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和大家分享的育儿宝典书籍是《与孩子好好说话-简单、具体、高效的说话技巧》,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批评孩子正确方式?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批评孩子正确方式(如何正确地批评孩子)

批评孩子正确方式

这周和大家分享的育儿宝典书籍是《与孩子好好说话-简单、具体、高效的说话技巧》。

这本书曾获“美国国家育儿出版社(NAPPA)金奖,被誉为“育儿沟通手册“,

作者是Elisa Medhus医生,她同时也是5个孩子的母亲。

这本书的每个育儿技巧经过作者32年亲身测试、

高效、准确、简单并容易实现。

这本书里面的案例生动详实、非常贴近真实生活情景。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如何正确的评价/批评孩子(尤其是当孩子淘气/行为偏差)时?

作者Elisa有提到,批评有三宝:“内疚、羞愧和折磨。大人惯用这三宝来让孩子感觉“自己欠爸妈太多太多。”但孩子实际上,并不需要大人的评价。无论这种评价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

一、负面评价:

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通常习惯于批评、唠叨或者责备。

这三者都是主观性很强的评价。

批评”意为指出某人身上的缺点和错误。

对于孩子来说,批评他们就相当于是在对他们说:“你走错路了,因为不接受,不认同你现在的这个身份和形象。”

大人常常会这么和孩子说:“你今天的发型就跟鸟窝一样的。”

“你在餐桌上的表现非常不礼貌。”

“你最近变胖了,对吗?”

“汤米,你的书桌简直就像是地震灾区。”

唠叨就是变相批评,同时还带有消极、攻击的意味。

我自己曾经非常喜欢唠叨,因为孩子有时候不是那么听话,

唠叨能让我暂时逃避烦人的局面,毕竟喋喋不休总比真的让孩子打扫房间容易得多。

直到许多天后,房间还是一如既往地邋遢,

我这才发现唠叨就好比永不停转的摩天轮,

只会让坐在上面的乘客感到头晕和厌烦。

“我还要和你说多少遍你才肯去打扫房间。”

“宝贝,我和你说了多少遍了,饮食要合理。”

“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上课前要先把铅笔削好。”

斥责是更进一步的批评。如果说“批评”是对孩子宣布,

他们已经偏离了我们为他们设定的轨道,

“斥责”就是得出结论,孩子已经抵达错误的终点。

斥责反映了我们的失望、懊恼或者愤怒,或者三者皆有。

大人常常会这么对孩子说:你现在还没有开始动笔写读书报告?

你不会不知道明天一早就要交了吧,你怎么会这么懒?”

“你这礼拜已经是第三次忘记去图书馆还书了,真是没治了!“

“啊,不会吧!你弄坏了我最喜欢的画框!你要再这么笨手笨脚、横冲直撞,以后就别来我家了!“

“如果孩子吃晚饭的时候不小心把满是酱汁的肉丸弄到了他最喜欢的裤子上,

家长说:“活该,谁叫你像猪一样吃饭。”

以上表达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有时还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我们必须记住:批评孩子不但完全没有必要,还会带来反面效果,让孩子沮丧、愤怒、甚至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

负面的评价让孩子痛苦,于是他们就做出反击,并在意识上对我们的责骂产生畏缩、躲避的心里,甚至还会诡辩,他们绝对不会把这些负面评价当作珍贵的引导。我们来看看如何针对上述反例进行改善,

当你想说:“你今天的发型和鸟窝一样的。”的时候:

可以试试“客观评论”:我们来看看,你已经吃完了早餐,刷好了牙,在校车抵达之前,就差头发还没梳。“

当你想说:“你在餐桌上的表现非常不礼貌“的时候:

可以试试:“提供客观信息“,我们家的规矩是:进餐时要合乎礼仪,吃饭的时候嘴巴发出啧啧的响声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可以试试:“使用代词‘我’”:吃饭的时候发出啧啧的声音会影响到我。“

当你想说:“我还要和你说多少遍你才肯去打扫房间“的时候:

