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桥看水位(一早五点半起床)(1)

长江日报记者 胡九思 航拍

临江桥看水位(一早五点半起床)(2)

长江日报记者 陈卓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7月16日讯(记者 魏娜 晋晓慧 王东方 黄莹 梅丹 王平)“我早上五点半就起床了,6点不到就出门,就是为了在江边占个好位置看横渡长江!”家住新生路的邓金华夫妇,早上带着水和面包,步行了3公里来到中华路码头,“武汉是一个有横渡长江传统的城市,渡江节就是我们的节日,当然要参与!”

准备中的泳者们。长江日报记者 王刚 摄

武昌桥头热情奔涌, “渡江节”让全世界看到武汉

从比赛开始起,30余岁的冯女士神情激动:“今年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看渡江节,我的家人也参加到了横渡方队当中,虽然很难看清哪个是他所在的方队,但我一分一秒都不想错过!”冯女士表示,自己虽然不会游泳,但仍能被这些参赛选手们震撼到,这一刻感觉自己的心也和他们凝结在一起。

“渡江是武汉的一大传统体育活动,它是武汉市的狂欢盛宴,通过这一大活动,可以让全国、全世界了解武汉、知道长江有多美,向全球展现长江主轴、长江新城的魅力。”

临江桥看水位(一早五点半起床)(3)

2岁小朋友带着心爱的挖掘机来看渡江节。长江日报记者 王娟 摄

30岁的巴基斯坦小伙儿法泽尔(音译)是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的实习医生,在武汉生活9个月了。他两天前从一个武汉英语俱乐部群里知道16日有渡江,兴奋得大清早6点半就从同济医学院赶到武昌汉阳门下水点了,为此连暑期旅游计划都推迟了。“我听说会有交通管制,所以天没亮就醒了,提前赶了过来。”

尽管没有票无法零距离观赛,拉着歌的方阵选手,激动人心的解说,青春洋溢的啦啦队,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热情观众们,都让法泽尔兴奋不已。能说不少汉语的他甚至和赶来凑热闹的武汉婆婆们咵了起来。

法泽尔告诉记者,他是个旱鸭子,但是家乡很多人喜欢游泳,只不过那边没有长江这样的大河,一般只在游泳池或湖里游。“我家乡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官方游泳活动,我也从来没见过几千人在这么大的公开水域一起游泳,真是太壮观了!”

来自襄阳的赵明月今年28岁,是一位游泳爱好者,早上六点便来到了码头:“背靠蛇山望龟山,左手大桥看晴川,移步登入黄鹤楼,两江三镇在脚下。我是本次通过在长江日报上留言精评活动中取得的本次船票,今天能在江上看横渡长江,非常幸运,看到选手们在江中畅快游泳,我也跃跃欲试!”赵明月告诉记者,他已带上游泳装备,比赛结束之后就准备到江中练习一会儿。

“我平时非常热爱运动,但唯独怕水,为了挑战自己,6月底开始每天在江边学习游泳,并加入了黄鹤楼冬泳队,结识了一批很单纯的朋友。”赵明月说,“学会了游泳而不渡江岂不是一种遗憾?我要多加练习,争取明年也参加到渡江节当中来!”

临江桥看水位(一早五点半起床)(4)

长江日报记者 李永刚 航拍

“知音号”上看横渡长江,成为今年的新角度

今天上午,90岁高龄的著名摄影家张其军受邀来到“知音号”观看7·16渡江节比赛。在船上,张老拿出一本图册,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他曾经拍摄的作品。“这是1957年武汉市第一次横渡长江比赛时的场景、这张是1956年拍摄毛主席畅游长江的珍贵照片”,张老回忆:当时他眼疾手快,就按下了快门,这个场景成了一个不可复制的瞬间。

时隔多年,再次观看渡江节比赛,张老十分激动,他感叹:长江边的变化非常大,以前拍摄的渡江节照片,两岸没有高楼,而现在长江两岸,一栋栋建筑拔地而起,风景也越来越多,游泳健儿们在江中畅游,武汉这座城充满了活力。

