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咸宁日报-咸宁网从湘鄂交界的偏远乡,成为湘鄂周边知名的乡村振兴示范乡大坪乡以党建为引领,推动文旅融合和产业振兴,走出了一条全民小康致富路,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产业振兴 通城县大坪乡多措并举推动乡村振兴)

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

来源:咸宁日报-咸宁网

从湘鄂交界的偏远乡,成为湘鄂周边知名的乡村振兴示范乡。大坪乡以党建为引领,推动文旅融合和产业振兴,走出了一条全民小康致富路。

宜居宜业 夯实产业振兴

碧叶连天,荷花掩映。车从通城县大坪乡坪山大道经过,百亩莲藕在道路两旁随风摇曳。

“莲藕在中秋前后采挖,遇到好的行情,一亩田有四五千的收益。”坪山村种植大户黎九明说。

黎九明早些年在外打工,县里鼓励大户粮食生产,他将全部积蓄投入到粮食种植上,购置农业生产机械,开办家庭农场,同时因地制宜种植莲藕,带动村民致富。

大坪乡坪山村位于通城县中北部,由原来的坪山村、月形村、口前村合并而成。22个村民小组共946户,3848人。村民主要种植水稻、杂粮和大棚养殖等;经济来源以务农、务工为主。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像黎九明一样盘活农村种植业的,还有坪山村五组的黎逢友。

黎逢友2018年注册通城县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三年来,吸纳三个乡镇社员515人,托管土地面积9900亩,农民从业人员682人,农田作业能力达16.5万亩。

“整合土地资源,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使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大坪乡党委副书记葛华林说。

漫步胡家屋场,青瓦白墙,荷花益清;清风虫鸣,稻花飘香,一幅宜居的“富春山居图”徐徐展开。

几年前,通城县大坪乡坪山村,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

要想富,先修路。坪山村紧邻杭瑞高速口,地理位置优越。

2018年,平安电工集团入驻开发区坪山工业园。董事长潘协保表示,将投资8亿元深耕产业链,打造云母绝缘材料领域的“世界冠军”。

2019年,坪山村成为通城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之一,政府投入2000万元,打造成一个空间优化形态美、绿色发展生产美、创业富民生活美、村社宜居生态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五美”新型现代化的田园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坪山村发挥自身优势,建成“坪山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

“孵化园项目规划用地面积3400亩,计划总投资39.06亿元;累计征收土地2800亩,目前完成投资20亿元。“一纵三横”路网建成通车,工业水厂投入使用,10栋共10万平米标准化厂房主体工程完工,电力、通讯设施已接入,产品研发中心、员工公寓楼、餐饮楼等配套工程及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坪山村书记徐雪刚介绍说。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坪山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项目实施后,通成新材料、永豪电业、铱伦电子、格莱德电子等30多家规上企业纷纷入驻,正在将这里打造成为一座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园。“巩固基础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大坪乡乡长谢瑜说。

文旅融合 推动乡村振兴

夜幕时分,百鸟归巢。通城县大坪乡内冲瑶族村胡伟华戴上防蜂罩,穿好防蜂服,拿起手电筒往大风塝蜜蜂养殖基地走去。每晚查看蜜蜂的产蜜情况,是胡伟华的日常生活之一。

“景区开园后,蜂蜜再也不愁销路了!”胡伟华划开手机说,光从微信里订购的客户就有十几人,蜂蜜不够卖的时候,还帮村里的养殖户卖。

内冲瑶族村原名内冲村,位于大坪乡药姑山腹地,是典型的边区、山区、库区。曾经“七山两水一分田”,是其贫困村的真实写照。

靠山吃山。原本山上的木材和药材还能卖些钱,药姑山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后,胡伟华便去外面打工。上有老下有小,胡伟华因病致贫。