可以试试使用“逻辑后果“:每家每户对于孩子房间的邋遢程度都有不同的忍耐度,在我们家,孩子必须在每周日整理好自己的房间。每个星期日的晚上,我都会宣布大扫除的时间到了,然后开始倒计时三十分钟,时间一到我就会拿一个大塑料袋到各个房间收走没有归位的东西,最后把塑料袋的东西全部拿去捐赠给慈善机构或者扔掉。

对此我给孩子的理由是:“我不希望自己走路时被一堆杂物绊倒;如果孩子们无法在半个小时之内把东西收好,只能说明他们的东西太多了。“

也可以试试:“极简沟通法“:“特里,房间。”

可以试试:“提问式引导“:”我们对卧室的整洁有什么规定?“

“我们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规定?“

”很好,现在你该怎么做呢?“

当你想说:“你这礼拜已经是第三次忘记去图书馆还书了。真是没治了。“的时候:

可以试试“客观评价“:我发现你图书馆的图书还没还。”

可以说试试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让孩子自己支付逾期还书的罚金,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赚钱还款,另外还要给孩子设定一个还款期限。

可以试试“提问式引导”:“如果你老是忘记按时还书会有什么后果?”

这个问题会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疏忽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为什么要按时还书?“

这个问题会引导孩子思考应该按时还书的原因。

“你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醒自己还书期限要到了?“

这个问题会引导孩子思考以后该如何避免忘记按时还书。

当你想说:“啊,不会吧!你弄坏了我们最喜欢的画框!你要再这么笨手笨脚,横冲直撞,以后就别来我家了”的时候:

可以试试“客观评论”:然后使用“逻辑后果”:“我发现你在房间里打球,结果打烂了我最喜欢的画框。现在请你拿上你的零花钱,我这就开车带你去沃尔玛,你再给我买一个新的。”

可以试试“提问式引导”:“外婆是不是和你有过约定,不能在室内玩球?”

“我们为什么要有这样的约定?”

“你现在该怎么弥补自己的过失?”

这个问题会引导孩子思考如何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以及如何对外婆做出补偿。

当你想说:“汤米,你的书桌简直就像是地震灾区”的时候:

可以试试“提供有限的选择”:“等你把桌子上的考卷收拾好,你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拿到我发给你的作业。”

可以试试“客观评论”,然后提供建议和帮助:“汤米,我发现你没有把桌子收拾干净,这样你在上课的时候就无法快速找到要用的考卷或者是其他材料,或许我们在下课时间可以一起坐下来,想想如何把东西收拾好,这样你就可以很容易找到想要的东西。”

可以试试“使用代词”‘我’”:“你的桌子这么乱,会让我觉得你不重视 “上学”这件事。”

当你想说:“我和你说了多少遍了,上课前要先把铅笔削好!” 的时候:

可以试试“极简沟通法“:指着卷笔刀,然后说,”莎拉,铅笔。

可以试试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让莎拉用笔尖很钝的铅笔写字,直到下课为止。

可以试试“提供客观信息:每位同学都应该在每天早晨上课前就把铅笔削好,要是有人在考试的时候,或是在我讲课的时候削铅笔,就会打扰到我和其他同学。

如果孩子吃饭的时候把满是酱汁的肉丸不小心弄到了他最喜欢的裤子上,你想说:“活该!, 谁叫你像猪一样的吃饭”的时候:

可以试试使用“逻辑后果“:你现在得立即离开餐桌,把裤子上的汤汁清洗干净,这样裤子上才不会留下污渍。

可以试试“提供客观信息”:“如果吃得太快,很容易把食物洒出来。“

可以试试:“提供有限的选择“: “你打算什么时候把裤子上的汤汁清洗干净呢?是现在还是等你饭后清理完桌子?”

