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

一个品牌温暖全世界

鄂尔多斯几十年前是什么样子(鄂尔多斯从绒毛大战)(1)

鄂尔多斯声音记忆 鄂尔多斯首档「声音档案」,主播梦晖带您探寻鄂尔多斯文化之「根」,铭记城市之「魂」,用声音记录历史,让世界认识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

从“绒毛大战”到“两伊”战争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鄂尔多斯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在发展过程中,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与伊盟羊绒衫厂就管理体制、企业发展、人事管理等等出现了一系列纷争,从上下级关系到分道扬镳,历时3年,坊间称为“两伊战争”。

今天就给大家讲述一段有趣的故事:《鄂尔多斯:从“绒毛大战”到“两伊”战争》。

PART.01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伊克昭盟东胜县,现今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毛纺工业发展情况。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东胜毛纺产业几乎属于空白。农牧民以毛代棉,靠手指捻线,然后编织点毛织物。再就是擀毡、做皮袄用一些绒毛。1958年,伊克昭盟在东胜建起伊盟社会福利毛织厂。有5幅地毯木架和1台旧弹毛机。1968年,该厂从陕西榆林毛纺厂购进旧梳毛机、洗毛机各1台。

1970年,东胜全县人口也不到3万人。那时是计划经济年代,生产要计划,销售要计划,办企业更要计划。东胜那时属于全国几线城市,不知道,可能属于七线或八线,或者十线以外。1964年到1980年,那时国家大搞“三线城市”建设,就是把一线、二线城市资源通过计划配置往三线或更远线的老少边穷地区,以实现全国均衡发展,史称“三线建设”。这场涉及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极大推动了西部边远地区发展。伊克昭盟便在此列,东胜作为伊克昭盟盟府所在地,当然也在此列。104地质勘探队、伊盟医疗器械厂(天津手术机械厂搬来)等都是从大城市搬来的。与此同时,东胜中药厂、伊盟机械厂等也渐渐成立。

1970年,伊克昭盟盟委、行署经过论证,认为东胜适合发展绒毛产业,决定建设伊盟绒毛厂。1970年,伊盟绒毛厂开始建设,1972年建成投产。随后,盟委和行署将伊盟社会福利毛织厂并入伊盟绒毛厂。每年收1200吨原绒,生产300吨无毛绒,供外贸出口。全厂只有两台机器,1台洗毛机,1台分梳机。发展了几年,又附设了一个毛纺车间,生产一点织毛衣和毛裤的毛线。这在现在看来,不过就是个“小作坊”,但当时这算大型项目了。到了1978年,全厂实有工人886名,生产产品有毛衣、毛线、手套和毛袜等,年实现利润不到3万元。但绒纺产业注定与东胜和鄂尔多斯有缘。

你知道鄂尔多斯集团为什么能做成世界第一吗?羊绒这个产业为什么从诞生就与外贸出口有关?这还得从羊绒发现说起。羊绒并不是中国人发现的,而是英国人发现的。羊绒的英文单词直译汉字为“开司米”。其实这还不准确,准确应写为“克什米尔”。“克什米尔”这个词你熟悉吧,就是现在中国和印度、印度和巴基斯坦老发生冲突的那一大片地方的地名。想当年,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在殖民印度期间成立东印度公司,世界闻名。这个公司在克什米尔这个地区的山羊身上发现了羊绒,所以,就用英语写为“cashmere”。

东印度公司发现这里产的羊绒手感柔软滑腻,保暖效果极佳。以羊绒为原料生产的披肩美观大方,在英国和欧美贵族女性中立即刮起“羊绒”旋风,如同今天中国女人喜欢穿貂一样风靡。东印度公司立即开始大批量进入羊绒量产时代,当时仅印度就有超过5万名雇工从事羊绒生产和加工。真正让羊绒奠定世界奢侈品地位的,还是法国皇帝拿破仑。法国皇帝拿破仑在远征土库曼时,一位当地统治者把一条精美的羊绒披肩送给拿破仑。拿破仑将这条披肩送给皇后约瑟芬。这条薄如蝉翼,能穿过戒指的精美羊绒披肩,让约瑟芬爱不释手,天天披在肩上,逢人炫耀。在皇后约瑟芬的引领下,羊绒制品成为风靡巴黎和欧洲的时髦奢侈品。

