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是我国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经国务院批准,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时,人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个节日的由来,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一个伟大的文化名人屈原传说屈原在端午节这天跳江而亡,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屈原必须一死了之呢?屈原真的是沉江而死的吗?,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屈原为什么自沉汨罗江?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屈原为什么自沉汨罗江(屈原是自沉汩罗江而死的吗)

屈原为什么自沉汨罗江

在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是我国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经国务院批准,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时,人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个节日的由来,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一个伟大的文化名人屈原。传说屈原在端午节这天跳江而亡,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屈原必须一死了之呢?屈原真的是沉江而死的吗?

屈原,也叫芈原,今日的湖北省秭归人,是战国时期楚国王族后代,一生留有经典的文学作品,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文笔华美、想象丰富、寓义深刻、极富内涵,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

屈原不仅是个诗人,同时也是个政客,而且他一生的际遇跟政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屈原的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个时期,其人生的舞台主要在于楚怀王时期,而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统一的前夕。屈原出身于王公贵族,又善于治国平乱,巧于辞令,从政早年,曾经深受楚怀王的宠信,官位曾高居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了楚国的统一天下大业,在治国上力主变法图强,在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强盛到威震诸侯。但是,屈原的新锐战略触碰到了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利益,与其发生激烈的矛盾,从而遭到了小人的诬陷,而致使楚怀王疏远了他。

屈原一生中两次遭到流放。第一次流放期间,屈原因自己的政治愿望无法实现而心中郁闷,便开始了文学创作,以抒发内心所感。屈原这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对楚国的眷恋和报效祖国的热情。后来曾经被召返,但依旧是因为政见原因遭到第二次流放。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时,秦军大举进攻楚国,攻破了楚国的首都郢都。爱国诗人屈原看到国家沦陷,痛心不已,决定和自己的祖国同生死。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屈原写下绝笔之作《怀沙》,便怀抱着大石,跳进汨罗江,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热爱的祖国。

然而真实的历史是,屈原很可能并没有投江,而是高寿终老。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第二,这是根据屈原自己的作品内容推断出来的。屈原在记述郢都沦陷的作品《九章·哀郢》中说自己“至今九年而不复(指返回郢都)”,这说明该文写于楚国郢都沦陷9年后,即公元前269年,与《史记》中的记叙颇为不符。

第二,就是屈原在《天问》一文中,洋洋洒洒提出174个问题,从宇宙起源到人类起源,再到历史事件,问题涉及广泛,这表明屈原具有非常博大的胸怀,依人情常理,通常拥有如此博大胸怀的人是不会轻易自杀的。

那么,既然屈原没有投江,那屈原投水而亡的记载最先出于何处呢?

据考证,最早记载屈原投江的人应该是汉初的学者贾谊,他著有《吊屈原》,文中说道:“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仄闻屈原兮,自湛汩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从这段文字中可看出,很显然,贾谊是从当地百姓流传的故事中推断出屈原自沉汨罗江而死的故事的。司马迁亦是借鉴了这种说法,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指出他写“(屈原)于是怀石自沉泪罗以死”的凭证:“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假如屈原并未投江而死,那为什么当地百姓中会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呢?

第一,这应该有劳动人民对爱国诗人最纯朴的感情在里面,英雄不求苟活于世,而与国家共存亡,这是人们一直以来所认为的英雄气节。

第二,有学者考证说,屈原是巴族人,出身于巫师家庭。巴人去世后的葬礼仪式比较特殊,是船棺水葬。船棺水葬的葬礼仪式就是以船做为棺材,将船棺放入水中漂流,而送葬的人则要划着船紧随其后,不断地向船棺里为死者投放沙石、食物、陪葬品和死者生前用品等,一直投到船棺沉没,葬礼才算完成。所以,今天我们端午节赛龙舟、向江河之中投粽子的习俗,实际上就是在模拟船棺水葬的场景。屈原死于汨罗江,当地百姓对巴人的习俗一无所知,看到屈原使用船棺水葬,就可能误认为屈原乃怀抱大石投江而死。

假如屈原就是巴人,屈原去世后,采用了船棺水葬的葬礼仪式埋葬,那么屈原的寿龄很可能高达七十多岁,最后因疾病死亡。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上方,关注我!

您的支持,是我努力创作的动力!

欢迎点赞、分享、收藏!

点击“写评论”对本篇文章拍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