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红色经典致敬觉醒年代 让年轻观众与红色历史深情对望(1)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供图

■ 劳动报记者 马亚会

本报讯“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经典红色电影《英雄儿女》里,志愿军战士王成向世界喊出了中国军人的最强音,影片主题曲《英雄赞歌》更是感染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如今,这段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将在上海再次上演。10月6日至16日,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创作的大型话剧《英雄儿女》将在沪首度揭开面纱,以英雄赞歌礼赞英雄城市,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与上海的深深渊源

记者了解到,《英雄儿女》是由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上海警备区政治工作局指导,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联合出品的大型话剧,由国家一级编剧喻荣军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胡宗琪执导。

作品根据巴金小说《团圆》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同名电影改编而来,讲述了上海籍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相继奔赴抗美援朝战场英勇战斗,王成壮烈牺牲后,王芳在战场上与养父王复标、生父王文清重逢和团圆的故事。

谈起这部作品的起源,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惠庆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历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有超过1.8万名上海青年参加志愿军,当时一起奔赴战场的还有来自上海的800多名医护人员、1200多名司机、4300名多铁路工人。

不仅如此,上海文艺界200多名文艺工作者也曾赴朝参加各种形式的慰问和演出,著名越剧演员徐玉兰、王文娟为了赴朝演出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带领玉兰剧团的同志集体参军。著名作家巴金、靳以、王西彦等通过战地慰问创作了许多讴歌志愿军的通讯、散文。小说《团圆》就是巴金冒着极大危险两赴朝鲜,终日在战壕里与志愿军指战员同甘共苦后凝练而成的作品。

而推动同名电影投拍的夏衍、影片里几个主要人物和主要演员也都来自上海。在张惠庆看来,上海与《英雄儿女》渊源颇深,将这段故事搬上话剧舞台责无旁贷。作为一家国有院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也一直肩负着为这个时代和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宣传其英雄气质的责任。

舞台呈现真实动人细节

从小说到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同名电影,影片主题曲《英雄赞歌》和英雄人物王成喊出的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更是家喻户晓。

将这样一个故事搬上话剧舞台,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编剧喻荣军从四、五年前就开始思考,酝酿了许久,直到今年才真正着手开始剧本创作。他告诉记者,小说和电影虽然已经深入人心,但仍然为话剧留下了很好的改编基础和创作空间。“首先,前两种题材为话剧提供了扎实的人物关系和故事结构基础;其次,原著中又有许多细节并未在电影中一一呈现。”

为了更好地以当代视角在舞台上讲好英雄故事,主创团队先后前往龙华烈士陵园、奉贤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等多地采风,采访了多位志愿军老战士和不同年代入伍的军人,从他们口中了解到了更多真实的历史故事,比如在坑道中入党、签署生死协议等,喻荣军将这些动人细节搬到了舞台上。据悉,最终呈现的话剧剧本中,小说和电影里的经典桥段占比40%,而原创的部分则占到了60%。

带观众感受峥嵘岁月

在喻荣军看来,戏剧创作就是要给当下的观众看,“他们可能对电影有所了解,也可能不了解,但不管怎样,相信每个国人心中一定都有英雄情结,这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这是抗美援朝战争里中国人民志愿军留下的底气,也是喻荣军对话剧《英雄儿女》的信心来源。

张惠庆也表示,英雄城市培育英雄儿女,英雄儿女铸造英雄城市。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话剧《英雄儿女》的创作者们。创排前期,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党委就决定成立大型话剧《英雄儿女》剧组临时党支部。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整个剧组的精气神非常高。

“希望更多年轻观众能够走进剧场了解这段历史,真切感受峥嵘岁月。也希望通过话剧《英雄儿女》打造一部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体现上海英雄城市特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红色主题剧目,将革命先烈的精神发扬光大,为上海这座英雄城市和英雄人民、为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再次唱响《英雄赞歌》!” 张惠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