我们打开世界地图,你会惊奇的发现,克什米尔与鄂尔多斯竟然在同一域地球纬度。鄂尔多斯出产的羊绒天然就是世界最好的“开司米”,这是英国人见到鄂尔多斯羊绒给出第一个评价。所以,鄂尔多斯发展羊绒产业,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伊盟绒毛厂虽然解决了工人就业,但是经济效益却连年下滑。百元产值利润从13元降到了5元,生产成本却从62元增加到92元。主要问题就出在这几台分梳机,太老旧了。伊盟绒毛厂梳完绒的下脚料,以每斤1元价格卖给天津。天津用梳棉机提取少量绒后,再廉价出口日本。日本用自己的机子却能从这些下脚料中提取出35%的羊绒。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羊绒资源利用率,在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风潮推动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以补偿贸易的方式从日本引进设备。

随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将这个任务交给内蒙古纺织公司。1978年12月5日,内蒙古纺织公司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开始商谈,经过5轮谈判,于1979年5月25日签约。随后报中日双方政府批准。1979年6月26日,合同生效。合同约定,中方预付日方15%设备预付款,二十万零八千七百九十美元(2087790美元)。余款85%采取抵顶方式解决,从1981年至1983年每年给日方80吨,3年合计240吨无毛绒,羊绒衫3万至5万件。3年后,双方按汇率进行总算账,多退少补。日方向中方提供山羊绒分梳、纺纱、织衫等设备。所有设备预计30多亿日元,合当时人民币2580万元。

这么大项目落户当时落后的伊克昭盟是有很大争议的。当时国家纺织部意见是羊绒衫和羊毛衫加工放在北京、天津、上海这样大城市,这些东西是要出口的,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相对落后,伊克昭盟更没有外贸经验,放在东胜不合适。国家外贸部意见是伊克昭盟负责把山羊原绒生产成半成品或制成品,羊绒衫纺织由京、津、沪纺织厂负责。但是内蒙古自治区领导坚持原材料和深加工相统一,内蒙古有绒毛优势,就有就地加工优势。项目争取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又有领导认为,伊克昭盟交通落后,不适合搞羊绒深加工,应放在呼和浩特或包头。日方也认为放在呼包二市适合,东胜这个小城市能否搞出国际上认可的适销对路的产品,也甚是怀疑。时任伊克昭盟盟委第一书记巴图巴根,时任伊克昭盟盟长千奋勇,多次赴自治区汇报争取,伊克昭盟是山羊绒主产区,又有一个旧分梳厂(伊盟绒毛厂)可以利用,伊盟又没有什么像样工业经济,这个项目放在伊盟,会极大推动伊盟经济发展。

好事多磨,两年时间,伊克昭盟终于抱回了这个“金娃娃”。伊克昭盟盟委、行政公署把这个项目当做全盟重点工业项目来抓。过去只有一个工厂伊盟绒毛厂,现在一下要搞几个工厂,这对当时伊克昭盟来说,即是压力,也是动力。设备未到,厂房先建。1979年8月7日,几个工厂的厂房破土动工。于此同时,内蒙古纺织公司和伊克昭盟公署商量决定,将项目彻底由内蒙古纺织公司移交伊克昭盟管理。伊克昭盟为了管理好这些工厂,决定成立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到了1981年10月,各厂陆续建成投产。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下辖伊盟第一毛纺织厂,伊盟第二毛纺织厂,伊盟羊绒衫厂,伊盟无纺布厂,原料经理部,伊盟毛针织厂。

PART.02

伊盟第一毛纺织厂。伊盟第一毛纺织厂是在伊盟绒毛厂原选绒和洗绒工序不变,将其升级改造后建成的。改造从1980年开始,将主生产车间进行了扩建,主产区改建后达6034平方米。1981年5月开始试生产,1982年正式投产。生产主要产品有毛毯、呢绒、毛线。

