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产片《无问西东》火了,上映四天之后逆袭好莱坞大片《勇敢者游戏》,若无意外,今日票房冠军估计就落它头上了。
关于这部电影的口碑,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人喜欢也有人无感,
目前豆瓣评分7.4,首页普遍都是5星好评。
看了一下,点赞最多的一条是来自豆友@顿河的五星好评:
“有一种老派的好。真正的青春就该歌颂勇气和爱,该歌颂对自我的寻找,要在人性趋利避害的恶里曲曲折折的开出一朵花来。米雪好棒。而导演大概拍出了非常好的黄晓明和最好的王力宏。”
饶舌歌手带女明星夜不归宿的近期八卦中,夹有一则涉及中学历史教科书删改的帖子,引发不小的波澜动静。提这个背景,是因为在这样的氛围环境中,我进电影院,看了《无问西东》。
很早听闻,这明星云集大部头拍完后,无从下手,横竖不像谈赚钱,捞票房的商业片,不知如何是好。也扫到了,它事关清华大学献礼回顾,涉及悲壮西迁,有那么点新型主旋律的意思。影片遭遇的诸多评价,扑朔迷离,堪比前年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如果,你提前知道,要看的是一部以“清华大学”为命题作文的电影。情感上,只需要克服一点小东西。如果要你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四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去过完自己的一生。这需要的,就不仅仅只是勇气。
得承认,我抱有看扁这部电影的心理预期。我也同许多人,对泛主旋律的一类东西,带有偏见,甚至是敌意。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认为,碰触敏感内容,弹拨审查红线的吹鼓手是在独立或地下电影,准确无误。但从《芳华》到《无问西东》,表现特殊时期和历史事件的影片段落,说实话,我看了有些吃惊。
《无问西东》最有冲击震撼的一个段落,来自1962年的喷气式批斗。一段不该遗忘的历史。章子怡和黄晓明任主演,为了讲述什么是核,他们模仿加速的原子,穿越了清华园,圆满完成了一篇命题作文和影片的宣传任务。
但一封恐吓信引发的悲剧故事,才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哪怕是歪打正着)。同一时空下的批斗会与表彰会,这边的疯狂咒骂,那边的热烈掌声,恐怖的荒诞和强烈的讽刺,集体的无脑狂热足可撕毁一个人的躯体。什么是真?是黄晓明吼出的台词么。我认为不是,这里的满脸血污,才是去伪存真的真。
扫出五指血印的大耳光,看得观众脸疼。许多人无法理解,章子怡的角色只是恶作剧,替老师出口气,为何会遭遇飞来横祸和荡妇羞辱。可在那个年月,那二十年,飞来横祸这四个字,简直是习以为常,深入到每个人中国的中枢神经系统。一闭上眼睛,就看不到明天。
正因简单粗暴,说翻脸就翻脸,群起而攻之,殴打致死…她的遭遇,足以概括那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惨绝人寰和冰冷无情。好比之前看到一个关于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角色扮演测试题,多数人不出三个人生选择题,就匪夷所思地挂了。
作为“名校宣传片”,《无问西东》是否一定要加入牛鬼蛇神的段落表现。那到底是在教你学做人,还是叫你不要做人。再回看电影的英文片名,Forever Young,确实很青葱。它不抱有老年人那样,隔岸观火,且洞悉一切的成熟智慧。
虽然智慧的人临终时懂得黑暗有理,
因为他们的话没有进发出闪电,
他们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善良的人,当最后一浪过去,
高呼他们脆弱的善行,
可能曾会多么光辉地在绿色的海湾里舞蹈,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巫宁坤
翻译过《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的巫宁坤,著有个人回忆录《一滴泪》。
他认为自己的坎坷命运,沦为共和国炮灰的故事,不过是沧海一泪。他不遗憾没能成为一个更有成就的学者,而是归来,受难,幸存。他依然保存了自我。心智完整。
难能可贵的,片子里章子怡角色并没有就此倒下,也没有当场发疯;更难能可贵的是,电影也没有把懦弱的李想,一棍子打死,发配边疆。虽然电影同样让认定了死理的人,扑通一声。
批评者大多认为,电影没必要用上四个时空,尤其是帮助小孩买奶粉的现代戏部分,与大江大海的时代激荡,不在一个位面上。我觉得,这固然是命题作文的形式设计,恰好也是《无问西东》电影感最强的一部分,通过剪切,通过蒙太奇,通过教书育人,通过让生命影响生命的真善美升华,让每个渴望自由、寻求真理的灵魂,不至于沦为历史的筹码,被现实明码标价。
电影,正是将死去的人,拉回到生者当中,制造一次又一次的迎面相遇——就像我们坐在电影院的行为本身,如同剧中人的命运,与另外一个时代的人,紧紧相连。我们这代人,不曾经历过民国,战争和政治运动,但这些历史烟云,通过先人祖辈的生命和灵魂,变成文字与影像,造就了今天的我们,还有中国。
有一种声音,说二十年前比今天好。还有理想主义的八十年代,名家辈出的民国往事…讲法差不太多。好时代都过去了,好事都让别人占尽。 今天的你我,萎靡,抱怨,互害,平庸碌碌,好似废物。
如此一来,《无问西东》好像可以拍成穿越版的“午夜清华”。但电影选择了另外一种铺张费事的拍法,通过抒情排比,音乐合唱,直给大气象的情感力量。
当张震害怕承担责任,陷入困惑之际,电影滚回到了几十年前。那时候的社会菁英,他们遭遇了什么,需要面对什么,与之相比,保存一个真实的自己,面对自我,是否真有那么难?