改善后的沟通方式不但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跟孩子产生冲突,破坏亲子关系,还可以帮助孩子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行为,同时还不会让他们对自己或大人产生不好的情绪

二、消极比较

我们经常会拿孩子的优缺点跟其他兄弟姐妹以及其他的朋友做比较,我们都明白,争强好胜的心理可以刺激孩子,让他们努力不落后于人,所以我们会利用这种竞争意识让孩子进行比较。我们总觉得,通过这种办法刺激孩子,让他们达到或者超越我们所设定的期望,我们就更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然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比较孩子,只会让孩子对我们感到愤怒,或是对这种无聊的攀比感到生气。这种消极的比较还会误导孩子,让他们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继而产生自卑心理,造成手足之间的不和,同龄人之间的激烈竞争,孩子的叛逆、反抗,还会导致孩子在追寻自我价值的同时,不断拿自己的表现跟其他人作比较。

我们看看你有哪些例子,以及如何进行改善:

当你想说:“为什么你不能像哥哥那样拿个好成绩”的时候:

可以尝试“客观评论”和“提问式引导”相结合:“你最近好像学习科学有点困难。你知道原因吗?”(这个问题会引导孩子思考学习科学有困难的原因。)

“我能帮上什么忙吗?”(这个问题实在告诉孩子,你不是来批评他,而是来提供帮助的。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会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支持)

“你打算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引导孩子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还表明了你对孩子有信心,相信他可以自己处理好问题,即使孩子的解决方案包含向你寻求建议。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这个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如果一直忽略没搞懂的问题,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

当你想说:“我搞不懂你为什么老是顶嘴,你姐姐从来不会这样“的时候:

可以试试“提供客观信息“,然后使用“逻辑后果”:“说话伤人是很不礼貌的,现在请你出去,直到你觉得自己可以对我表示尊重了才能再进来。”

可以试试“极简沟通法”:狠狠瞪他一眼。

可以试试“使用代词‘我’”:“你这样对我说话让我觉得很伤心。我希望你可以尊重我,你愿意改正吗?”

当你想说:“你在班上的排名已经落到倒数1/4啦,这说明整个三年级有一半的同学都学得比你好。你真的有努力学习吗?”

可以试试“提供客观信息“:然后给予帮助:”我发现你在班级里的排名有所下滑,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帮你一起解决哪些你觉得有困难的科目,知道你觉得自己没问题了为止。“

可以试试“开放式问题“引导:”我发现你这个学期学得有点吃力,你觉得这学期和上学期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乱贴标签,消极的归纳总结

“让你做家务你总是忘记。”

“你总是忘记把作业记下来!”

“你从来没有做对过。”

“你总是拖拉“

乱贴标签,消极的归纳总结还会阻碍孩子思考,让他们无法看清自己,因为他们觉得别人已经替他们总结好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常见的“乱贴标签”和“消极的归纳总结”有哪些,以及我们可以如何进行改善。

当你想说:“你总是笨手笨脚”的时候:

可以试试“客观评论”:如果整个过程中,孩子有做对的地方,可以指出来:“哇,你自己把牛奶从冰箱里拿出来了!”

可以试试“客观评论”和“提问式引导”相结合:“我看见你把牛奶弄洒了,现在你该怎么做呢?”

可以试试:“提供客观信息”:“倒牛奶的时候可以用另一只手扶住杯子,这样杯子就不会倒了。!”

当你想说:“让你做家务你总是忘记”的时候:

可以试试“提问式引导”:“我们有过约定过,你去玩之前要做完什么家务啊?”(这个问题会引导孩子回想相关的约定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啊?”(这个问题会引导孩子思考我们这样安排的原因,以及不按照安排行事的后果。)

很好,那现在你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会引导孩子思考如何对自己的过失作出补救,以及将来如何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可以试试“客观评论“:“我发现垃圾还没倒。”

当你想说:“你总是不能按时交作业”的时候:

可以试试使用:“逻辑后果”:“下课的时候你必须留在这里把作业做完。“

可以试试:“提供客观信息“: “必须按时上交作业。”

可以试试:“提供有限的选择”:“要是你不能想办法提醒自己按时交作业,我就会约你妈妈过来,一起商量一下该怎么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四、引起孩子自责,让孩子感到难为情,以及强调大人的牺牲与付出。

引起孩子自责:

“宝贝,要是你真的爱妈妈,就该帮妈妈多做些家务。”

“我被你气得都想自杀了!”