16日清晨,武汉市劳模、社区居民共300余人陆续登上“知音号”为7·16渡江节参赛选手加油。上午7时,船从“知音号”码头开往长江大桥水域附近停泊,观众们在船上观看游泳健儿们在武昌汉阳门下水和抢渡赛。在船上,《知音号》组织了颇具特色的旗袍美女啦啦队,为渡江节喝彩。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武汉劳模陆鸣携夫人在“知音号”观看渡江节比赛。陆鸣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江是武汉的名片,渡江节对武汉这座城市的意义重大,它吸引全国各地的朋友来到武汉,也让世界更加了解武汉。

“这是我第一次带着妈妈和女儿出游,我们全家都很珍惜。”7月16日上午,湖北省劳模姚婕在“知音号”观看7·16渡江节比赛时说,希望通过长江日报向市总工会表示感谢。

姚婕今年34岁,是地铁2号线汉口火车站中心站长。“汉口火车站地铁站平均每天客流达10万以上,我们平时很少休息,今天能有机会陪着家人一起出游,也是对他们的弥补。”姚婕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得知可以近距离观看比赛,心情非常激动。昨晚一家人都开心地睡不着,一大早5点就起床赶往码头,看着选手在江中奋勇拼搏,她非常敬佩,“今天气温那么高,水里游泳难度很大,参赛选手们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临江桥看水位(一早五点半起床)(5)

长江日报记者 陈卓 摄

汉口江滩摩拳擦掌:明年,我一定下水

一大早, 汉口三阳广场,人潮汹涌。暴烈的太阳挡不住人们迈向江边的脚步。

三十出头的王先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我出生在汉口合作路成昌里,可以说是在长江边长大。”小时候一到夏天都要到长江里去游泳。他说,那时候巷里的伢们相约到长江里去游泳,都不说去游泳,而是说去“玩水吧”。

王先生回忆,以前读小学的时候,每周有两节体育课,到了夏天,学校每周就只安排一节体育课,取而代之的是,每半个月组织四五年级的学生,到位于汉口青岛路江边的滨江游泳池包场游泳,游泳池分浅水池和深水池,浅水池水深1.2米,深水池1.6米,小学生都是在浅水池游泳。那时候,我们都盼着游泳这一天,“我就是在这在里学会了游泳”。

到了中学,有一次巷里的几个大伢叫我到江里去游泳,自从那次在江里游了以后,觉得在江里游泳,太过瘾了,游泳池里是“死水”,江里是“活水”,感觉完全不一样,就再也不想在游泳池里游了。在江里游多了,胆子也大了,就跟着大伢们一起渡江。渡江的起点也是每年渡江节的起点--中华路码头,终点是汉口滨江公园。

到长江里游泳,“我觉得这是武汉人对长江的一种情结”。王先生说,每年举办渡江节,就是对武汉人这个情结最好的纪念。看着一拔拔横渡的选手英雄般走上岸,家住洞庭街的25岁青年小徐摩拳擦掌:明年渡江节,我一定下水。

临江桥看水位(一早五点半起床)(6)

长江日报记者 刘斌 航拍

连续十届在渡江节执勤,交警感受全民狂欢气氛日益浓厚

武昌交通大队二中队副队长张伟哲已经执勤了十届“渡江节”,“以前渡江节似乎都是游泳爱好者的节日,这些年来,参与的普通市民越来越多,连外国人也多了起来,武汉人对横渡长江有情节,今年从早上5点多钟就有市民来到现场,比汉马的参与热情还高!”

“因为实施交通管制,大多数市民都很理解,坐公汽然后步行到现场,7点钟左右,临江大道左右的观赏点位,都站满了人,大家的兴致高昂,一家老少一起前来,9点钟以后,太阳越来越晒,大家还是不停的给各个方阵的队员加油,我们执勤的民警也被这样热烈的气氛感染了!”为了渡江节顺利进行,张伟哲只睡了一个小时,但执勤的情绪高涨,“我们一方面保障活动的秩序,一方面也要让大家玩尽兴!”

【编辑:高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