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8日讯 6月28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成就会上,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周为介绍,10年来我国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推广通用语言文字的成功典范,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持续开展?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持续开展(教育部10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从4个方面取得历史性进展)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持续开展

中国网28日讯 6月28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成就。会上,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周为介绍,10年来我国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推广通用语言文字的成功典范。

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参与伟大复兴进程和共享伟大成果贡献了力量。

周为介绍,10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从4个方面取得历史性进展。

一是,实施推普助力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教育部、国家语委与国务院扶贫办等开展“推普脱贫攻坚”战略合作,不断加大投入,面向教师、青壮年劳动力、基层干部、语言文字工作者等重点人群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十年来培训逾千万人次。建立东西部合作机制,组织开展东西部对口支援,实现“三区三州”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全覆盖。组织动员青年力量,开展推普志愿服务,中央财政专项支持986支团队1.1万余名大学生,辐射带动数十万高校大学生深入中西部推普一线。2019年召开“中国语言扶贫与人类减贫事业论坛”,发布《语言扶贫宣言》,建设“语言扶贫”APP等学习资源平台。帮助贫困人口通过学习普通话走出大山、走向社会,实现就业、脱贫致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语言力量。

二是,实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助力推进共同富裕。按照“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普工作方针,开展民族地区推普攻坚、农村地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普及“三大行动”。重点开展面向中西部重点省份实施的“一地一策”,面向民族地区的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专项计划,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语言文化助力乡村“五大振兴”方案,面向城市地区的语言服务能力提升等项目。目前,该工程计划全面实施,民族地区幼儿园已基本实现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保育教育活动,为实现2025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85%的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阵地,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制定《中小学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标准》,持续开展语言文字工作达标校建设,33万多所大中小学达到建设标准。实施“语培计划”“优师计划”“国培计划”等项目,加大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培养培训力度。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更加规范、育人环境更加优化,教师教学能力、学生语文素养显著提升,语言文字工作在铸魂育人中的作用愈加凸显。

四是,加强规范标准体系建设,为满足语言文字应用需求提供基础保障。组织制修订31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规范标准覆盖领域不断拓展。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集数十年汉字规范之大成,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主导修订完成国际标准《信息与文献——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进一步提升汉语拼音的国际影响和作用。发布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英、日、俄文)系列国家标准,为交通、旅游、文化、体育、餐饮等10多个服务领域常用的公共服务信息提供规范译文,为全面提升外语服务能力提供支撑。2018年,《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发布实施,我国3300多万听力和视力残疾人有了自己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家通用手语方案》满足听力残疾人手语使用者在奏唱国歌场合,规范、统一、严肃使用手语表达国歌的愿望。累计发布13批外语词规范中文译名,有效引导社会规范使用字母词。汉语拼音拼写、古籍印刷字形等一系列规范标准,满足社会语言文字应用迫切需求。(文/贺苗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