“你就不能和弟弟好好相处吗?每次你们俩一吵架,我就头痛欲裂。”

让孩子感到难为情:“你在音乐课上捣乱,真是让我失望至极!”

“天呐,崔西, 你怎么会这样乱发脾气,简直就像个两岁小孩。! ”

强调大人的付出:

“好吧,我今天会送你去上学,搞得好像我是你的私人司机!”

“你知道吗?我要是去看你的垒球比赛会被老板臭骂一顿!不过算了,要当个好妈妈,我只好牺牲自己了。!”

这些表达会引发孩子的自责,让孩子感到难为情,或者把我们自己变成圣女贞德,这样就会导致孩子为了取悦我们行事,而不是依据他们自己的判断。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样和孩子沟通有什么问题?”

充满内疚、感到难为情的孩子长大以后绝不会进行“自我引导”,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依赖他们做决定,一旦他们的世界延伸到了家门以外,他们就会继续在外界影响中寻求引导,而此时引导孩子的就不一定是父母了

就像我之前说过的,这些来自己同龄朋友、媒体以及流行文化的外界影响,不一定会像我们一样关心孩子的利益,也许这些人隐藏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或者根本没有价值观,他们会引导孩子做出不负责、不道德的行为,甚至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而且这样的表达让孩子背上了异常沉重的包袱。

譬如“我都快被你气死了”这句话,会让孩子觉得他们要对我们的生死负责,我们当然知道这是夸张的表达,可是年幼的孩子真的会信以为真,他们会以为是自己把我们向死亡又推进了一步。

如何改进呢?

当你想说:““宝贝,要是你真的爱妈妈,就该帮妈妈多做些家务。”

可以试试“客观评论“与使用代词‘我‘相结合:你这几周都没有帮我打扫房间,我非常需要你的帮助,没有你的帮助,我会觉得忙不过来。忙了一整天,我已经很累了。”

当你想说:“你知道吗?我要是去看你的垒球比赛会被老板臭骂一顿!不过算了,要当个好妈妈,我只好牺牲自己了。!

除非你真的有可能保不住工作,要不然就尽管去看孩子的比赛吧!无论何时,只要条件允许,都应该把孩子放在工作之前。不过,永远不要指望孩子为你的付出表示同情或是做出回报。“

当你带着孩子逛超市,孩子突然乱发脾气,你想说:“我都快被你气死了“的时候:

可以尝试使用“逻辑后果“:”我现在要把你送到奶奶家里去,这样你就不会影响到我还有其他人,我还可以顺利买完东西。“

可以试试“提供客观信息“: 大家都不喜欢自己买东西的时候听到旁边有人大哭大闹,这样会受到干扰。”

可以试试“提供有限的选择”:如果你马上停止哭闹,我们就可以继续在这里买东西;否则我没有其他办法,只能送你回家,你要选哪一个?“

如果孩子拒绝作出选择,你可以说:“现在你要么自己选,要么我替你选。“

当你想说:“你就不能好好和弟弟相处吗?” 每次你们俩一吵架,我就头痛的时候:

可以试试:提供有限的选择,你们俩要么不要吵,和平解决问题,要么就到外面去,不要影响其他人。

可以试试“极简沟通法“:狠狠瞪他们俩一眼,然后用一个举起食指划过脖子的动作,暗示他们: “停下来!”

五、人身攻击

当孩子的行为让我们感到生气、失望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对孩子说出伤人的话,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而不是针对他们的行为本身就事论事。

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实际上是在暗示孩子,他们的本质有问题。

我们都知道,孩子总是觉得大人比自己厉害,如果总听到这些完全违背事实的人身攻击,长大以后他们就会真的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

哪怕大人只是偶尔不小心说出口,也有可能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长久的伤害。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自己避免为了泄愤、一时冲动而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呢?

请记住:“唯一的秘诀就是保持冷静!”

