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赵孟頫行书临什么帖最好(临赵孟頫行书近来吴门帖的几点认识)(1)

静雅守法 潇洒妍美

——临赵孟頫行书

《近来吴门帖》的几点认识

■吴永斌

赵孟頫以复古出新的宗旨学习晋唐,重新建立严谨法度,树立古典风格。赵氏行草书追摹王羲之,师法逸少的雅正、精熟和妍美的特征,其书法风格成为元代书法的主流,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初学赵孟頫行书临什么帖最好(临赵孟頫行书近来吴门帖的几点认识)(2)

图1 赵孟頫行书《近来吴门帖》

临赵孟頫《近来吴门帖》(图1)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一是基本风貌。此帖为赵孟頫致晚辈德辅的信札,文字为日常交流的自然语言,笔法婉转流美、清健萧散,气息上挺拔遒美,魏晋风韵跃然而出。因此,在临写时,要重点把握书写的气息,注意行笔的节奏。

二是形制与材料。此帖原作为纸本手札,纵28.4cm,横49.5cm。临写时形制上仍然以横幅安排,字径在3—5cm之间,纸张选偏熟宣纸、元书纸、蜡染纸、泥金纸等,用墨不宜过浓,还要避免墨汁中胶质多,以保书写的通畅(图2)。

初学赵孟頫行书临什么帖最好(临赵孟頫行书近来吴门帖的几点认识)(3)

图2 吴永斌临赵孟頫行书《近来吴门帖》

三是技法把握。技法的学习是临帖最容易“看得见”“学得会”的元素,临写此帖可以从笔法与字法、字组和节奏对比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笔法与字法上,赵氏是践行了自己的理念“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的。此帖用笔精致干练、笔画遒劲妍美,起收与使转均体现“毫芒”的精微,粗细对比自然。字法上则是形态多变,如“德、辅、侄”等字呈方形,“事、教、寄、书”等字呈长方形,“记、谕、此”等字呈扁方形;单字重心也是追求妍美中见奇崛,如“带”字的上下错位、“来”字重心下移、“前”字重心右下延伸。

在字组构成上,组合丰富。如首行“孟頫”“记事”“顿首”以两两组合形成字组,第3行以“曾”“附便”“寄书与”“德俊令弟”形成四个字组。

在节奏变化上,动静、粗细交替。如第4行“不见回、不审”以相对静态的行书出现,“报、前书得达否”以明快的草书写出,同时“回报”二字上下映带,“得达否”三字相连构成了一行中的连断对比;又如第2行“德辅教谕仁侄足下。近来吴门”中,“德辅”二字轻盈流美,“教谕仁侄”四字行笔遒劲,“足下”二字简洁灵动,“近来吴门”四字飘逸柔和。

初学赵孟頫行书临什么帖最好(临赵孟頫行书近来吴门帖的几点认识)(4)

图3 吴永斌以赵孟頫行书《近来吴门帖》

笔意创作的作品

元人陆友《研北杂志》云:“唐人临摹古迹,得其形似,而失其气韵;米元章得其气韵而失其形似。气韵、形似具备者,唯吴兴赵子昂得之。”对赵氏在学习逸少上给予高度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