伊盟第二毛纺织厂。伊盟第二毛纺织厂是由原伊盟帆布厂改造而来,伊盟帆布厂是1967年筹建、1971年投产的老厂。伊盟帆布厂升级改造于1983年启动兴建,于1984年12月12日正式投产。生产主要产品有毛衬布、针织毛纱、毛哔叽、毛花呢、毛条等。

伊盟羊绒衫厂。伊盟羊绒衫厂属于新建工厂。1979年8月1日开工建设,1981年10月1日建成投产。厂房8000平方米,办公楼3000平方米。建成当年生产羊绒衫30万件,无毛绒500吨,绒纱100吨,实现盈利3460万元。3年就偿清了日本设备费用。彼时,伊盟羊绒衫厂只是这众多兄弟厂之一,王林祥也仅仅是伊盟羊绒衫厂副厂长。

伊盟无纺布厂。1984年筹建,1987年建成投产。全套设备从德国和奥地利引进,当年生产羊毛针刺毯100万平方米,羊毛墙壁装饰布50万平方米,土工布300万平方米。

此外,还有原料经理部,伊盟毛针织厂等小型工厂。此时,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及所属各厂总职工达6700多人。那时东胜,全城四分之一人口来自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及下属各厂。经过几年发展,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形成了年产510吨无毛绒,60万件羊绒衫,50万米呢绒,10万条毛毯,100万米毛衬布,100万米无纺布,25万件羊毛衫的超大生产能力的国有企业。其中,无毛绒被列为“中国一号无毛绒”。羊绒衫获国家金牌奖。02001纯毛呢大衣、6502纯毛毛毯、星雪牌羊毛衫获内蒙古自治区优质产品。除了给日本抵账产品外,这些产品还远销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各国及香港地区。这时,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风头无二,不但是伊克昭盟支柱企业,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出口创汇重要龙头企业。

有了世界一流工厂,就得有世界一流原材料。这时,阿尔巴斯这四个字出现了。在鄂尔多斯今天,大家都知道阿尔巴斯羊肉好吃,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阿尔巴斯羊最早开始培养育种时,不是为了吃肉,是为了产绒的。1979年,全国山羊绒会议决定,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筹建阿尔巴斯种羊基地。但由于没有费用,计划一直未落实。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成立后,1982年拨给鄂托克旗10万元,用于阿尔巴斯山羊育种。过去,伊克昭盟山羊产绒量每只一般只有不到200克。阿尔巴斯山羊经过数代改良育种后,优良品种每只产绒达到650克。这是对羊绒产业的巨大贡献。也就是这10万元,开启了一个阿尔巴斯时代,无论是绒还是肉,阿尔巴斯在鄂尔多斯今天山羊养殖中都有绝对品牌价值。

1983年,王林祥去副为正。任伊盟羊绒衫厂厂长。王林祥担任了伊盟羊绒衫厂厂长后,开始实行改革。先后在厂里推行合同制、见习工制和职工代表大会制。1984年10月,在全厂开始推行“效益工资制”,打破了大锅饭,实行计件效益工资。1985年,实行干部聘用制和定期考核制,打破了论资排辈,干的好的干部可以上,干的差的干部就得下。定期考核,变相马为赛马。这一系列改革,使伊盟羊绒衫厂凸显出生机和活力,在经济效益和企业管理上甩开了兄弟工厂一大截。在改革创新的推动下,伊盟羊绒衫厂相当于每年赚回一个同等规模的羊绒衫厂。但是羊绒衫厂只是一个生产工厂,原料和销售均由上级单位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主导,而羊绒衫厂的利润也全部上缴用来弥补其它工厂的亏损。为了打破大锅饭体制,伊盟羊绒衫厂一直有“分家另过”的单干声音。但这不是伊克昭盟“两伊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来源于绒毛大战。

