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在性格中永生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盘点摩根弗里曼演过的电影?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盘点摩根弗里曼演过的电影(字上观影之七十二)

盘点摩根弗里曼演过的电影

  人物在性格中永生 

  ——《为戴茜小姐开车》

导演:布鲁斯·贝雷斯福德

主演:摩根·弗里曼、杰西卡·坦蒂

获:一九八九年第六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主角、最佳化妆

  文/金侬

  那一年,我应邀在天津师范大学影视学院讲授外国电影欣赏,每周两次要在京津之间往返。

  一个仲秋的黄昏,我在某高速公路服务区看到了这样一个情景:一辆银灰色的本田缓缓停在服务区商店的门口,从车上下来了一个差不多有五十岁左右的男子,穿着西服,打着领带,浑身上下收拾得很体面。

  他打开后车门,用一只手牵出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随后,跟老太太说了几句什么以后,就朝商店走去。

  我注意到老太太可能在车上坐久了,腿脚有些僵硬,她想活动一下腿脚,但步履蹒跚。

  这时,从店里拿着矿泉水走出来的男子,叫着老太太的名字,紧走几步,上前扶住了她。

  于是,我透过暮霭,看到那男子扶着老太太在停车场的空地上踱步……

  “为戴茜小姐开车”,我脱口而出。回到家我忍不住马上找出这张碟,重又看了一遍。

  斯皮尔伯格已经在感叹好莱坞的编剧水平每况愈下,如果你再看一遍《为戴茜小姐开车》,你一定会赞同斯氏的观点。

  大场面、高特技、大投资、高成本,这对于电影究竟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我几乎记不住这类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人物。

  小场面、无特技、小投资、低成本的《为戴茜小姐开车》,那个精明、固执、自尊、开明、一丝不苟的老太太,那个善良、幽默、负责和充满温情的黑人司机,差不多已经活在了我的心中,甚至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某一个相似的场景,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他们。

  这才是真正的电影的魅力所在。

  这个魅力的核心便是作品塑造了鲜活的人物。

  戴茜小姐这个人物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她性格的鲜明,还在于她性格的发展,更在于她与黑人司机性格的冲突及调和,是马丁·路德金时代的一个缩影。

  这样说似乎有点儿强调人物的社会性和作品的政治性,有点儿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味道。

  即使完全撇开这一切,一对本质上善良的老人从格格不入到相互理解与沟通,其温馨的情调,也足以在人们心中荡漾起融融的暖意。

  老年人之所以固执,原因多半是由孤独引起的。

  因为孤独,既成的一切便成了无法改变的习惯;因为习惯的难以改变,所以让人觉得固执。

  伴随着固执,乖戾、古怪的性格相应而生,这一切的根源都与孤独有关。

  戴茜小姐就是一个孤独的老太太。

  她年事已高,守寡多年,一个人守着一座大房子度日,她的性格不古怪才怪呢!

  黑人司机的到来,给她打开了一扇生活的窗口。

  尽管由于种族、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她不可能与黑人司机打成一片,但她孤独的生活却是实实在在地得到了改善。

  然而,这改善又引起了多少令人啼笑皆非的冲突。

  司机给她弄花,她不满意;司机给她修草,她不开心;司机为了少让她走路,把车子停在教堂门口,她都要教训人家这样做过于露富,会在邻里间造成不好的影响。

  更有甚者的是,司机跑长途拉她去亲戚家,半道中司机要解手,她竟要让司机忍住。

  结果,司机一生气,兀自下车小解去了,把她一个人扔在车里。她望着四周漆黑一片,恐惧万分,忍不住大声呼唤司机的名字……

  冲突的结果是调和。

  她开始让司机陪她聊天,让司机吃她冰箱里的东西,送司机书让他练习写字。

  当我们看到司机指出她在炸鸡时火开大了,她当着司机的面不理不睬,背地里却悄悄关小了火时,我们不禁哑然失笑。

  时下中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中产阶层也在迅速扩大,无数个“戴茜小姐”正在诞生,期待能看到我们中国人自己拍的更加生动、诙谐的《为戴茜小姐开车》。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