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起笔技巧大全集(书法起笔方式归类分析)(1)

起笔,又称落笔、下笔、发笔,是一笔一画的开端,是点画定格、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学习书法要从细节抓起。只有细节到位了,才会耐人寻味。书法写到一定的层次。比较的就是细节上的功夫。细节完美才是完美无缺。掌握细节最不能忽视的就是起笔,学习书。也是从起笔开始的。好的起笔是一个书法作品好的开端。认真学习起笔,是书法中极其重要。

一、起笔的主要笔法

主要分四类:

一是逆锋起笔,即采用与行笔的相反的方向(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发笔。逆人与转笔结合,可写出圆头如篆之笔画,表现出沉实浑劲,含蓄端庄的势态;如果与顿笔、折笔结合,可写出方头笔画,劲健有力。逆锋起笔是汉字笔画之间本来存在着的内在联系的需要,汉字书写,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自然地要用逆锋。应注意的是,这种取逆势的方法,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且人笔也是很轻的,须谨防造成粗头、长嘴的病笔。逆锋又分为两种“逆法”,一是虚逆,一是实逆。所谓虚逆,就是笔锋在空中作逆锋动作,笔锋在逆的过程中并不着纸,也即是空中取逆势。所谓实逆,是指笔锋轻轻人纸,向点画的反方向运行极短的一段,然后再调锋运笔。

二是折锋起笔,即起笔与行笔之间毫锋运动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有一个毫锋转向的环节;写出现棱角,出锋芒的方头笔画,显得精神闪耀,形态毕露。也可称之为“露锋入笔”。

三是顺入,就是顺着行笔方向顺锋入笔,笔画利落流畅,起行浑然一体,神态自然成趣。顺锋起笔,在魏晋小楷中、汉简中用得较多,至唐代的中、大楷,偶尔用用,并不构成普遍现象。

还有一种“顶笔”,不用提笔,不用调锋,直接顶一下,然后下拉。顶笔外角有方有圆,这是运笔所致。

二、起笔的三种形态:

一是圆形,二是三角形,三是方形。

圆形起笔,都是藏锋起笔,有两种写法,一个主要指篆书的起笔,也叫裹锋入笔,把笔锋裹起来。它的写法是用笔尖轻轻的转一个圈,把笔锋裹在里面然后开始行笔。另一种是直接把毛笔笔尖往下轻轻一点,笔头成一个标准的圆锥体,往纸上垂直点一下,就是一个圆形

三角形起笔,露锋为主,藏锋也可以。露锋起笔,只要笔毛指向跟笔画方向形成的夹角不是九十度所做的下切,其余任何角度的下切,都是三角形。圆形起笔只是把笔尖先逆锋起,然后再斜切下来即可,最后书写出来的形态还是三角形。三角形起笔运用最广泛,楷书行书草书都可以,行书运用的最多。

方形起笔,写法是把笔毛下切,要保证笔画的边缘是一条直线,然后再翻笔行笔或者侧锋行笔,这个后面会详细讲解。方笔也可抢锋入笔,既把笔毛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比如写一个长横,先把笔毛往左一蹲,把笔毛打开,此时铺开的笔毛,停在那里后会形成一个方形,然后再把笔毫拉过来往右行笔即可。

三、起笔的角度(方向)

起笔的时候都不是直入的,它有一个很小的细尖。这个细尖虽然很细很小,但是却不单薄,很厚重。应是入笔后轻微的捻管所致,使的笔画迅速的由侧锋转到中锋来。这样的入笔显得含蓄有韵味

入笔的角度变化很多,几乎各个角度都有,需要仔细观摩,找准入笔角度对接下来的行笔动作有很大帮助。

四.起笔的轻重

起笔大都较为轻盈,顺势而入,显得十分顺畅流美。

但也有较为重的起笔,有一个顿挫和按的动作。这样轻重结合的起笔,增强了整体的节奏感,有一种抑扬顿挫

五、完成起笔的三个环节

首先是点起。笔杆垂直,以斜势(45°)下笔由轻到重写出前尖后圆的杏仁点。要求下笔要轻,角度要斜,根据笔画的粗细写出点的长短,不可一味拉长以免给下一步带来麻烦。

随后引带,形成起笔轮廓,也便于转笔。以横为例,杏仁点写完后,毛笔按笔画运笔方向(横向右、竖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侧锋带笔形成平形四边形块面,这样做既写出了起笔的轮廓,又便于笔锋在其中不露痕迹地换向,保证下一步的中锋运笔。注意:带时毛笔不要提起,把点的头和尾盖住(以看不见点的头尾为准),写出三条直边两个方角。

最后转笔,调整笔锋,达到中锋运笔要求。平形四边形块面形成后,笔锋不须提起,接着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时针转动笔杆(横、提为逆时针转动,竖、撇为顺时针转动,捺因为下笔方向同点一致,故不须转动),带动笔锋作逆时针调锋,使原来的笔锋指向由向左前变成向左,这时向右运笔才是横的中锋行笔。注意:转笔时毛笔不要提起,直接用拇指和食指转动笔杆带动笔锋在纸上转动,像跷跷板一样,让接触纸面的笔尖和笔跟部同时向笔画中心移动,直到笔锋状态符合中锋要求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