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行为的四个心理阶段

(自杀常见的四种心理变化)(1)

自杀行为的四个心理阶段

自杀行为多数是单独秘密进行的。自杀决心越大,自杀计划也就越周密,自杀的方式也就越硬性,如上吊、卧轨、撞车、跳楼等。而大多数的自杀行为是在对生离死别的犹豫不决的矛盾心理中进行的,所以较多的是采用软性手段,如服药、吞服异物等。

自杀是一种行为,一般可人为地分成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都有着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

【情绪障碍】

第一阶段是情绪障碍。一个人受到刺激时,首先是对刺激作出评价,然后才对刺激作出反应。当刺激过于强烈,或者当事人的心理素质不够完善,就有可能产生心理失衡,表现为情绪障碍。

【意念形成】

如果刺激持续存在,矛盾得不到缓和,又没有渲泄的机会,便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自杀的意念形成。此时,自杀仅仅被看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但这种意念还不很坚决。

【求助阶段】

如果矛盾得不到缓和,便进入自杀的求助阶段。此时,生的欲念和死的企图在不断地斗争、搏斗中,当事者常会自言自语活着真没有意思,还不如死了干净。实际上这是当事者向外界发出的求助信号。

【实施计划】

如果呼救得不到适当反应,就进入第三阶段,即开始实施自杀计划。

此时,当事者表面上显得很平静,似乎已退出矛盾和冲突之外,而在心底里却在立遗瞩,处理自己的东西,考虑选择自杀的地点和方法。一旦认为时机成熟,便进入第四阶段,即实施自杀。这种策划周全的自杀方案,成功的可能性极大。

有人总结了自杀者的心理后认为,自杀者的心理有以下十大心理特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意识清楚;存在着无法忍受的心理痛楚;心理需求受挫;存在着无望感和无助感;内心充满着矛盾;认知缩窄;逃避现实;求助;企图自杀成为习惯的应对方式。

自杀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后天学习得来的,并在生活中不断得到强化。有时候,自杀的目的是在于企图操纵环境或他人,企图用自杀来唤起人们的同情、关注,并使对方忏悔。

因此,有些人在纠纷中或受到冷遇时便以死来要挟。在这种情况下,自杀被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不是行为的目的。青少年自杀,大多数是想操纵活着的人,使他们感到有罪,终生受到遗责或后悔莫及。

高血压的哪些事 微信号 sangaook高血压的哪些事,医生开办的公众号,免费提供三高防护,养生知识。还免费答疑,还等什么,关注一下有惊喜!

☟ 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