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本义》第三章 第四节 忠恕,绝不是忠人之心、推己及人

【原文】3.4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慢说】忠恕,一般的理解是: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老慢认为是曲解,为什么呢?

中庸经典语录解释(中庸本义3.4忠恕)(1)

字形演变:忠

“忠”字,中心。按照古文字的本义,中:动态的匹配点;心:主观意愿;故,“忠”字的造字本义是:努力寻求与客观环境需求的动态匹配。

所以,忠,根本不是“忠人之心”,不是忠于哪个领导,忠于某个爱人,更不是忠于哪个团队组织,而是,忠于客观上的动态匹配。要知道,天理是:忠于匹配,这才是人世间顺顺利利的根本。反之,忠于某个人,即便再被重用,今天跳的欢,明天倒大霉吃瓜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忠,绝不是尽力为人谋,而是尽力谋中道。

但是,忠,必定是主观意愿,还不是实现了的客观匹配,所以,“忠”距离“中”还是有距离的,因此,孔子说,忠,违道不远。换句话说,孔子的意思是:中庸,凡事达到动态匹配、恰到好处不容易,但至少你该知道,做到中庸最好,你该努力往这个方向去争取。

中庸经典语录解释(中庸本义3.4忠恕)(2)

字形演变:恕

“恕”字,如心。如:凡事符合天理才能过的安好;心:主观意愿;故,“恕”字的造字本义是:为人处世越客观合理(与客观规律、客观需求、整体公需匹配),小日子过的越好。

所以,恕,本义不是无原则的宽恕原谅,不是老好人、心态好,更不是曲解的推己及人,而是,凡事要尽量做到客观合理,越是客观合理,结果越好。

只不过,恕,还不是“真如”,只是有这个心,实现没实现还单说,但孔子的意思很明确,做不到真如,做不到凡事客观合理,但你必须努力往这个方向去争取。

所以,“忠恕违道不远”的正解是:即便做不到凡事动态匹配、恰到好处、合情合理,但你该努力往这个方向去争取。

接下来,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这句话,往往被理解成: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如果是这样,两句话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

中庸经典语录解释(中庸本义3.4忠恕)(3)

字形演变:施

“施”字,旗、虫(也)。旗:飘扬、彰显的;虫(也):渺小的人;故,“施”字的造字本义是:使人扬长,让人充分的展示自我。

中庸经典语录解释(中庸本义3.4忠恕)(4)

字形演变:愿

“愿”字,元心。元:人必须服从于天,世间最根本的法则,最根本、最本源的;心:主观意愿;故,“愿”字的造字本义是:希望能符合天意。

所以,“愿”字的本义,并不是自己的心愿、梦想,也不是希望自己心想事成,做梦好事都围着自己转,而是,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老天爷的意愿,我合天意,天才能助我,让我充分展示自我。

所以,“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的大意是:不能因为暂时没让自己充分扬长(施诸己),没匹配成天意(不愿),没看到中庸的好处,就认为这种努力对自己没好处(勿施于人)。

【原文】3.4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慢说】即便目前你做不到凡事动态匹配、恰到好处(忠)、合情合理(恕),但只有你肯努力,就离这个目标不远了(违道不远)。不能因为暂时没让自己充分扬长(施诸己),没匹配成天意(不愿),没看到中庸的好处,就认为这种努力对自己没好处(勿施于人)。

原创声明:老慢作品皆为原创,依据请参考老慢的著作《天道易经》以及《老子的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