

“汗出得多,圿圿就多”

云南昭通有“腻圿垢”的说法

意思是“脏乎乎”

姜亮夫所著《昭通方言》:

“凡垢必多腻,腻者著尘则为垢

故腻曰腻圿垢”

扫除心垢(垢圿而不是垢痂)(7)

扫除心垢(垢圿而不是垢痂)(8)

扫除心垢(垢圿而不是垢痂)(9)

有人把“垢圿”写为“垢痂”

但“垢痂”更像是一个生物学名词

其中的“痂”,指的是“伤口或疮口血液

淋巴液等凝结成的东西

伤口或疮口痊愈后,自行脱落”

虽然“痂”也算的上是“污垢”之物

但确有以偏概全之误

所以“垢圿”应是正字无误

扫除心垢(垢圿而不是垢痂)(10)

扫除心垢(垢圿而不是垢痂)(11)

举例来说:

1、人心上如果长了垢圿,

眼睛看啥都是脏的。

2、人眼睛里如果长了垢圿,

脑子里头也不会清楚。

3、人脑子里如果长了垢圿,

啥事情都往脏里头办呢。

扫除心垢(垢圿而不是垢痂)(12)

《韩非子·大体》:

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六》:

垢圿尘滓也。

《新修增补大藏经》、《律宗新学名句》:

五毀辱法,一头发长,二爪长,

三衣裳垢圿,四不知时宜,五多有所论。

李劼人·《大波》:

我洗了几十年的衣裳…

啥子脏圿圿我洗不脱?

扫除心垢(垢圿而不是垢痂)(13)

扫除心垢(垢圿而不是垢痂)(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