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始蚕

黄帝最爱嫫母还是嫘祖(中华神话之嫘祖始蚕)(1)

嫘祖始蚕

嫘祖始蚕:嫘祖,一作“累祖”。传为西陵氏之女,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嫘祖,又名雷祖,《山海经》中写作“雷祖”。中国远古时期的人物。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她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 出生于西陵。

嫘祖生玄嚣、昌意二子(一说玄嚣生母为方雷氏女节 )。玄嚣之子蟜极,蟜极之子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

嫘祖,又名雷祖,《山海经》中写作“雷祖”。中国远古时期的人物。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她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 [1] 出生于西陵。 [2-3]

嫘祖生玄嚣、昌意二子(一说玄嚣生母为方雷氏女节 [4] )。玄嚣之子蟜极,蟜极之子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

人物关系人物生平

黄帝最爱嫫母还是嫘祖(中华神话之嫘祖始蚕)(2)

黄帝正妃嫘祖

  •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6] 战国《世本·卷一帝系篇》:“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神话传说中把她说成养蚕缫丝方法的创造者。北周以后被祀为“先蚕”(蚕神)。唐代著名韬略家、《长短经》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悠久文明大国,先民创造了著名于世界的灿烂文化。嫘祖是我们先祖女性中的杰出代表,嫘首倡婚嫁,母仪天下,福祉万民,和炎黄二帝开辟鸿茫,告别蛮荒,功高日月,德被华夏,被后人奉为“先蚕”圣母,与炎帝、黄帝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为人文始祖。
  • 主要功绩养蚕缫丝

    黄帝最爱嫫母还是嫘祖(中华神话之嫘祖始蚕)(3)

    嫘祖养蚕

  • 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正妃嫘祖了。在做衣冠的过程中,嫘祖和黄帝手下的另外三个人作了具体分工:胡巢负责做冕(帽子);伯余负责做衣服;于则负责做履(鞋);而嫘祖则负责提供原料,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她们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不长时间,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时爱吃的东西。谁知嫘祖一看,总是摇摇头,一点也不想吃。有一天,这几个女人悄悄商量,决定上山摘些野果回来给嫘祖吃。她们一早就进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许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尝,不是涩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尝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满后,天已渐渐黑了。她们怕山上有野兽,就匆匆忙忙下山。回来后,这些女子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正在这时,造船的共鼓走了过来,发现几个女子站在那里发愣,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女子们便把她们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说了一遍。拱鼓一听,哈哈一笑说一听马上就要去看。这些女子为了不让她走动,便把缠在棒上的细线拿到她身边。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详细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又询问了白色小果是从什么山上、什么树上摘的。然后她高兴地对周围女子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却有大用处。你们为黄帝立下一大功。”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天天都提起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减轻,开始想吃东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顾黄帝劝阻,亲自带领妇女上山要看个究竟,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并非树上的果子。她回来就把此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桥国山上所有的桑树林。黄帝同意了。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 母仪天下

    黄帝最爱嫫母还是嫘祖(中华神话之嫘祖始蚕)(4)