2017年12月27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咸宁市为“中国古瑶文化之乡”,通城县为“中国古瑶文化传承展示基地”。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2018年6月,通城县委、县政府依托古瑶文化底蕴,投资5980万元,启动内冲瑶族风情村项目,建设瑶望千年广场、古瑶文化博物馆等人文景观,打造“中华古瑶第一村”;立足药姑山旅游规划,以“瑶望千年,药韵楚天”为主题,为美丽瑶乡量身打造了“一轴两环三片”的总体规划。

走近内冲瑶族村,民俗酒店、古民居、风情街、广场风雨廊等依山就势,沿街错落。亭廊木屋、龙犬牛角等瑶族建筑元素随处可见。

家乡成了景区,游客越来越多。胡伟华辞工回乡,在药姑山上养蜜蜂。三年下来,原来的几间瓦房,建成了可以容纳几十人住宿和三百人吃饭的民宿。

同样吃上旅游饭的还有胡有志,“瑶媳妇”饭店一经开张,顾客络绎不绝。

瑶乡餐馆、红心猕猴桃基地等如雨后春笋,纷纷在内冲瑶族村深根发芽。

据了解,内冲瑶族村累计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全村342户早已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达45万元。

“依托古瑶文化,中草药文化,内冲瑶族村成为全县典型的先进村。”内冲瑶族村村委书记胡金文介绍说。

目前,内冲瑶族村将瑶乡风情、山水田园、中医药文化创建融于一体,成功通过申请创建4A景区。

党建引领 推进基层治理

“药姑山上中药全,只缺甘草与黄连”。明朝李时珍在药姑山采药后,此俗语便在大坪乡流传了四百多年。

草鞋村位于通城县大坪乡境内的药姑山南侧,旧时因编织草鞋而得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通城县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两手抓,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带的建设,将大坪乡及沿线村(社区)打造成宜居、生态、和谐、文明的美丽乡村。

“道路更宽阔,回家的路就更近了!”村民刘阳由衷地说,沿路花草绿化和城里没什么两样。

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通城县委、县政府以G353通城段、五保线、G106通城段、通四线、双大线等5条交通干道及沿线村(社区)为重点,高标准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带。大坪乡双大线示范带是5条示范带之一,覆盖坪沙大道、双龙路口至大坪乡水口村铁路坪、药姑林场至大坪乡花墩村王家冲等3条交通干道及沿线坪山村、下畈村、方仕村、杨部村等13个村(社区)。自2019年8月,大坪乡概算资金2.96亿元,实施党建提升、基础设施提升、绿化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综合治理、绿色产业提升等六大工程。

变荒山为药库,变荒田为药园。大坪乡草鞋村以药姑山中草药文化为底蕴,依托通城现有的中药材产业,提出“药材、药品、药市、药膳、药养”五大主题,建设中医药加工产业园、中药材物流园区、中药研发区、中药材主体公园、综合服务区、休闲生态居住区六大功能区,创建以中医药产业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健康科研衍生产业、旅游服务业为辅助产业的国家级药膳特色小镇。

47岁的胡金华看中药姑山钩藤的种植优势,于村九组流转荒芜土地,种植钩藤50亩,给基地10户脱贫户每户每年带来5000多元的收益。在森林防火、疫情防护中,更是身先士卒。

“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开展一系列主题党日活动,不断激发党员活力和组织凝聚力。”大坪乡党委书记刘海军说,大坪乡各村村党委以“学史力行”、“两学一做”等为载体,发挥支部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导核心作用。以村规民约为基础,推动村级自主议事、自我管理,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共谋、共建机制,提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的主动性。

“挖掘产业优势和潜力,聚焦乡村组织振兴,发挥基层组织作用。通过基层基础建设,带动文化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纵深发展。”通城县县委书记刘中英在调研全县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会议中如是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坪乡依托药姑山古瑶、中药文化,走出了一条乡村治理、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的全民小康致富路。

(通讯员 胡雄文 胡艳平 陈婉)

本文来自【咸宁日报-咸宁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