在计划经济年代,一切都要计划。绒毛作为稀缺资源,更是计划当中的计划。过去,羊绒和羊毛收购都由各级供销社进行统购统销,各村供销社收全村羊绒和羊毛,然后统一到全乡供销社,全乡再统一到全旗,全旗统一到全盟,而且收购价格几乎统一,中间几乎无利差。伊盟供销社将收上来的羊绒和羊毛原料统一卖给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但是到了1985年,中央开始价格改革,逐渐在全国放开物价,采取市场定价方式。从1985年到1987年,实行价格双轨制,就是一种商品,两个价格,这样有关系就能买上便宜商品,没关系只能买贵产品。全国物价多次出现波动。1988年,中央下定决心进行价格闯关,结果爆发全民抢购风潮,所有产品几乎在一夜之间被抢购一空。绒毛大战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发生的。

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放开羊绒和羊毛收购管制,不再由供销社统购统销。国内外羊绒生产企业预判羊绒和羊毛原材料价格会出现大幅上涨,于是纷纷派出原料采购人员外出囤货,有些到基层供销社直接打预付款,有些甚至直接到牧民家中采购。如同今天炒房一样,一夜之间,羊绒和羊毛价格炒得直接飞上天,原绒从每公斤60元涨到了每公斤360元。

“老百姓日得怪,甚贵甚不卖。”农牧民一看羊绒价格一天一个样,更是“悟绒惜售”。这时,鄂尔多斯市上世纪70年后出生的农村小孩,一定有这样的记忆,父母在剪完羊毛后,到了晚上要给羊绒和羊毛里面掺沙子,掺完沙子后将水、麻油等喷在羊绒和羊毛上,防止沙子从里面漏出来。更有甚者,里面直接掺分量较重铁渣、玻璃碎屑等等,而且掺进重的东西,水根本不起作用了,就直接往里面倒胶水,羊绒和羊毛被整得不堪入目。如果哪家农牧户不掺杂使假,都是“傻子”。你想那时公务人员工资每月不到100元,掺一斤沙子可以多卖300多元。到了供销社和绒毛收购点,非常壮观的景象出现了,站称的前面有一个人专门负责从羊绒和羊毛里面往出抖沙砾。后面有人直接拿着工具再往过了称的羊绒和羊毛里掺沙粒。这种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恐怕在鄂尔多斯经济史上再不会出现。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原料车间,洗完绒用卡车直接往外拉沙土,日夜不停歇作业。现在正常人想一下,羊绒和羊毛被搞成这样,还能卖出去吗?

萝卜快了不洗泥。主要全国每年产出的羊绒和羊毛数量有限,全世界所有羊绒和羊毛企业都争夺原料,直接炒高了价格。实际后来形成价格联动,掺杂使假的绒毛就卖不出去了。今天,你还见往绒毛里面掺沙子的吗?但是当年绒毛大战,从阿拉善打到呼伦贝尔,全是倒卖倒贩羊绒和羊毛的。不仅内蒙古在打,全国都在打。一时间,绒毛大战从主要原材料产地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西部省区向绒毛集散地河北清河波及,国外羊绒企业巨头,将采购人员扎根河北清河,不惜一切代价,抢购原材料。越抢越没有,越没有越抢。只听价格天天涨,不见半丝羊毛绒。

在这场绒毛大战中,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原料经理部出现了判断失误。年初刚开始收购时,价格稍有上涨,而且原材料质量也不错,应出手囤货。但许多人开会判断认为,这是价格放开后,农牧民单方面认为价格上涨的一种幻想。只要能卖出去,就让农牧民卖。鄂尔多斯这么多羊绒和羊毛,难道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不收还有别人来收。结果,导致绒毛大量被外地贩子收购而走。等到6月初,价格上涨已成定局后。公司领导又为羊绒质量被大打折扣而发愁,认为原材料价格在秋后会下跌。但天知道,这种持续上涨的价格一直延续到1989年,才逐步稳定下来。这两次判断失误,才发现市场和计划根本不是一回事。市场经济的事不是一两个人或一两个企业能左右得了的。

