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立  湖城积善巷(吉安巷)是衣裳街众多巷弄中的一条巷,位于衣裳街中段临馆驿河一侧,它是我的出生之地,也是我幼年、童年、少年,小学、初中、高中年代生活的地方积善巷和耶稣堂隔街相望,从耶稣堂穿过衣裳街,就进入积善巷晚清时,积善巷的王宅七进深,三开间,从馆驿河畔一进接着一进伸展到衣裳街积善巷口,称得上是深宅大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湖州晚报电子版2022年6月8号 湖州晚报衣裳街积善巷?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湖州晚报电子版2022年6月8号 湖州晚报衣裳街积善巷

湖州晚报电子版2022年6月8号 湖州晚报衣裳街积善巷

  王三立

  湖城积善巷(吉安巷)是衣裳街众多巷弄中的一条巷,位于衣裳街中段临馆驿河一侧,它是我的出生之地,也是我幼年、童年、少年,小学、初中、高中年代生活的地方。积善巷和耶稣堂隔街相望,从耶稣堂穿过衣裳街,就进入积善巷。晚清时,积善巷的王宅七进深,三开间,从馆驿河畔一进接着一进伸展到衣裳街积善巷口,称得上是深宅大院。

  积善巷5号是王安申宅老屋的正门。当年积善巷的巷长和巷宽与现在的吉安巷基本一个样,不过,巷两侧的墙门布位和现在不完全一样。从衣裳街拐入积善巷,巷的右侧依次是积善巷2号、积善巷5号和一家客栈。1956年私房社会主义改造前,我家住在积善巷5号王宅祖居,私房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家搬到王宅第四间,从积善巷2号墙门进出,积善巷2号是巷口雨伞灯笼店的边门,边门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客栈当年的墙门开在现在三生三世剧情酒吧后门所在的小巷口位置,这条小巷是在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改建中新辟的,小巷隔断了王安申旧宅(湖州民国文化馆)与王宅临河那两进的房屋建筑。从那里沿积善巷向馆驿河前行,就是馆驿河头,王宅临河建筑在解放初用作邮电所,邮电所搬离后,房屋用作民居,现在是三生三世剧情酒吧。

  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改建前,巷尾拐角处有个露天小便池,那儿也是巷内和河边住户倒马桶、痰盂的地方。

  积善巷左侧的第一个墙门是积善巷口银匠店的边门,往前十多米有个露天垃圾箱,那是个用砖砌在墙角处的垃圾箱,长方形,二米长,一米宽,一米高,每天有清洁工来清理垃圾。从垃圾箱那儿开始,巷的宽度变窄了一些。往前有个大墙门,墙门里也住着王氏宗族,我记得的长辈叫王钰郎,王钰郎与王安申同一辈份,是我的爷爷辈。再往前的墙门里住着陆仲言一家,我们称其陆家馆,陆家馆墙门在积善巷五号斜对面,陆仲言是当时湖州工商联合会负责人,陆家馆墙门里住着两户人家,进门后,是席家,陆家住在里面。再往前是巷尾,出巷临河处有一家陶瓷缸甏铁锅店,经营各种碗盏,大小水缸、铁锅、桐油等物,缸甏店的边门开在离陆家馆不远的地方,门内的空地用来堆放陶瓷缸甏等货物。

  王钰郎墙门里的住宅结构与王安申住宅不一样,进墙门后是门厅,门厅的左右是住宅,住宅的前部是天井,与天井相连的是厅堂,那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厅堂后面是两层楼住房,整所住宅的后门在与积善巷仅一巷相隔的小弄。1956年前,我很少去王钰郎住宅,虽说是王家宗族,但他们平时与安申大家庭来往不多。1958年,王钰郎宅被用来开办苕梁居委会食堂,母亲进入食堂当服务员,我到食堂吃饭,每天进出天井和厅堂,所以,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对当时的食堂布局还记得很清楚,靠衣裳街一侧的厅堂用作饭堂,摆着桌凳供居民进餐使用,靠馆驿河一侧的房屋用作伙房,炊事员在那里煮饭、炒菜、烧开水,那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煮饭、烧开水的大灶台,灶台四五米长,两三米宽,灶台上砌有二个大锅台,各装着直径约一米的大铁锅,大铁锅上放置着一个一米高的圆木桶,圆木桶底部装有木蒸架。做饭时,先往铁锅里注满水,在蒸架上铺好蒸布,把事先用水浸泡了数小时、已吸足了水分的米铺在蒸布上,盖上桶盖。大火煮沸铁锅里的水,沸腾的水生成的高温水蒸气一点点地把木桶里的米粒炊成饭,等时候一到,揭开桶盖,香喷喷的米饭就可食用了。灶台的灶膛在地面以下,灶膛里排列着一根根炉栅,炉栅排成下坡形,外高里低。大灶台烧稻谷壳作燃料,我常在灶膛边看着朱师傅把谷壳倒在膛口,用铁条把谷壳均匀地拨到炉栅上,不一会儿,火苗就忽忽地往上窜,我就在心里琢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食堂厨房炒菜的锅台是农家款式灶台,但比一般锅台大许多,一锅菜可分盛几十碗。在大跃进年代,盛行办集体食堂,来居委会食堂用餐的人很多,尤其是中饭,食客云集,人气很旺,母亲在食堂当炊事服务员,我是食堂的常客,食堂在我的记忆中留有很深印象。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我在湖州上初、高中,每天来往于积善巷和学校之间。1964年,我进省城上大学,只有寒暑假才回积善巷小住。1973年,我结婚成家,入住车站路,但母亲还住在积善巷2号的自留房里,我常去积善巷看望母亲,在生活过近三十年的祖居回忆曾经发生在那里的点点滴滴。

  2008年,市政府启动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我家在积善巷2号的自留房由政府收购,从此,我真正搬离了积善巷,虽然我不会有机会再入住积善巷,但我的心始终牵挂着积善巷故居。湖州民国文化馆落成开馆后,我常去馆里寻觅昔日的踪迹,徜徉在以前住过的屋中,找回那遗忘的旧事。

  如今,从馆驿河头到衣裳街积善巷口王宅一侧的房屋建筑结构基本上保留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面貌,而另一侧的银匠店、王钰郎宅、陆家馆和陶瓷缸甏铁锅店的位置上,在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改建中,建起了“德泰恒”药号,“德泰恒”药号经营中西药品,但古色古香的店堂里,靠墙高高竖着的中药抽屉让人们看到了“德泰恒”药号的国药特色。积善巷在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改建中,既保留了它固有的历史面目,又展现了时代的新姿,可谓是推陈出新,风貌依存。

来源:湖州晚报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