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季,其实古代也有“高考”,即科举考试科举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而由古代科举考试衍生出的成语也有不少,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跟高考有关的成语?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跟高考有关的成语(与古代高考有关的成语)

跟高考有关的成语

又到一年高考季,其实古代也有“高考”,即科举考试。科举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而由古代科举考试衍生出的成语也有不少。

1.十年寒窗。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意指要通过艰辛的努力,十年并非实数。元朝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

2.金榜题名。“金榜”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排名榜,因书写在黄纸上,也称黄榜。在我国古代,登上金榜,就意味着做官的开始,从此就可能步步高升、大富大贵。人们把殿试的录取榜上有自己的名字称为“金榜题名”,后泛指考试被录取。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第三卷:“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

3.连中三元。科举考试时,乡试(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皇宫由皇帝主持的最高级别的考试,考中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殿元)。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便称“连中三元”。现用来比喻在一项考试或比赛中接连取得三科或三次优异成绩,或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获得优胜。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论他的志气,便像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

4.独占鳌头。鳌头,乃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便站在此处迎榜,皇帝在殿前召见新考中的状元、榜眼等人。状元跪在前面,正好是飞龙巨鳌浮雕的头部。因此,科举时代,独占鳌头是指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元朝无名氏《陈州粜米》:“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元朝大食惟寅的《燕引雏》:“气横秋,心驰八表快神游。词林谁出先生右?独占鳌头。”

5.名落孙山。据宋朝范公《过庭录》记载:有个叫孙山的人参加乡试,考中最后一名。回乡后,一位老人向孙山打听自己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则委婉地回答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我是榜上最后一名,您的儿子还在我的后面,言外之意是说老人的儿子落选了。后来,人们就用“名落孙山”委婉地表示没有考取的意思。清朝袁枚的《新齐谐·韩宗琦》:“揭榜后,名落孙山。”

6.屡试不爽。现代的“爽”字的含义与古代的“爽”是有差异的。现代人说“爽”,有“过瘾”“带劲”“有趣”的意思;而成语“屡试不爽”是指反复试验都没出过差错、没失败、没出问题。因此,其中的“爽”是差错、失败的意思。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冷生》:“言未已,驴已蹶然伏道上,屡试不爽。”

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如今依然在使用着。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经典成语被赋予新的含义了。

据《西安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