PART.03

1987年秋天,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突然发现库存原料见底了,按1986年正常生产计划,尚缺羊绒原料64吨。几家后续工厂面临因没有原料停工、停产,工人放假的窘局。为防止发生社会问题,只能放慢生产能力。但市场上,伊盟羊绒衫厂生产的羊绒衫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销售科订货电话接二连三。问题出了,总有人要背锅,伊盟羊绒衫厂认为是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判断失误,造成原材料短缺的。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认为,原料短缺是市场波动造成的。羊绒衫在市场上卖的并不好,所生产羊绒衫大部分作为偿还设备款抵顶给日本了,卖的好也是日本厂商卖的好,伊盟羊绒衫厂在吹牛。双方开始甩锅。“两伊战争”爆发了。1980年至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因为边境问题发生了局部战争,新闻报道称为“两伊战争”。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和伊盟羊绒衫厂发生纷争后,坊间称之为伊克昭盟的“两伊战争”。

生产不那么紧张了,双方就管理体制进行开会协商。当时,伊盟羊绒衫厂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都由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下属的另一家伊盟毛纺厂统一提供,伊盟羊绒衫厂作为下属厂是不能到外面采购原材料。伊盟羊绒衫厂生产的羊绒衫外贸出口全部由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负责,伊盟羊绒衫厂没有外贸经营资格。但伊盟羊绒衫厂又是独立核算单位。双方就原材料供应开会。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认为1987年原料采购失误是市场波动造成,1988年肯定不会再出这样问题了。但是伊盟羊绒衫厂认为,1988年绒毛大战会继续,公司要两条腿走路,允许伊盟羊绒衫厂自己向外采购一部分原料,但是大部分还是从兄弟厂购进。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不同意伊盟羊绒衫厂方案。大会小会开了无数次,问题都没有解决,被搁置了下来。

1987年,伊克昭盟盟委、行署计划通过“承包经营责任制”方式解决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和伊盟羊绒衫厂纷争。9月16日,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张之云与伊盟行署签订协议,承包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承包期3年,每年给盟财政上缴850万元。盟委、行署希望通过 “放权”给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然后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再“放权”给伊盟羊绒衫厂,让其自己采购原材料。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与伊盟羊绒衫厂也签订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协议,但协议并没有将原材料收购“放权”给伊盟羊绒衫厂。

1988年新年钟声刚过,几个月后就要进行绒毛收购了,伊盟羊绒衫厂坐不住了。1988年年初,伊盟羊绒衫厂未经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同意,直接成立了原料采购部。这等于踢开上级闹革命。双方进入了僵持阶段。两方领导层天天到伊克昭盟盟委、行署反映问题。一个是“儿子”,一个是“孙子”。亲不亲,自己人。盟委、行署希望双方协商解决,不要把事态扩大化,但一定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伊克昭盟解决不了,那就到自治区。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群,时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布赫专门听取了双方意见。王群指示,只许搞好不许搞坏。

1988年7月19日至21日,时任自治区主席布赫专程从呼和浩特来到东胜,解决“两伊战争”问题。在详细调查了解,数次召开座谈会之后。布赫主席表态,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和伊盟羊绒衫厂体制之争,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模式之争。原材料采购在同等条件下用兄弟厂的,这没有错。但是市场上有比兄弟厂价格更低、更优质的产品为什么不可以用呢?这等于变相同意了伊盟羊绒衫厂自己可以独立采购原材料。

布赫离开后,委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秘书长姚祥任伊盟现场办公会工作组组长,与时任伊克昭盟盟委书记云贵,时任伊克昭盟盟长夏日等共同处理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与伊盟羊绒衫厂问题。

1988年10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经贸厅给伊盟羊绒衫厂颁发了外贸经营许可证,伊盟羊绒衫厂拥有了自营进出口权。伊盟羊绒衫厂与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最后一根纽带也被割断了。行政隶属关系名存实亡。