    嫘祖像

  • 大家都知道,黄帝元妃嫘祖,是世界上蚕桑丝绸的伟大发明家,泽被中华,惠及全球,在中华和世界文明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篇章。历来受到人民的尊崇。许多典籍都盛赞嫘祖的伟大功绩,北宋建隆元年疏文称嫘祖:教民养蚕治丝,无须树叶蔽体;令地产桑育蚁,遂教人力回天。脱渔猎以事农耕,制衣裳而兴教化。德配黄帝,辅成怀柔统一之功;恩重元孔,垂教以农立国之本。几千年来,芸芸众生,悉赖生存,数千万泱泱民众,咸归德化。功高共日月同辉,英灵与天地共寿。嫘祖是实现西陵内部联盟和西蜀部落联盟,并与黄帝实现部族大联盟;辅弼黄帝,联盟炎帝榆罔,东进中原,战败蚩尤,统一万邦,奠定华夏立国基础的政治家。她是教民养蚕、丝织、制衣、推行天下,开创并推进上古文明的教育家。嫘祖生二子,她和轩辕决定,把长子青阳降居江水(岷江),次子昌意降居若水(雅砻江),接受艰苦环境磨练;让能担当大任之孙颛顼继承黄帝位。表明嫘祖是识大体,不循私,义方教子,大爱无私的贤妻圣母,以身垂范,为万世母师。她是恩威并用,以攻心为上,平定西陵境内多次小部落叛乱的军事家。她提倡婚娶相媒,缔结对偶婚姻,进行人伦教化,体现毕生为民谋福利的牺牲精神与奉献精神。嫘祖由人文共祖被朝廷祀为“先蚕”,民间祀为蚕神。由于她巡行全国教民蚕桑而逝于道上,被人们祀为“道神”“行神”、“祖神”,即保佑出行平安之神,并演变为“旅游之神”——旅游者的保护神。国人敬祀嫘祖,由祖先崇拜发展为神灵崇拜,由民族共祖演进为人格神,具有二重身份,她和炎帝、黄帝都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 人物评价
  • 嫘祖是有史籍记载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华夏文明的奠基人。嫘祖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和精华,它属于华夏上古文化、根文化的范畴,是世界丝绸文化的宝贵财富,是炎黄文化、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东方女性文化的光辉典范。
  • 文献记载
  • 《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郭璞注《世本》黄帝娶于西陵氏,谓之累祖。袁珂案:《路史·后纪五》黄帝之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 所谓先蚕,即为最先教人们栽桑养蚕织丝的神,又称先蚕神。后来又称祭蚕的仪式为先蚕。《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 [7] 刘恕《通鉴外纪》亦曰: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集说诠真》为蚕祈福,谓之先蚕。李贤注:《汉日仪》春蚕生而皇后亲桑于菀中。祭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齐始祀黄帝元妃螺祖为先蚕神,以与妇女相合。嗣后道教;民间皆以其为蚕神,奉祀至今。
  • 人物关系
  • 丈夫:黄帝轩辕(姬姓,号轩辕氏)长子:玄嚣(即少昊青阳氏,一说玄嚣生母为方雷氏女节 [4] )次子:昌意 [7] (颛顼父)三子:龙苗(南宋《路史》称嫘祖有第三子龙苗,龙苗之子为吾融 [12] )
  • 故里探论
  • 当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表明,关于西陵氏部族的地望和嫘祖故里的认定存在十余种观点:河南有三地:开封、荥阳、西平;湖北有四地:宜昌、远安、黄岗、浠水;四川有三地:盐亭、茂县、乐山;还有山西的夏县、山东的费县和浙江的杭州。由于古代文献上或多或少地有过这些地方为“西陵”或者与嫘祖传说相关的记载,所以认定这些地方为“西陵”并非空穴来风,也就无法完全排除这些地方为嫘祖故里的可信性。尤其是在四川盐亭、湖北宜昌先后举行嫘祖文化研讨会以后,嫘祖故里盐亭说与宜昌说在学术界曾产生较大影响。 [8]盐亭论主张嫘祖故里在四川盐亭的主要依据,是唐开元年间盐亭人赵蕤撰写的 修葺嫘轩宫碑序。其文曰: “ 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衡阳道,尊嘱葬于青龙之首,碑碣犹存。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官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 忆官史。据前碑所志,补建于蜀王之先祖蚕丛。后文翁治蜀,大加阔筑。历经兵燹,已三缺三圆矣。” 碑文虽然直书嫘祖生于盐亭、葬于盐亭,这也只是唐朝时期当地文人的一种颂词,词句可能是根据当地的民间传说撰写而成,仅以这条碑文和当地的传说认定嫘祖故里为四川盐亭,证据尚嫌不足。 [8]宜昌、远安论提出湖北宜昌、远安等地为嫘祖故里,也只是依据《水经注》等书对“西陵县”的不甚明确记载。例如,《水经注》卷 35 江水条的记载:西陵县故城,“《史记》秦昭王遣白起伐楚取西陵者也。”这里所说的西陵县,在今武汉一带。《水经注》卷 34 又云:夷陵县之古城,“秦令白起伐楚三战而烧夷陵者也……黄武元年( 222 )夏名西陵也。后复曰夷陵。”这里说的“西陵”则在宜昌市附近地区,东吴时期一度改“夷陵”为“西陵”,说明秦汉和秦汉以前这里可能没有“西陵县”之说。西汉时期成书的《战国策》记载:“顷襄王二十年(公元前 279 ),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烧先王之墓,王徙东北保于陈城,楚遂削弱。”刘向把“西陵”、“夷陵”两个地名并列使用,进一步说明了秦汉以前“西陵”和今宜昌一带的“夷陵”不是一个地方。 [8]西平论嫘祖故里——西陵氏部族的活动区域在今河南西平及其附近地区,相对来说具有更大的可信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西汉以前,西平一带称为西陵有较为充分的文字记载。上面所引用的《战国策·秦策》记载的秦将白起攻打楚国的事实,说明秦汉以前的西陵不在湖北宜昌一带。