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学者通过跟踪搜索引擎上关键词的搜索量、电商平台相关商品的购买量、专业咨询网站等数据,分析了“双减”政策的效果。结果发现,“双减”政策实施的这一年,青少年抑郁症状减少了78.6%,“双减”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但与此同时,父母的焦虑症状却增长了12.8%。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家长们焦虑的根源一是担心孩子不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担心孩子被“普职分流”,只能选择职业教育,未来经济、社会地位得不到保障。针对家长们的焦虑,记者邀请多位教师为家长答疑解惑,给出了解决方法。
焦虑一:有自由、没自律,怎么办?
●家长留言台:
暑假过后,南部山区学生小刚(化名)就要上小学六年级了。50天的假期,小刚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和健身计划,假期里哪些日子预习、哪些日子复习,再具体到每一天里什么时候读书、什么时候写作业,何时锻炼身体、何时适当放松,都列得清清楚楚。计划虽好,“执行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小刚妈妈朱女士告诉记者。
“按理说,马上上六年级了,孩子应该已经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了,但假期过去一半了,除了游泳能坚持,其他的都不能按计划执行。”朱女士说。
其实,一直以来朱女士非常注重培养孩子自律,特别是“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更是对孩子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然而在日常学习中,孩子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吃东西、刷手机,总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而她和孩子爸爸工作忙碌,又抽不出很多时间来监督孩子。“孩子再开学就要上六年级,再往后就是初中。如何才能提高孩子学习的自律性,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朱女士很是焦急。
●老师有话说:
“从他律到自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老师和家长在‘双减’之后的首要任务。”济南第十四中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寿鑫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对于家长们关心的如何家校携手共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王寿鑫有自己的“窍门儿”,“利用这个假期,帮助孩子从内到外的改变,是家长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学习内驱力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上限。”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王寿鑫说,“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力,先要从规划时间开始。”在王寿鑫看来,规划时间与整理物品一样,都是整理,都是关于一个孩子秩序感的培养。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对一天的时间进行大体的规划,并进行目标设置。“让他自己确定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并进行小结。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时间上的秩序感。”王寿鑫表示。
无独有偶,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三年级一班班主任张添在采访中也表示,帮助孩子制定计划表,可使用奖励机制,“一天的大块时间中,不能单纯地学习,还要活动放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家长也要不断地给孩子惊喜,让他感受“美好总是不期而遇”。“家长要对孩子的计划表进行适当地引导和奖励。这种奖励不要提前设定,要在深度观察下,有进步就即时奖励,给孩子正向的反馈,提升孩子的积极性。”王寿鑫说。
最后,王寿鑫与张添不约而同地指出:“家长们要以身作则,在家中形成榜样的氛围。”对新事物的学习意愿每个孩子都有,家长们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打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学习、生活、阅读、运动等方面,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
面对朱女士的困惑,济南市南部山区仲宫街道中心小学副校长曹红梅认为,孩子写作业拖拉,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对所学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因此,家长要和学校老师及时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
作为济南市历下区龙奥学校项目化学习的整体推进人之一,孙静认为,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对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在生活中,家长如果能参照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一定能更好地让孩子从生活这本大书中学到更多知识、积攒更多成长能量。
焦虑二:老担心别人“抢跑”,怎么办?
