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绘本赏析系列-第010号

万物大与小的规律——《从前有一只老鼠》赏析

阅读推广人 石头

一、内容简介

故事讲述了在森林里,一位正在思考万物大与小的隐士,看见了一只将要被吃掉的老鼠,隐士顿起怜悯之心,用他那强大的魔法一次又一次的将这只小老鼠变成了猫、狗、直到一只强大无比的,威风凛凛的老虎!可是,变成老虎后的老鼠忘记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危险与痛苦,对森林里的小动物作威作福!还威胁隐士:“谁敢说本大王从前是一只老鼠,我就吃了他!”,他把老人家对他的种种恩德忘记得一干二净!隐士忍无可忍,最终将老虎又变回了老鼠!

二、绘本信息

书名:从前有一只老鼠

文图:[美]玛西娅·布朗

译者:漪然

适读年龄:5-9岁 (仅供参考,并非绝对)

奖项: 荣获1962年的凯迪克金奖

选题策划:爱心树绘本馆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月

三、绘本赏析

乌鸦和天鹅的道理(万物大与小的规律)(1)

封面上丛林中的一只大老虎盯住一块石头上的小老鼠,一大一小、一强一弱,丛林之王的老虎显然没有丝毫的快感和兴趣,这不是它理想的食物,那这个故事又演绎了一个怎样的老鼠与狮子的故事呢?我们知道作者的另一绘本故事《狮子与老鼠》是一个感恩图报的故事,那这个狮子与老鼠又要呈现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书名《从前有一只老鼠……》是一个古老故事的开篇句式,让读者一下子回到久远的故事中了。

乌鸦和天鹅的道理(万物大与小的规律)(2)

这个故事改编于印度的《五卷书》,童书中,关于印度的题材不多,只有杨志成的《七只瞎老鼠》。文明古国印度给人神秘、智慧的印象。

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无拘无束的野外环境里上演的:一个隐士坐在树下,思考着万物大和小的哲学问题,身后红色的树干与树枝就像是流淌着的思想。这只小老鼠的跑入,则打破了这种寂静,还有空中展翅速降的乌鸦。这演绎着一种追逐杀戮的场景。隐士看到了吗?

印度教是禁欲主义与苦行主义并存的宗教,裸体或半裸是苦行僧或清修的隐士形象的典范,将“以天为衣,以四方为家”之神意演绎得淋漓尽致。满身的赤裸,打结的长发,腰缠的布头,头裹的头饰,长须飘飘,打坐护身,隐士风范尽显。这看似心酸的情景在苦行僧眼中却丝毫未见。他们坚定的眼神、自信的微笑,都在告诉世人,信仰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任何与物质相关的苦痛都微不足道,他们只为求得灵魂的洗礼与升华。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隐士情结,当我们被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逼得无路可退的时候,当我们面临种种诱惑而身心俱疲的时候,当我们左冲右突仍无法找到慰藉心灵的途径的时候,我们是否萌生了退隐的想法?我们是否憧憬那种闲云野鹤、恣意遨游的境界?

乌鸦和天鹅的道理(万物大与小的规律)(3)

突然,他看见一只老鼠快要被一只乌鸦抓走了。他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意在乌鸦嘴中救助弱小的小老鼠。背景是一个黄色的巨大的乌鸦嘴,小老鼠已经落入张开的大嘴中。这是一种臆想,似乎隐士已经看到了将要发生的结局,但救苦救难的理念让隐士打乱了思考的节奏,而置身于救护之中。

这是一个以大欺小的故事,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强大”与“弱小”的生存关系。

背景乌鸦的土黄色为一种预警信号,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显然事态已经到了危机的程度。身为隐士,济世苍生却是他们的本能,而以大欺小、以强胜弱的案例不正是隐士思考的问题吗?

