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往很容易产生一种幻觉,自认为听了一个道理,逻辑似乎通了,就以为可以轻易做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恰恰是:知道和做到之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为什么懂很多道理过不好此生?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为什么懂很多道理过不好此生(为什么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

为什么懂很多道理过不好此生

为什么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其实答案很简单:许多人把「纸上谈兵的知道」误以为成了「身经百战的知道」。

人往往很容易产生一种幻觉,自认为听了一个道理,逻辑似乎通了,就以为可以轻易做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恰恰是:知道和做到之间。

许多事上,人若没有亲身实践过,很容易站到门外盲目自大想当然地以为很简单。每个人都存在大量思维上的盲区。

认识自己,是一生的功课。

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呢?除了实践,没有办法!

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一次次发现纠正自己曾经的认知不足。实践出真知,空谈空想,误人误事误自己。

坦白说,这个过程的体验不会愉快。人都有一种想要得到被肯定,被承认的本能。然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恰恰要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否定,破碎,懊悔,沉默。那种感觉糟糕透了,仿佛自己就像一堆垃圾。

把曾经的自己一次次否定,是需要勇气的。

而勇气之所以能被称为勇气,恰恰是因为它是稀缺的。你真的有勇气从心里承认自己是一个傲慢自大,无知贪婪,自私自利的人吗?

从你出生的那天起,你人生的一切经历,都会让你形成偏见。你拥有过父母陪伴的童年,你就无法理解那些孤儿看到哪怕是一家人坐在吃饭,都会羡慕不已的眼神。你没有经历过病痛,你就无法理解人的软弱和对生命的眷恋。你没有经历过贫穷,你就无法理解贫穷带给人的焦虑,无法理解TA们的精打细算和省吃俭用。你没有经历过校园暴力,你就无法理解那种内心深处的恐慌和害怕。你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难,你就永远无法理解当老板的难处和压力。你没有当过父母,你就永远不知道养育一个孩子,到底是什么滋味。你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和自己喜欢的人相拥过,你就永远无法理解那份心动到想让时间定格到此刻的浪漫。

‍我特喜欢一部电影《心灵捕手》,它讲述了一个名叫威尔的天才,从一开始打架,斗殴,偷盗乃至袭警的人生被不断治愈重获新生的故事,这部电影非常感动我。这部电影中有段情节是「心理医生西恩」帮助「天才威尔」认清自身无知的对话: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么。因为你从来没有离开过波士顿。

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的确知道很多,你知道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你知道他与教皇相交莫逆,你知道他的性倾向,你对他很清楚。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吗?你从来没有站到过那儿昂首眺望过天花板的名画。

如果我问你关于女人的事,你可以向我炫耀你和女人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心爱的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幸福的滋味。你是一个年轻自以为是的孩子。我问你战争是什么?你会给我引用莎士比亚写的「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来没有真正到过战场,从来没有过把好友的头抱在膝盖上,看着他吐出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会引述十四行诗,但你从没看到过女人的脆弱,她的眼神让你心疼,她就像上帝安排的天使为你下凡,把你从地狱的深渊拯救出来,你没有尝试过对她百般关怀,你没有真正厮守过一个女人,哪怕她得了绝症也决不放弃。你无法体会在医院睡了整整两个月,一次次握着她的手舍不得放开。医生一看到你的眼神,都不忍再劝你探访病人的时间到了。你没有品尝过痛失挚爱的感受。唯有爱别人胜于自己才能体会。


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陷入了:「读书焦虑。」什么是读书焦虑?就是明明读了很多书,大脑中似乎塞了很多,却总是有一种如影随形的焦虑感。

读书是为了行万里路,而不能为了读而读,更不能安慰自己,我今天读了就代表今天是有意义的一生。读书要思考,要沉淀,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感悟,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感悟再次去实践,通过实践一次次优化调整这些感悟。

读书焦虑的本质就是:读了太多知识,却实践得太少。

没有谁是完美的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只有发现自己的不完美,人才能真正谦卑下来。一个人真正的强大,是从谦卑开始。

知道自己的意志力不行,就会开始思考用什么方法降低对抗诱惑的系统难度。知道自己的记忆力容易遗忘,就会养成记笔记的习惯。知道自己没有分辨真相的能力,就会尝试理解正义的复杂性。知道自己的分析能力会出错,就不再认为「看不到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和「我不喜欢的就是错」。比别人更深刻地明白自己的无能和软弱,才是真正开始变强的起点,就会比那些认识不到自身无知的人更加聪明。

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便是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