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三国演义》里的东吴暖男,虽然一直在大家眼前晃来晃去,但存在感实在是弱得不行。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他可不止是什么文官、儒生,而是一代豪侠,武艺高强。

他举家赴江东时,面对追兵,曾以一手绝活立威:把盾牌立在阵前,连发数箭,每一箭都把盾牌射穿。

赤壁之战前主动促成孙刘联盟,诸葛亮在其中也不过是陪衬;跟周瑜是知音、是兄弟,深受周瑜敬重;单刀赴会其实是鲁肃说得关羽哑口无言而不是相反。

三国演义中的鲁肃是什么特点(别被三国演义骗了)(1)

真实的鲁肃跟《三国演义》中的唯唯诺诺简直是两个人。

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是《三国演义》为了凸显诸葛亮的神奇多智,需要一个陪衬的角色,自然而然的就先黑周瑜后黑鲁肃。

另一方面也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对汉末的社会结构不甚熟悉,不知道武力豪族的进化路线和演变脉络,以为有文化的人必然手无缚鸡之力。

《三国演义》中鲁肃那不多的存在感,基本集中在赤壁之战前力主抗曹一事上。

曹操席卷荆州,准备攻打东吴,东吴张昭为首的文臣一律主降,周瑜为首的武将一律主战,身为文官的鲁肃却也主战,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不过,鲁肃为什么要跟他的文官同僚唱反调,一力主战,《三国演义》却没说明白。这是因为《三国演义》是一本文学书,并不打算详细分析历史事件的成因,经常会为了文学效果而篡改史实。

三国演义中的鲁肃是什么特点(别被三国演义骗了)(2)

鲁肃出生在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属于淮河流域。

汉末豪族发达程度、文化程度是跟地域相匹配的,当时最发达的是关中和中原,江淮流域属于较偏远落后的地区,儒学覆盖程度不算高。

鲁肃家里虽然非常有钱,但在儒学上也没什么成就,也就没什么人来品他,所以社会地位不算多高。

鲁肃身材高大,也跟其他土豪一样,击剑骑射,招揽宾客,后来看见天下将乱,就在山中隐秘地讲习兵法,把这些宾客当部队训练。

这样的所作所为,跟举义前的项梁、项羽一模一样,又怎么会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士呢?

乱世之中,很多人能生存下来也多亏这样的豪族。

汉武帝几十年的穷兵黩武弄得「天下户口减半」,并不是人真死了一半,而是很多人脱离了国家的控制,投靠豪族去了。

豪族虽然从他们身上收的田租比国家定的租税要高不少,但能保证确实就收这么多,除此之外还能帮他们逃脱政治腐败时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那才是真要人命的东西。

到了战乱之世,由豪族牵头,组建坞堡,聚集几百几千的宗族和乡民固守,也能保全不少乡民免遭盗匪和乱兵的杀害,像许褚、李典、李进都是这样的坞堡首领。

所以说豪族是当时社会的中坚完全没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汉唐灭亡后汉族政权还能依靠地方豪族或藩镇的支持得以延续。

鲁肃的生活富裕、武艺高强,所以性格也十分豪爽、侠气。

汉末乱世各郡县普遍饥荒,部队也经常乏粮。

反而乡间的武力豪族因为组织乡民防御、生产,囤积了不少粮食。

三国演义中的鲁肃是什么特点(别被三国演义骗了)(3)

一次周瑜带部队路过鲁肃的家乡,粮食不足,听说鲁肃家富裕,就来找鲁肃借粮。

这种借粮说是借但是还不还就不好说了,很多豪族不愿意借,有时候需要把豪族的坞堡打下来才能得到粮食。

当时鲁肃家有两囷米,每囷三千斛(大概几万斤),鲁肃看周瑜很顺眼,直接送一囷给周瑜,把周瑜感动得不行,两个人当场定交。

从此周瑜就成了鲁肃的后台,对鲁肃在东吴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后来果然天下大乱,鲁肃因为淮河流域是战场,决定带宾客、家小避祸江东。

这时因为战乱,人民锐减,人口成为各割据势力的宝贵资源,怎能轻易放走。

州里派兵来追,鲁肃令部下拉弓搭箭,严阵以待,自己在阵前露了一手绝活立威:他把盾牌立在阵前,连连发箭,每一箭都把盾牌射穿。

追兵一看鲁肃这么猛,头也不回的跑了。

正可谓:你道本部院是书生,本部院却是将首!

这哪里还是文士,简直跟甘宁那样的悍匪差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