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三晋之山阴篇

提及雁门关,首先想到的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雁门关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也是交融草原文明和中原文化的纽带,称之三晋咽喉,势控中原。

与雁门关唇齿相依的广武城,正是雁门咽喉。有“欲图雁门,首取广武”之说。

代县雁门关故事(谈古论晋山阴故事)(1)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

坐落在山阴县城南八十里的这两座广武古城,虽然仅仅是山阴县两个小小的村子,但是在中华古代战争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在不大的地域范围内,集中着三个国家级文保单位:万里长城山阴段、广武汉墓群和雁门咽喉双广武。

广武得名说法有三。

其一得名于李牧之孙李佐车。“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千古名言就是出自与他。曾被封为“广武君”,其封地即今天山阴广武,著有《广武君略》兵书一部。。当年大名鼎鼎的韩信曾以师事之,给出“百战奇胜”的良策,方使得收复燕、齐之地。因为“广武君封地”,故而得名广武。

其二因地理位置处于军事要冲,为“广聚武将”之地,取名广武。

其三为当年飞将军李广曾于此筑城布防,北击匈奴武功卓著,所以名为广武。

不管是哪个原因,这个地方就是伴随着战争的狼烟烽火而来。

代县雁门关故事(谈古论晋山阴故事)(2)

旧广武城始建于辽金时期,是目前国内现存的唯一辽金城池。明代包砖,坐落于雁门关下白草口,为雁门关前防御重点。

新广武城为战国时期赵国修筑的勾注塞,秦汉时期在此设置广武县。西汉时在此设置阴馆县,意为雁门山之阴的馆舍。后因多次被水冲毁,明代才于高处重新筑城,即为新广武。

所以又称之“新广武不新,旧广武不旧”。

旧广武位于西陉出口,为雁门关四口中的广武口或者北口。新广武地势更为险要,又名广武营,称南口。

因其在雁门关外,辖十八隘口。

明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雁门关隘口十八,东为水峪、为胡峪、为马兰、为茹越、为小石、为大石、为北楼、为太安、为团城、为平型;西为太和、为水芹、为吊桥、为庙岭、为石匣、为阳武峪、为玄岗、为芦板口,各有堡。正德十一年,都尉史李铖增,筑之堡十有一于北口,在关东者七,在关西者四。又能通敌要路,咸斩崖挑堑,间以石墙。雁门关东西两翼分别延伸至繁峙、原平,设十八隘口,整体布防可概括为两关四口十八隘。”

代县雁门关故事(谈古论晋山阴故事)(3)

辽时,置河阴县,因在桑干河之阴而得名。广武城属辽,雁门关属北宋,咫尺之间的对抗演绎出“杨家将”的悲壮......

而今天的广武汉墓群,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却是当年杨家将与辽兵交战时候所设置的“谎粮堆”。

后经发掘,不仅仅是汉墓群,还有北魏时期的文物出土......

金代因有重名,改为山阴,即复宿山之阴而得名。这是今山阴县名的由来,虽经过短暂改为忠州并入金城县,很快又恢复建制,一直沿用至今。

代县雁门关故事(谈古论晋山阴故事)(4)

今天的旧广武城保存完好,为明洪武年间包砖,除城墙外观为明代特点外,主体构造仍为辽代。设东、南、西三面城门,没设北门。原有门楼和瓮城,今城楼均已不在,瓮城也仅有南门留有遗存。西门外的护城河依旧,似乎在讲述着明代作为军事要塞,即可御敌又可屯兵的军事作用。

新广武仅留存几十米的城门洞和少量城墙。新广武因地势险要在明代曾设重兵把守以拱卫雁门关。当年的广武营常备有一千多匹战马,负责东西百余里长城的防卫。因状若簸箕,瓮城如斗,有“金斗银簸箕”之称。

新旧广武城与雁门关辰齿相依,一直到了清代,才结束了作为雁门咽喉的军事使命,作为屯兵据点转向了商旅驿站。

旧广武城西南有座小城遗址,当地人称“六郎城”,传说为当年杨六郎曾于此操练兵马。现已是断壁残垣、破砖烂瓦满目荒凉了。

当年古雁门关的别称称之为“铁骨门”,又名铁裹门。也就是西陉关遗址所在,站于上极目远眺,群山连绵起伏,雁门脚下的广武双城静静守护......

“荒荒大漠天,落日古城边,关有秦时月,村余汉代烟......俯仰情何极,遗踪吊昔贤。”

代县雁门关故事(谈古论晋山阴故事)(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