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奇书《了凡四训》久负盛名,被称为东方励志奇书,知名度仅次于《曾国藩家书》。

稻盛和夫说,人生要幸福,必读的第一本书就是《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的作者是袁了凡,主要生活在明朝万历年间,父亲袁仁是王阳明的道友、唐伯虎的知己,他儒学造诣很高,家中藏书丰富,因为贤能而广为人知,55岁时生得儿子袁了凡,68岁时善终。

13岁丧父的了凡,正值求学苦读的年龄,但老母亲让他放弃读书考功名,去一心一意学医,说这样既可以自己保健,又可以济世救人。

而且学医是掌握了一门手艺,退可以养活自己,进可以获得救人的美名,完成父亲一生的心愿。于是,少年了凡的人生规划就这么定了。

孔夫子为什么背剑(孔先生的预言在一一应验)(1)

有一天,他在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人,形体容貌看上去很不一般,那一缕长须,飘飘然似神仙。

了凡向他恭敬行礼。 这位老人说:“你是注定要当官的人,明年就可以参加考试了,怎么不去读书呢?”

了凡就跟他解释了原因,并询问了老人的身份。 老人说:“我姓孔,是云南人。宋朝邵康节先生所精通的皇极数(以八卦之数推人祸福吉凶),我得到了正统传承,是命中注定我该传给你。”

了凡一听,很感动,立刻请孔先生来到家里。他母亲也是善人,让好好招待先生,并请先生推算出了凡的过去。孔先生的推算极其精准,连细微之处都算得丝毫不差,非常灵验。

同时也对了凡未来考取什么功名,每次考试排什么名次,做到什么官级,拿多少俸禄,都算得清清楚楚。比如,算出了凡命中无子,最高学历是举人,寿命是53岁等等。

了凡听得目瞪口呆,暗自叹为神人,从此更加相信,人生的成败都是命中注定,早晚应验。所以从那以后他对一切看得很淡,不去追求了。(“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随着孔先生预言的一一精准验证,时间不知不觉过了好些年。

孔夫子为什么背剑(孔先生的预言在一一应验)(2)

这次,了凡在从燕京国子监转到南京国子监的途中,先去栖霞山拜见云谷禅师。他和禅师同在一个房间,面对面打坐,连续三天三夜都没合眼。

云谷禅师不解地问他:“一般人之所以不能够成为圣人,只因为被各种妄念纠缠。而你打坐三天,心如死水,没起一个妄念,为什么呢?”

了凡说:“我的命早就被孔先生算定了,生、死、荣、辱的时间我都知道了,我就是有什么想法,也改变不了什么了,所以干脆什么也不想了。”(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禅师笑道:“我原本以为你是圣贤,看来我看错了,你还是凡夫俗子。”

了凡问禅师为什么这么说,禅师回答:“平常人的心念想法,是逃不过天地规律,的确是有命数。但是也只有平常人有命数。

极善之人没有限定的命,极恶之人也没有不变的命。你二十年来的命数都被孔先生算定,就自认为不能转变一丝一毫,难道不是凡夫吗?”

了凡惊奇地问:“难道天定的命数是可以改变、可以逃得了的吗?”

孔夫子为什么背剑(孔先生的预言在一一应验)(3)

禅师说:“‘命运是由我们自己造作,福气来自我们自身所求。’这些《诗经》和《尚书》里讲的内容,可都是真智慧。

而佛教经典里也说:‘求富贵能得到富贵,求得儿女能得到儿女,求长寿能得到长寿。’说谎是佛家的根本大戒,这些佛菩萨怎么会说谎骗人呢?”

(“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出自《楞严经》和《法华经》。道家经典《太上感应篇》亦云:“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了凡又问:“孟子说:‘有所求就有所得,是指追求自我内心的修养。’道德仁义可以力求提升,功名富贵怎么求得到?”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没错,是你自己理解错了。你没听过六祖说的:人的一切福禄寿,都由他的内心决定,发自内心地求,一切心愿都能实现吗?(‘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了凡再次震撼。从那天起,他将之前的名号“学海”改成了“了凡”,因为他已经明白了如何改造命运,希望从此不再是凡夫。

孔夫子为什么背剑(孔先生的预言在一一应验)(4)

了凡按照云谷禅师的指点,首先自我反省过去的生活细节、性格特点、思想发心等,找出都有什么原因导致他只是一个命中无子的凡夫。比如,过度洁癖,爱熬夜打坐,争强好胜,脾气急躁……

针对找出的问题,一一加以改正,并每天记录每件小事,相当于写每日功过日记。

然后立下心愿,号召一家人都来积德行善,实现心愿,尤其要为百姓服务,为大众谋福利。

云谷禅师重点强调了,在积德行善中的,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本质的、有利于大众的善行,却可能是表面的恶行,什么是一时的善行却是长远的恶行。

比如,云谷禅师拿孔子和子贡、子路的事举例,子贡有钱,所以做个好事不领赏,反而受到孔子批评,因为从长远来看,大家都会因为不好意思领赏而无力行善,最终没人行善。

同时,孔子表扬了子路救人领赏的行为,因为这将激励更多人愿意舍身救人。

……

就这样,了凡不断修仁和之心,行智慧之善,终于孔先生的预言不再灵验:不久后考上了进士,有了儿子袁天启,而且儿子也考中了进士。了凡自己不知不觉顺利活过了53岁,活到了74岁……

孔夫子为什么背剑(孔先生的预言在一一应验)(5)

《了凡四训》就是袁了凡先生讲给儿子袁天启的家训,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真实事件,希望袁天启牢记笃行,代代相传。

纵观了凡先生一生,他有幸遇到了两位高人:孔先生和云谷禅师。孔先生让他及时读书入仕,云谷禅师教他用心改命

孔先生是谁?其实他原名是杨向春,据光绪年间的《云南县志》记载:杨向春,因修孔仙桥,改号孔道人。他博学多识,广泛研读经史,爱好性命之学,得邵子先天皇极数理真传,擅长预言。

也就是,孔先生的确是精通易理的预言家,凡是他预言的事,分毫不差,所以能让了凡先生震惊崇拜,一一遵循,别无他念。

但是,准确的预言,有时助人,有时害人,了凡先生就因为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而对未来失去好奇和向往,心如死水,每天按部就班,消耗生命。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而且从长远和大众的角度看,预言有害无益。首先,古人都说“天机不可泄露”,预言家的预言就是违背天意,泄露天机,那么后果可能引发祸事,殃及无辜。

其次,全世界人类从古至今都是福祸相伴,苦乐相随,甚至多灾多难,每一年不是这国闹旱灾,就是那国有洪灾,不是雪灾,就是瘟疫,不是地震,就是蝗灾、火灾……

孔夫子为什么背剑(孔先生的预言在一一应验)(6)

去年是庚子年,预言家说按照庚子惯例,会有诸多不幸,结果咱们国家反超了许多曾经的世界强国。

今年辛丑年,据说又有预言家预言今年也会有各种麻烦。什么天灾、人祸、经济不景气……

这些,需要预言吗?

不要低估了群众的智慧,老百姓早都懂得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与其浪费时间忐忑不安地猜测,猜完又忐忑不安地等待验证,不如抱着最好的期待,付出最大的努力,先做好眼下的事,也许未来可期。

何况,还有云谷禅师的教诲:用心改命。

(参考资料:《了凡四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