●家长留言台:
孩子在历下区读四年级的孙女士表示,她女儿属于相对自律的孩子,早早养成了“先做完作业再吃饭”的好习惯。“双减”后,孩子的状态不错,但她还是会感到焦虑。“周围的好孩子太多了,很多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入和关注度,让我感觉自己做得太少了,真怕自己太佛系,让孩子错过很多成长的机会。”孙女士说。
作为小升初的家长,市民陈女士给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怕校内知识过于简单,再加上希望提升孩子的艺术素养,她在“双减”之后仍然给孩子报了五六个辅导班。“大家都在减,我给孩子加加码,不就更能赢在起跑线上了吗?”陈女士说。
但是令陈女士苦恼的是,由于辅导班之间距离较远,她和孩子辗转其中感觉格外疲惫。
●老师有话说:
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妈妈,济南市历下区实验小学教师张娟在“双减”之初也有过焦虑情绪,但随着政策的推进,她的情绪日渐平缓。
她认真研读了“双减”及相关政策,注意到一条重要政策——“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其中把综合素质提到了突出地位,而且要依靠不同科目特点完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换句话说,目前这套培训方式对未来升学的针对性将大大降低。牺牲掉孩子提升素质的时间去搞补习,还不一定用得上,这笔账划算吗?打个比方,大家都换赛道了,你还在老的赛道上抢跑有什么意义呢?”
“为什么会出现‘鸡娃’现象,其实是家长的攀比心理在作祟。我们要坚信,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花期,作为家长,静待花开就好。”张添说,作为父母,首要做的就是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孩子,树立正确的育儿目标。
“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普通人,并不是要放弃孩子变优秀,而是要充分认识和接纳孩子的所有,无论优点还是缺点。”张添说。同时,要深度陪伴孩子的成长,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孩子小的时候可以由广及深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找到孩子的兴趣点。
“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方案中,反复出现了‘核心素养’这个词。”据了解,十四中在暑期的教师培训中也在不断调整,聚焦精炼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方面,助力学生在课堂上更加高效学习。“作为父母,紧跟学校步伐,同时拓展多方面校外资源,为孩子的人生广度添砖加瓦。”王寿鑫说。
济南市天桥区瑞景小学副校长耿双给出自己的建议,家长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缓解焦虑:第一,充分了解学校教育,充分信任学校和教师,掌握最新的教育改革方向,从紧盯分数,到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第二,家长要学习更多的教育规律,了解孩子成长规律,真正参与到孩子成长中来;第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孩子最擅长、最感兴趣的深入培养,客观理性地对待自己孩子的长处和短处,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优势培育,切忌盲目跟风。
焦虑三:“双减”就是鼓励“放养”吗?
●家长留言台:
“双减”后,市民方女士辅导作业的压力一下子轻松了很多。由于孩子在校就完成了大部分作业,她便不再追问孩子的学习。直到期末检测,她才追悔莫及,孩子有一门功课只考了“良”,远低于全班平均水平。
“虽说成绩不是全部,但日常基础知识掌握是未来学习的基础。我真是悔不当初。”方女士懊悔地说。
●老师有话说:
“认为‘双减’之后,孩子‘放养’,家长‘放飞’,那就错了。”耿双表示,最近几年,国家密集出台了关于教育评价改革和思想政治、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系列文件,指出了未来的人才是什么样的。一个对孩子真正负责任的家长,不能再认为给孩子多报班、多陪课就是尽责任,而要真正参与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事业中,这才是需要孩子、家长全力以赴的“大考”。“打个比方,‘双减’和一系列其他教育改革政策的出台,不是不让射箭了,而是换了一个更远的靶子,更考验选手。”
而在张娟看来,幸福的孩子都是“伴”出来的。父母的爱心、细心、耐心、精心陪伴,是孩子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养料和精神慰藉。过去,家长陪伴孩子大多是上辅导班,是写作业。现在“双减”之后,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家长陪伴孩子的方式同过去也不一样了。家长可以陪孩子运动、劳动、看电影、逛书店;陪孩子走进大自然,欣赏天高云淡、流水潺潺……
张娟表示,“双减”之后,学校减少了书面家庭作业,但并不等于没有家庭作业。老师们通常会布置一些“口头作业”,比如:读读课文、背背古诗;还有一些“实践作业”,比如:做家务、做手工、做公益、做社会调查等。这些作业富有弹性,难以量化,也很难逐一检查,靠的是学生的自律和自觉。
(济南日报记者 范开云 张磊 周瑛 史春勇)
编辑:张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