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的天空,层层斑斓的云彩中通透着一片蓝紫色,引人无数遐想,似乎是一个更深远神秘的世界。一只拖着长长的尾巴的风筝在夕阳的余晖里与风同舞。然而让人动容的不仅是这一针见血地触碰到心底柔软之处的封面,更是这个涉及亲情,友情,宗教,政治,种族,战争的故事,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笔描绘出人性的本质与救赎。

《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你千千万万遍)(1)

故事的起源是在阿富汗的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主人公阿米尔与哈扎拉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他们一起长大,一起迈出第一步,一起说出第一句话——说出一生中最重要的那个人的称呼,阿米尔说的是爸爸,而哈桑说的是,阿米尔。那个甘愿让他千千万万遍的人。

可作为哈桑最爱最信任的朋友阿米尔,为得到父亲全部的爱而不惜牺牲一切,在一次追风筝比赛后面对受欺辱的哈桑时,他只是在墙角泪流满面却始终不敢为他挺身而出,不像哈桑以往为他那样奋不顾身。追风筝结束后阿米尔终于赢得父亲的赞赏然而却因为懦弱与恐惧直至内心的每一寸地方都充满了对哈桑的愧疚,最后又用愚蠢的方法将哈桑赶走。尽管后来阿米尔与父亲因为战乱的原因逃离在另一片安详的国度,可哈桑那澄澈坚定洞察一切的眼神时常在阿米尔的内心深处荡漾,时刻折磨着那个懦弱的灵魂。

《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你千千万万遍)(2)

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于是一段人性的救赎就此拉开序幕。为你,千千万万遍。一个驻入在灵魂深处的永恒的忠实的誓言,可是却有些来不及了。不过,仿佛是佛教的轮回,阿米尔从一个放风筝的人变成一个追风筝的人。从前是哈桑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现在是阿米尔为哈桑失去童年的儿子索拉博千千万万遍。

或许阿米尔没有错,是因为那个时代。阿米尔还是孩子的时候便被潜移默化地灌输了社会地位和种族不平等的观念,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注定了他对哈桑的背叛。然而不管是他的懦弱无能还是哈桑那奴性般的忠实,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广大人民悲剧的缩影。作者一针见血地将人性刻画地真实无比,又近乎残酷。

《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你千千万万遍)(3)

或许阿富汗离我们很远,塔利班离我们很远,可是曾经“吃人”的旧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比如像阿赛夫那样用石头扔人来寻找乐趣,而观众只是充当观众,和看孔乙己笑话的观众一样,和看祥林嫂的悲剧的观众一样。

然而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热切的渴望与呐喊——我们要平等!我们要和平!这样激烈的呐喊可与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里的呐喊堪比,可与鲁迅在黑暗的旧社会里的呐喊堪比。因为我们都一样,热爱着平等与自由

《为你千千万万遍》(为你千千万万遍)(4)

故事中的风筝是希望,是梦想,是所有阿富汗孩子都愿意向它奔跑的。哈桑的风筝是阿米尔,阿米尔的风筝是父亲,最后也由父亲变成了索拉博,索拉博的风筝和所有阿富汗人民的一样,是安定。作者制作的这只“风筝”是献给所有阿富汗的孩子,那么,在为这残酷而美丽的故事激荡后,便祝福所有阿富汗的孩子飞得更高并且追到那只属于自己的蓝色风筝吧。

我们生活在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只是通过历史的传达在心底燃烧,我们的风筝都是在辽阔清远的蓝天里翱翔,这无由是我们这一时代人的幸。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飞翔着一只风筝,无论象征着什么,请让我们都勇敢地去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