乌鸦和天鹅的道理(万物大与小的规律)(4)

他跑过去把老鼠从乌鸦凶猛的嘴边抢救下来,还喂给它牛奶和米粒,安抚着它。出家人把自己生命视为一种修行,视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而珍惜和拯救一个个小生命,视为本分与己任。

隐士居住的林中茅草屋,只看到一只悬挂着的水壶,牛奶和谷物成为他最简单的生活补给,却拿出来给小老鼠吃,完全把小老鼠视为与己同等的生命去对待。

林中树上还有灵动的猴子出没,暗示森林中众多的动物也一定有强弱大小,它们又是如何生存的呢!当心!画面一角的草木中出现一只大猫,直奔小草屋而来。猫的胡须直立,是恐吓,甚至是攻击,表示来者不善,也许是逃走,也许是进一步。

整个画面被土黄色底色覆盖,既充满了温馨也暗示着危机。

乌鸦和天鹅的道理(万物大与小的规律)(5)

隐士的形象出现在故事中,令人耳目一新,这是一位知行合一的隐士,不光会打坐,还会法术,不光思考,也行动。而且相当敏捷。

面对黑猫的进攻,隐士让手中的小老鼠变成了一只更大更强壮的花猫。愤怒的双耳呈向前的尖状、身体微微拱起,尾巴挺直向上摇摆着,全身的毛发竖起,露出锋利的牙齿,做出全方位的警戒。而对面的黑猫看见将要到手的食物瞬间变成了一只更大的猫,一下子就怂了下来。尾巴匍匐在地、全身猥琐成一团、耳朵明显的伏在脑后、胡须也吹拉在地,顿时失去了原有的士气。两强相遇勇者胜,从士气上黑猫就败下阵来。

花猫是黑黄白花,和背景的黄色融为一体,统一为警戒色。而隐士倒背双手,以松林为伍,有坐山观虎斗之意。林中还有羚羊也立足观看。

这是隐士第一次利用法术,让弱小的动物面对强者,施以的如何保全自己的变法。也就是大与小、强与弱之间的如何的较量。这也是隐士思考的万物大与小的问题。

之后,故事进入一物降一物的循环之中,隐士让老鼠变成了一只大猫降服了小黑猫;面对白色的大狗的袭击,大猫又变成了一只大黑狗;而面对森林中出现的老虎,隐士又施展法术让狗变成了一个更强壮的老虎。

……

乌鸦和天鹅的道理(万物大与小的规律)(6)

隐士在危机时刻,就这样一挥手,立刻把大狗又变成了一只无比强壮、威风凛凛的大老虎。且比这只老虎更威猛,而先前的老虎在强者面前俯下头,甘拜下风。

深林里,危险接连发生,小老鼠碰到了很多强大的动物,为帮它度过难关,会法术的隐士把这只小老鼠变成了大猫,然后变成了狗,最后变成了这只威风八面的大老虎。小老鼠由“弱小”变得“强大",它终于不再被欺负了!人与动物之外的是隐士法力无边的能量场,说法力无边源于覆盖了一切事物,能做到对万物的掌控。

隐士有法力这是孩子们最为欣赏的,因为孩子们的幻想与现实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幻想也被认为是现实的,所以孩子们经常把想象当做现实,脑海中经常出现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能法力无边,想到哪儿就能做到哪儿。

乌鸦和天鹅的道理(万物大与小的规律)(7)

大老鼠变成的老虎行走在森林中,意气奋发、洋洋得意,自然把其他动物不放在眼下,对其他动物构成了生命的威胁。鹿望风而逃、猴子高高挂起、豹子躲在树杈、蛇盘绕在树枝、小鸟远远看着、兔子和乌龟躲在草丛中,只有野猪和老虎对视着。

小老鼠变成了林中之王,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它不在担心自己的生存安危,而是对小动物开始作威作福了。它忘掉了自己从前就是一只很卑微的小老鼠,它忘掉了自己从前小心翼翼的行为。

隐士把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狠狠地教训了老虎:“要是没有我,你不过就是一只可怜的小老鼠,都不知道能不能活到现在。别那么自以为是!”

