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日本隔海相鄰,自隋代起,兩國即互派高僧使節渡海交流佛教文化,於唐代達到顛峰。佛教自中國東傳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日本化風格,俗稱東密。佛教藝術亦同,保有中國唐代遺風,又融合日本風格,造型比例與中原佛像異曲同工。大和民族將佛和禪融入審美觀念中,兼收並蓄,呈現玄妙、華麗又開放的特點。日本佛教藝術型態在奈良時代、平安時代和鎌倉時代的發展十分豐富多樣,以理想化之尊像製作與崇拜的大乘佛教藝術為主,再衍生出等各具特色之宗派藝術,如密教藝術、淨土宗(彌陀)藝術。由於取材便利和民族偏好,日本佛像幾乎用木頭刻製,木造佛像承襲傳統,精湛考究,歷經千年然造型與工藝差異甚微,僅能從比例、開臉或製作程序上來斷代,不似中國各個朝代的佛像有著明顯的風格差異。

木雕佛像之最(一衣带水的日本木雕佛像之美)(1)

平安時代晚期 日本木雕阿彌陀如來佛首

高 37 公分

2018年香港蘇富比「人間異珍:奇 ‧ 趣」Lot 3036

成交價 1,125,000 港幣

木雕佛像之最(一衣带水的日本木雕佛像之美)(2)

平安時代 日本木造阿彌陀佛來迎像

高 87 公分

應真藏 藏品

木雕佛像之最(一衣带水的日本木雕佛像之美)(3)

江戶時代早期 金髹漆座無量壽佛坐像

高 115 cm

木雕佛像之最(一衣带水的日本木雕佛像之美)(4)

江戶時代 阿彌陀佛坐像

高 102 cm

日本佛教造像大致分為四類,依位階排列分別為如來、菩薩、明王以及天人。佛祖,即如來,代表達到了最終目標- 頓悟的境界。「菩薩」有追求領悟之意,亦即為了領悟而正在修行的佛祖,釋迦乃頓悟前的參考形象。「明王」是守護修行者不受煩惱之苦的佛祖,以不動明王為首的五大明王則是密教中大日如來的憤怒化身,其重要性在能夠摧毀邪魔,教化、引導迷妄眾生歸佛法正途。「天人」則擔任守護佛法及佛教世界的職責,樣貌種類多元,四大天王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以及多聞天即為代表。除了有幸收藏的阿彌陀佛像,應真藏亦多所涉獵,經年來尋得數尊菩薩與護法天王,喜與卿分享。

木雕佛像之最(一衣带水的日本木雕佛像之美)(5)

平安時代晚期 日本木雕不動明王立像

高 92.2 公分

2018年香港蘇富比「人間異珍:奇 ‧ 趣」Lot 3089

成交價 1,000,000 港幣

木雕佛像之最(一衣带水的日本木雕佛像之美)(6)

鐮倉時代 日本銅菩薩立像

高 38.8 公分

2018年香港蘇富比「人間異珍:奇 ‧ 趣」 Lot 3111

木雕佛像之最(一衣带水的日本木雕佛像之美)(7)

室町時代 日本木雕加彩地藏菩薩坐像

高 74 公分

應真藏 藏品

木雕佛像之最(一衣带水的日本木雕佛像之美)(8)

江戶時代 木雕加彩釋迦苦修像

大柴德次郎作 高 50 公分

應真藏 藏品

木雕佛像之最(一衣带水的日本木雕佛像之美)(9)

室町時代 木雕多彩護法 持國天

高 106.7 公分

木雕佛像之最(一衣带水的日本木雕佛像之美)(10)

平安時代 木雕加彩 四大天王

高 86 公分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館藏

應真藏喜愛的無量壽佛,或稱阿彌陀佛,從中國到日本皆廣受供奉景仰,除了祈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者至西方極樂世界;也有為長者祈福,祝禱健康、長壽之意。此外,西方三聖圖源自中國,九世紀時由慈覺大師傳入日本,阿彌陀佛立中,左觀音、右大勢置於前接迎下生至極樂世界,此類題材盛行於平安時代晚期至鐮倉時代。應真藏收得之一佛二菩薩像,三件聳立,較大主尊佛站立蓮花檯上,背光與底下祥雲繚繞,似由阿彌陀佛引接至西方極樂淨土。此作品由多件組成工藝繁複,不禁佩服日本工藝與匠人精神的世代傳承,及其重視文化古蹟維護的態度。

木雕佛像之最(一衣带水的日本木雕佛像之美)(11)

江戶時代 木雕漆金無量壽佛坐像

高 73.7 公分

山中商會舊藏 應真藏 藏品

木雕佛像之最(一衣带水的日本木雕佛像之美)(12)

江戶時代 日本木胎漆金無量壽佛立像

高 84 公分

應真藏 藏品

木雕佛像之最(一衣带水的日本木雕佛像之美)(13)

鎌倉時代 日本西方三聖圖軸

125.5 x 56.6 公分

2018年香港蘇富比「人間異珍:奇 ‧ 趣」 Lot 3071

木雕佛像之最(一衣带水的日本木雕佛像之美)(14)

江戶時代 木胎漆金一佛二菩薩像

高 103 公分

應真藏 藏品

木雕佛像之最(一衣带水的日本木雕佛像之美)(15)

應真藏 展覽場景

(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