我想,这就是《无问西东》一并抛出的问题与答案。年轻的人们,不要坐以待夜!
电影同样没有回避,当个体沦为炮灰时的内心揪斗和激烈挣扎。他们并不是某个当下时刻的断然,英雄大无畏,却都义无反顾地做出了选择,冲上云霄,走进荒野。与敌人同归于尽,一缕缕脱落的头发。你要知道,那人的命运,到最后也不过一捧黄沙。
作为类主旋律的《无问西东》,并没有像李芳芳前作《80后》那样,给共和国重要进程点赞打卡。如老校长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无问西东》最有情感力量的段落,是正面描写的大后方抗战,是不回避飞虎队与美国人的援助,是西南联大时期的课上听雨,是母亲教诲儿子的威严与慈爱。张弛有度的粤语对白铺垫,最终落到了高潮段落的“对唔住”,像决堤的江河。
光线饱满,色调明亮,视野通透的摄影,起音乐的烘托煽情,在这一段用得最多。高明与否另说,没有人规定,一部电影不允许这样拍。好比空战场面的特效,大段的内心独白,电影的有些缺点,一目了然,却可以被原谅。
电影带我们回到过去,是否选择写实手法去临摹,那是创作者的选择判断。《无问西东》当然有美化,譬如狂轰滥炸之下的照常开课。如果热血冲动,追求理想都不被适当美化,那恐怕没法招引后来人。美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部电影去歪曲真理,别有用心,那更值得警惕。《无问西东》只是拷问内心,为爱献身。理虽浅,情却深。
不说片尾字幕的大师班彩蛋,像防空警报响彻昆明之际,还能拿白色搪瓷缸,去煮冰糖莲子,同样是在还原汪曾祺笔下的联大生活小插曲。与常见的悲戚抗战电影相比,《无问西东》把西南大后方,描写成了打不垮也不投降的天堂乐园,颇有少年中国的意思。
如此书生气的电影,落在一个公然煽动反智主义,读书无用论盛行的时代,不管台词是否鸡汤,不管是给哪个大学站队,《无问西东》的大字呼吁,都有一股子年轻世代的热血天真。如果连年轻人都不信,他们可以自由思考,改变时代,那样的国家,才是真的完蛋了。与拙稚矫情相比,年轻人就一副饱经风霜,看透万物,别人非蠢即傻,什么都不相信的世故模样,那才是最恐怖的局面。
面对高材生,富家子,孤儿和广告人,带入精英意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并嘲笑成为精英的向往,拒绝一个人身上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无问西东》触碰了许多青春芳华的消亡,却渴望保存自我与本心,追求真理同知识的生命永存。
这是一部离完美还有不小距离的电影,我也不认为里面台词称得上金句,但我看的那场电影落幕之际,许多人正要离开电影院,却站着,看完了片尾字幕,历数大师音容。我相信,恐怕不是因为该场观众的文化素质水平高。接受这样一部电影,被煽到直落泪,总比刷一晚上的明星出轨八卦,来得更有意义一些。我是真这么想的。我们当然无权干涉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