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相互馈赠礼物,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往内容。中国人一向崇尚礼尚往来。《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也许从那时起,在礼的含义中,就开始有了物质的成分和表现了,即:“礼”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现。

什么时候可以越级送礼(怎样的送礼才不算是贿赂)(1)

之前有幸淘到了一部《翁同龢日记》,因为,这本书足有六大本,所以,并未立时研读,前些日子翻开这本书读了几页,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能不能从书里找到,满清官员在那个最迂腐昏庸的年代,是如何收贿受贿的呢?一翻之下,虽然有所收获,但并没有笔者想象中那样严重。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期间,他也曾位极人臣,官拜六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甚至,还是两个皇帝同治、光绪的老师。作为每天都能见到皇帝的大红人,自然会有些灰色收入。

什么时候可以越级送礼(怎样的送礼才不算是贿赂)(2)

《翁同龢日记》对这些事并未回避,笔者随意摘选了如下部分:

光绪年间,翁同龢收的贿赂并不多,例如:光绪十年二月,翁家收到醇邸送来的几条白鱼、一对熊掌,还有些野鸡松子等山珍佳品。醇邸亲王是当朝皇帝的亲爹,与翁家的关系向来很铁,送一桌美食倒也无可厚非,算不上贿赂。

而翁同龢在探望左宗棠时,准备的礼物也不过是一坛陈年绍兴酒,还有一百斤大米。至于送礼为什么要送大米,笔者也想不通。那坛绍兴酒也没多珍贵,上好的绍兴陈酿不过百元一斤,一坛想必也没多少。

什么时候可以越级送礼(怎样的送礼才不算是贿赂)(3)

贺亲王的儿子大婚,翁同龢送的贺礼也是绍兴老酒一坛,外加肥羊一只。身为高官,与王爷之间的人情往来也不过如此。四月二十七日是翁同龢的生日,虽然,翁同龢在这天是寿星,但是,仍要正常上班履职,有人登门拜访祝寿的,翁同龢就安排人家吃一碗寿面。

而翁同龢并未收取任何“祝敬”,登门的宾客不论送上钱物均拒而不收,用句日记原文里的话就是“家庭亦删尽俗套,差快事也。”可以说,以翁同龢的身份,只要他愿意搞些灰色收入,必会有大笔金银入账,但是,他从不敛财,不搞“俗套”。

根据《翁同龢日记》的记载,当时的官员之间相互送礼,既能收,也能退。

什么时候可以越级送礼(怎样的送礼才不算是贿赂)(4)

比如:翁同龢拜访左宗棠那次,与翁同龢共同登门的有许多官员,他们准备的礼物有些被左宗棠笑纳了,有些则被退了回来。笔者搞不懂其中关节,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是与官场的人情世故有关。

就在那年十一月中旬,翁同龢收到盛杏生寄来的一封信,与信共同送来的还有一些燕窝,还有一整条火腿。与火腿相比,燕窝太过贵重,所以,翁同龢又将燕窝按原路寄回。

恭亲王过寿时,翁同龢准备了一柄如意,还有一盒饽饽、八盒水果,这柄如意可能是翁同龢职业生涯中送出最贵重的礼物了。不过,恭亲王已大权在握好多年,与翁同龢之间的关系又十分密切,两个人处得像好朋友一样,送给恭亲王一柄如意倒也没多铺张浪费,说得过去。

什么时候可以越级送礼(怎样的送礼才不算是贿赂)(5)

这年年底,醇邸亲王又寄来一封信,与此同时,还捎带着送来一筐莴笋。快过年的时候,翁家该准备春节礼物了,翁同龢费了一番心思,为各位亲王和同僚准备了礼品,日记中并没细说翁同龢准备的是什么,不过,笔者猜想应该只是些寻常的美食小吃。

“伯王、庆王、克王皆送冰鲜等,酬答费神,明年当早备。”翁同龢收到三位亲王送来的“冰鲜”,笔者猜测,这可能是冰冻的时蔬海鲜之类的吃食,而翁同龢也在日记中责怪自己准备不当,所以,打算明年“早备”。

官员婚丧嫁娶,翁同龢与其他同事一样要要送上礼份子,在古代随礼并不在受贿之列。按照当时的标准,每有官员家中有红白喜事,翁同龢会按照与他的关系送上白银四橭或八橭,这在当时并不算多。

什么时候可以越级送礼(怎样的送礼才不算是贿赂)(6)

上海图书馆的《历史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光绪二十一年中秋盛杏生为朝中高官准备礼物:

位高权重的恭亲王一千橭;庆亲王五百橭,而李中堂等五个朝中大员则是二百橭,除了李鸿章外其他四位均收了这笔贺礼。翁同龢受到了格外关照,盛杏生给她准备了三百橭,也没收。翁同龢在收到这笔钱后,原封未动,在帖子上题了一个“壁”字,派人把礼物送了回去,其实,这也就是“完璧归赵”的意思。

那么,一橭白银有多重呢?其实,就是一盎司,动辄百橭千橭已属巨额数目。从这就能看出,盛杏生这时已发迹,早就不是当年那个送燕窝和火腿的小官了。从这些我们就能看出,与其他官员相比,翁同龢在官场就像是一朵“白莲”。

什么时候可以越级送礼(怎样的送礼才不算是贿赂)(7)

他既管外事,又管内政,无疑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权贵人物,但是,他更是一位清正廉洁、律己爱民、公忠体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晚清还是在今天,也无论是对他一生持肯定的人还是有所保留的人,对于他“为官清廉”这一点都是承认的。

一个身处晚清最腐败时期的高官尚能做到洁身自好,这着实值得现代人引以为鉴。

参考资料:

【《礼记·曲礼上》、《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三》,《两朝帝师翁同龢》、《翁同龢日记》、《历史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