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丧葬习俗中,给逝者穿寿衣入葬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民间习俗认为,人去世时不能穿着生病时的衣服,必须换上新衣服,俗称“寿衣”,有长寿的意思,也叫“老衣”、“殓衣”。

寿衣通常要事先准备好,在人即将去世的时候,或者在人死去的第二天早晨为逝者穿上。通常死者为男性的话,由儿子和女婿为其穿寿衣,死者为女性的话,则由女儿和媳妇为其穿寿衣。那为何要给死者穿寿衣呢?穿寿衣又有哪些讲究?

为什么去世的人要穿寿衣(人死后为什么一定要穿寿衣入葬)(1)

逝者穿寿衣下葬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时期,当时厚葬之风和迷信活动盛行,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持其统治,利用宗教迷信大力提倡凶礼的习俗。唐杜佑《通典》说,太古时代凶礼中规定: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棺椁。

商周时期的殡葬制度规定“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诸侯、王公贵族死后,丧葬时间、仪式、棺椁到殉葬品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豪华奢侈的寿衣,是在满城出土的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的金缕玉衣,它是用1100g金丝和2498片玉石编缀起来的。除了金缕玉衣外,还有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

为什么去世的人要穿寿衣(人死后为什么一定要穿寿衣入葬)(2)

在古代民间,死者按贵贱可以穿三重、五重、七重寿衣,通常死者身份越高、年龄越大,穿的寿衣越多、越贵重。高龄死者穿的寿衣越多,越表示多福多寿。还不到五十岁就死去的人,一般只能穿三件寿衣。

那么人死后为什么要穿寿衣入葬呢?这是因为在古代人死后,装殓死者的棺材并不会很快入土埋葬,而是会在家里停放一段时间。死者的年纪越大停放的时间越长。有人为了表示孝道,会等三年守孝期满后才将棺木入土安葬。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棺材里的尸体时间长了会腐烂,尸液会从棺材的缝隙中渗出来。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出现,一般会在棺材里面放上草木灰、草纸一类吸水的东西,除此之外,还要给死者多穿些衣服,以便更多地吸收渗漏出来的液体。由于人的内脏基本都在身体的上半部分,腐烂后渗出的液体比下半身多,因此上身穿的衣服要比下身多。夭寿者一般死后就会很快埋葬入土,所以穿的衣服较少。后来这种做法逐渐形成了习俗,一直沿用下来。

为什么去世的人要穿寿衣(人死后为什么一定要穿寿衣入葬)(3)

死者穿寿衣入葬,是中国文化习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穿寿衣有非常多的讲究和禁忌。比如,寿衣的数量不能是双数,最好是单数,五件、七件和九件均可,避免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有些地方“九”与“狗”同音,所以,九重寿衣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做寿衣的面料也有讲究,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有断子绝孙的意思。也不能用棉布,棉布易使骨骸色泽晦暗。《淮南子》中曾说过:“葬死人者,裘不可以葬。”裘即为野兽的毛皮,是说毛皮不能做寿衣。这是因为,在古代毛皮是贵重的东西,随死者下葬太可惜了,不如留给生者使用。还有一种说法,死者穿毛皮做的寿衣来世会转生为兽类。总之,皮革衣物不适合做寿衣。

旧时布料有“洋布”和“土布”之分,相比农家自制的“土布”,“洋布”色泽鲜艳,质优价廉,但民间认为,“洋布”是不能制作寿衣的,因为洋布的“洋”字与阳间的“阳”字同音,“洋布”制成的衣服不适合死者带去阴间穿。

寿衣最好用绸子,绸子与“稠子”谐音,寓意多子多孙、福寿绵延。另外,死者不能穿别人的旧衣服,以防亡魂在阴间入不了神籍。

寿衣的颜色也很有讲究。在清代,对官员去世后所穿戴的寿衣颜色也有详细的明文规定:一二品官员死后穿绛色寿衣,三四品官员死后穿黑色寿衣,五品官员死后穿青色寿衣,六品官员死后穿绀色寿衣(深青色中微微透红的颜色),七品小官死后则只能穿灰色寿衣。

为什么去世的人要穿寿衣(人死后为什么一定要穿寿衣入葬)(4)

民间寿衣大多数为蓝色,很少见到黑色寿衣。我国古代并没有规定寿衣不能使用黑色,但是民间认为黑色是凶色,死者穿黑色寿衣投胎转世后不能为人,只能转生为兽。有的地区死者穿的寿衣颜色是按性别划分的,如江苏常武地区,男性死者穿蓝色寿衣,女性死者穿红色寿衣。河南一带男性死者的寿衣大多为白色、蓝色及黑色,而女性寿衣的颜色则多为白色、红色、黄色、绿色及蓝色。洛阳地区女性寿衣中要有一件红色衣服。

民间习俗认为,死者是不能露手的,所以,寿衣的衣袖一般都会比正常的衣袖长,能将死者的手全部盖住,下摆不能出现毛边,扣子必须是单数,否则为会子孙后代带来不幸。

为什么去世的人要穿寿衣(人死后为什么一定要穿寿衣入葬)(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寿衣也不尽相同。现在各地都在移风易俗,大力提倡文明办丧事,所以,一般只给死者穿整齐干净的日常衣服,但在习惯上仍然称之为寿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