乌鸦和天鹅的道理(万物大与小的规律)(8)

但老虎哪里能听得这种斥责,于是心想,你算老几?我堂堂正正老虎一个,谁人能敌?哪能受你如此训斥?它甚至心生歹念,“谁敢说本大王从前是一只小老鼠,我就吃了他!”想把隐士给吃掉,这样就没有人会知道它的老鼠出身。这里看出忘本的性质,是隐士一次次救它于险情,一旦登上顶峰却忘恩负义。

乌鸦和天鹅的道理(万物大与小的规律)(9)

隐士看透了老虎的心思,他要把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打回原形,留下它是个祸害。老虎此时还心有不甘,歪着头眼睛瞟着隐士,似乎在说那又怎么样。隐士坚定的眼神,硬朗的动作,他已经看清楚世间万物大与小和强与弱的本质。他毫不犹豫地把老虎还原成老鼠,并赶进它原来所来自的树林里。

这个跨页中,隐士顶天立地、威严凛凛的形象跃然纸上。巨大笔直的手臂完全覆盖住老虎的身形,一只大手指向画外,那是森林的方向。

他像常人一样也会出错,把一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老鼠变得越来越大,变成了想吃救命恩人的大老虎。但他毕竟是高于常人的智者,法手一挥,就把一切恢复原样。

小老鼠变成了巨猫、狗、老虎,最后是贪心不足蛇吞象,智者一怒之下又把它打回原形。

乌鸦和天鹅的道理(万物大与小的规律)(10)

小老鼠跑进森林里,再也没有出现过。老鼠从此了无踪迹,不知所终。是被其他动物吃掉了吗?隐士又回到树下打坐,继续坐在那儿,思考着大和小的问题……

这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神秘而古老的情调,让整个故事在“强大”与“弱小”、“骄躁”与“谦逊”、“永恒”与“变化”中自然的转变着,朴实而简练,引导读者思考强与弱、永恒与变化,同时培养孩子感恩、谦逊的品格!

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智者从始至终都在深深思索着“万物的小和大”的关系。这或许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为什么小的总是被大的欺负?为什么弱小者变强大之后仍会继续欺凌弱小?为什么一个“大老虎”的快乐总要建立在一群“小动物”的痛苦上?这个故事似乎是在暗喻一个成长中逐渐迷失的过程: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以大欺小”,但是当我们拥有了一定的能力,却又往往会忘记自己身为弱小时的苦楚与渴望。

隐士的“隐”即藏匿,不显露,那这个隐士是不显于人,还是不显于事呢?

四、作者信息

玛西娅·布朗,曾九度荣获凯迪克绘本大奖。1918年生于美国纽约州的一个牧师家庭,从小就非常喜欢阅读、绘画和手工,并梦想成为一名艺术家。玛西娅发现民间故事对于孩子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她创作的绘本灵感也往往来源于此,为呼应每一本书不同的主题与时代背景,她会尝试不同的媒材与风格,水粉、蜡笔、水彩、木版画……玛西娅凭借高超的表现技巧将各种媒材运用得出神入化,每一部作品都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生命,也为她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代表作品有荣获凯迪克金奖的《从前有一只老鼠……》《灰姑娘》《影子》,荣获凯迪克银奖的《石头汤》《渔夫亨利》《狄克?惠灵顿和猫》《约翰船长的厨师》《穿靴子的猫》《小锡兵》,以及改编自挪威民间故事的《三只山羊嘎啦嘎啦》等。

说明:本文属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不可转载和移作它用

特别说明:鉴于对出版方版权的保护,赏析只是列出部分代表性的图片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详尽的赏析。如果您对本书感兴趣、如果您想了解本书全文的导读,请留言。

在此感谢出版方对引进和原创绘本大力的弘扬和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