以下三个策略可以帮助你保持冷静:

第一,让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把孩子的事情往身上揽。

这样,你就不会替孩子着急,也就不大可能影响自己的情绪,不会说出带有攻击性的狠话。

第二,不要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错误对你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要试着去理解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动机。他们破坏的规矩本身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因为孩子长大了,或是环境变了,所以这样的规矩已经不适用了?

孩子们是否知道为什么要遵守规矩?

他们是不是有什么苦衷?

第三,或者试着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的错误行为,不要总觉得孩子干坏事就是为了惹你生气,

应该把它当作一个教育的机会,帮助孩子进行反思,

让孩子体验逻辑后果,并利用这个逻辑后果,帮助他们成长,而不是借机摧毁他们。

当你想说:“你真是个坏孩子”的时候:

可以试试使用代词我,描述他当下的行为:“我非常生气,因为有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停哭闹。”

可以试试“提供有限的选择“:你要么现在停止哭闹,要么我把你送回家,然后我自己一个人再出来买东西。

当大儿子在踢小妹妹,你想说:我真后悔把你生下来“的时候,

“可以先对大儿子的情绪表示理解:“我知道,妹妹在你的脸上乱涂乱画,你一定很生气。

然后可以试试:“提问式引导”:你这样踢妹妹,你觉得妹妹会有什么感受?

你很生气,可以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处理方式呢?

你现在怎么安慰妹妹?

当孩子总是不尊重你,你想说“我讨厌你”的时候:

可以试试“提供客观信息”:“在外面家,讲话的时候应该态度友好,不该恶言恶语。

可以试试:“提供有限选择”:现在请你出去,等你学会尊重人,我欢迎你回来。

如果纯粹的负面评价不利于引导孩子自主思考、培养自律,那么正面评价呢?

我们父母需要明白,就算是对孩子表示肯定,有时候也是主观臆断:有些肯定是在暗示孩子,我们对他们的看法比他们自己更加准确,更加可靠;还有一些是在告诉孩子,他们必须做的和我们一模一样,否则他们就无法获得我们的认可。这样就会迫使孩子为了迎合我们而改变自己,让孩子觉得他们必须根据别人的看法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同样,如果孩子过度依赖他人的评价,他们的自尊心就很容易受到打击,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会对他们加以疯狂的赞美。

常见的例子有:

“你真是个好孩子!”

“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小时候也遇到过和你一模一样的问题。”

“宝贝儿,你一点都不胖!你只是骨架有点大,我们家的基因就是这样。”

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安慰孩子,而是不该从外界影响的角度直接给予孩子肯定,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学会自我调整,这样他们长大后就不会依赖他人才能得到慰藉。他们需要学会从客观角度评价自己,这样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对需要改善的地方作出调整。

你的学生帮另一个学生拾起从书包里掉下的书和纸张,而你想说:“你真是个好孩子“的时候:

可以试试“提供客观信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可以试试“客观评价“:我看见安迪书包里的东西掉了一地,你帮他把东西捡了起来,大家都赶着去上下一堂课,有人愿意停下脚步帮助他,给他带来了快乐。”

当你想说:“宝贝儿,你一点都不胖!你只是骨架有点大,我们家的基因就这样。”的时候:

可以试试表达你的看法,态度一定要真诚:“我个人觉得你的体重真的很标准。”

如果你怕孩子会因此得上厌食症,可以对你的孩子说出你的担忧:“在你这个年龄,很多女孩子都纠结自己的体重,其中有一些人还因此得上了厌食症,如果你有需要,我非常愿意带你去咨询医生或者营养师,让他们评估一下你的体重是否正常,你现在的想法让我很担心。”

其实,一旦亲子沟通没有了评价的印记,孩子就不会再背负着外界评价的这个负担。当他们意识到,大人不会再像个评审员似的仔细审查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外表,他们就会觉得放松,从而学会客观评估自己。

一旦建立了这种健康、积极的自我评价机制,孩子便不会再依赖外界评价来认识自己或者决定自己的行为。

他们可以利用自我评价帮助自己成长,同时也不太容易出现倒退,而且,他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也会选择有道德、负责任的做法,因为引导他们行为的是“善意的利他”,而不是遭到批评或者排斥的恐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