无可奈何花落去。1989年2月13日,中共伊克昭盟委员会(1989)第四次会议决定,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与伊盟羊绒衫厂分立。双方成为“平级”企业。随后,伊盟羊绒衫厂更名为鄂尔多斯羊绒衫厂。一个叫“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的时代开启了。

“两伊战争”结束了,但“绒毛大战”还没有结束。1989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认为“绒毛大战”,让弄虚作假的人赚了大钱,让实在经商的商人赔的倾家荡产,政府必须想办法把羊绒、羊毛原材料市场发展引入正确轨道。1989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起成立了内蒙古KVSS羊绒企业集团,有一点类似于今天的协会性质,集团下设78家成员企业,覆盖了全国6个羊绒主产省区,实行原材料统一收购,然后再向生产企业进行二次分配。当年,掺沙浇水等羊绒、羊毛价格直线下跌,给造假者迎头痛击,大的掺杂制假者一夜就赔掉几百万元,这在当时每月工资不过200元的时代,等于欠下了天文数字。通过3年的整顿,羊绒、羊毛原料市场逐渐回到良性发展轨道,直至今天。随着“绒毛大战”结束,内蒙古KVSS羊绒企业集团渐渐失去了当时成立作用。后来,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将内蒙古KVSS羊绒企业集团框架体系进行了二次构建,演变为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原料公司,先后在国内羊绒主产区和集散地设立了26家原料分公司,以防止“绒毛大战”再次出现。

鄂尔多斯绒纺产业上的“两伊战争”结束后,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和伊盟羊绒衫厂及各厂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在分家后,元气大伤。曾力主建设了伊盟第三毛纺厂,希望能在市场上胜过伊盟羊绒衫厂,但因体制等原因,终回天无力。1988年末,全公司有固定资产1.2亿元,年销售额4.2亿元,上税3114万元,实现利润4622万元。按理说,还不至于到清产解散地步,但日落西山。2001年,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随着最后一个公司注销而消失。

分家后不久,伊盟羊绒衫厂更名为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衫厂。1991年,鄂尔多斯羊绒衫厂升格为鄂尔多斯羊绒集团。1995年4月,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改组为鄂尔多斯羊绒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现集团拥有成员企业75家,员工2万多人,总资产75亿元,年销售收入近40亿元。

伊盟第一毛纺织厂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被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兼并。

伊盟第二毛纺织厂在1999年破产。

伊盟无纺布厂曾想通过转型获得发展。1993年,该厂在南京宣武湖畔建“鄂尔多斯民俗村”。曾与伊盟卫生处、地病站合作创办伊盟脑心血管病医院。与伊盟医院合作创办伊盟康复医院及儿麻矫治中心。但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破产。

伊盟第三毛纺织厂、伊盟针织品厂、伊盟无线电子管厂等等伊盟纺织工业总公司下属其他企业或转制、或破产、或被兼并。

死亡相伴的是再生。在这些工厂消失的同时,鄂尔多斯大地上又生长出成千上百羊绒、羊毛加工纺织企业,东胜人与羊绒有天然的不解之缘,“户户都闻织机声”这是东胜的标志,也是东胜的主导产业。

“绒毛大战”、“两伊战争”必将镌刻在鄂尔多斯经济发展史中。

鄂尔多斯几十年前是什么样子(鄂尔多斯从绒毛大战)(2)

作者简介

鄂尔多斯几十年前是什么样子(鄂尔多斯从绒毛大战)(3)

郝道龙,伊金霍洛旗人。曾学习兽医、法律和新闻专业,毕业后在国企、私企、事业和行政单位从事过秘书、记者等工作,2006年11月自己创业。

记录历史文化,我们是认真的

无论走到哪里,讲好鄂尔多斯故事

——END——

鄂尔多斯几十年前是什么样子(鄂尔多斯从绒毛大战)(4)

往期精选

—————————————

鄂尔多斯几十年前是什么样子(鄂尔多斯从绒毛大战)(5)

鄂尔多斯几十年前是什么样子(鄂尔多斯从绒毛大战)(6)

鄂尔多斯几十年前是什么样子(鄂尔多斯从绒毛大战)(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