顷襄王二十年,白起率兵首先攻取的是楚国的西陵,然后是鄢、郢、夷陵。笔者认为:鄢,在这里可能指的是鄢水,“即今湖北中部汉水支流蛮河”,蛮河则在距襄樊不远的南漳、宜城一带;郢,是顷襄王以前的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而夷陵则在“今湖北宜昌市东南”。从这些地点的地理位置分析,白起可能是在占领西陵之后依次向南用兵的,这里说的西陵显然也不是西汉时期江夏郡(治所今武汉市)所辖的西陵县,而应当在襄樊以北的河南境内。至于西陵在河南什么地方,《水经注》记载:西平县,“故柏国也,《春秋左传》所谓江、黄、道、柏方睦于齐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 尽管如今对“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也说明了西汉时期的“西平”和“西陵”大致为同一个地方。西汉的西平县属于汝南郡,《汉书》卷 28 上《地理志上》汝南郡条下有明文记载, 1981 年甘肃武威磨咀子发现汉简将近 40 枚,其中的“王杖诏令”简上有“汝南西陵县”等文字,西汉以后,这里又设置过西陵乡、西陵亭等与“西陵”相关的地名,进一步说明西汉将西陵改为西平是有史可证的,即:西汉前期和西汉以前,西平一带称为西陵,西陵之名可能源于远古时期的西陵氏部族。 [8]2. 与新郑(黄帝故里)地缘相近,增强了西平为嫘祖故里的可能性。嫘祖为黄帝之妻,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称嫘祖为黄帝的元妃,也有着较多的文字记载。宋朝高承的《事物纪原》云:“黄帝初有元妃嫘祖、次妃嫫姆、洎形鱼氏、方雷氏。” 宋朝张君房的《云笈七签》、罗泌的《路史》等书中亦有黄帝元妃为嫘姓之言,说明嫘祖为黄帝的第一位妻子是可信的。原始社会交通极为不便,到处是未曾开发的山林沼泽,决定了远古部族之间相互交往存在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地缘临近应该是远古部族之间进行通婚的重要条件,同时,通婚也是增强部落之间政治、军事联盟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要求西陵氏部族应该与黄帝部族具有较为接近的地缘关系。《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娶嫘祖之时,居于“轩辕之丘”,说明西陵氏部族应该距轩辕丘不会太远。黄帝居住的轩辕丘的位置,史籍有明文记载。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云:“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明代的《广舆记》、《明一统志》、《天下名胜志》以及清代的《大清一统志》等文献均称轩辕丘在河南新郑,所以学术界普遍认同黄帝故里在新郑。以现今的里程计算,西平与新郑相距 一百二十公里,活动在新郑的有熊部族与生活在西平的西陵氏部族地缘相近,具备交往通婚的便利条件。相对而言,四川盐亭与新郑相距数千里,湖北宜昌一带与新郑虽然较四川为近,但也有千里之遥。新郑与这两地之间路途遥远、山水阻隔,地理等自然因素决定了黄帝部族与当时活动在巴山蜀水间的各部族的相互交往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如果西陵氏部族生活在盐亭或宜昌等地,会使皇帝娶嫘祖为元妃存在诸多不可能的因素。3. 民俗、传说和考古材料,提高了嫘祖故里在西平的可信性。西平县的西部乡镇,处于伏牛山余脉向平原地带过渡地段,这里的低山、土岗、平原、湖泊、河流相互交错,整个地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丘陵地形。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既可以从事农耕生产,也可以采集、渔猎,为早期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西平境内的蜘蛛山,又称为“始祖山”,相传嫘祖就是在这里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后,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蜘蛛山上建有嫘祖庙(如今仅存残碑、砖瓦等物),每年 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当地群众都要在这里举办盛大的庙会,用来纪念嫘祖发明养蚕缫丝的功德,所以庙会又被称为“蚕桑节”。师灵(西陵)冈上,有一座高大的娘娘坟,当地人称之为嫘坟和嫘祖陵。尽管嫘祖山、嫘祖陵在全国有多处,但也为嫘祖故里在西平提供了可信性。 [8]
  • 后世纪念
  • 华夏母亲嫘祖故里祭祖大典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黄帝及其元妃嫘祖拥有特别的地位。黄帝以德治天下,被历代尊奉为人文始祖,是华夏民族之父,嫘祖教民育蚕制衣,受到历代“祀先蚕”的高度尊崇。在嫘祖故里盐亭县,至今仍保存有许多与蚕桑有关的祭祀传统,每年吸引着海内外大量游客到来。作为“华夏母亲嫘祖故里”的盐亭县,不仅有大量的出土蚕桑文物、化石、嫘祖文化遗迹,唐代《嫘祖圣地》碑,而且还有许多关于嫘祖发现天虫、养蚕制丝的传说。民间传说嫘祖父母为羲伯歧娘,一日歧娘梦王母以彩凤投怀,感而有孕,降生嫘祖。嫘祖死后,王母派八仙女到人间继续教民栽桑养蚕,功成后八仙女升天,伫立为八尊石像,守候在嫘祖陵旁,是为“八仙朝尊”。此外,还有许多神奇故事。如今盐亭县仍保存许多民间祭祀嫘祖活动,其中最主要的为春礼(即春日祈农祈蚕)和秋礼(即秋日酬蚕)。春礼是在嫘祖生日二月初十,举行“先蚕节”祭祀活动,祈求农桑丰收;“秋礼”是在九月十五举行“酬蚕节”活动,酬谢蚕神赐福。每年的二月初十“先蚕节”,盐亭各地民众赶蚕神庙会,抬起蚕神嫘祖的“銮驾”游城,许多庙会唱大戏二至三天;每个蚕农家庭从初二起都要提着香火竹篮,前往本乡所有供奉蚕神的大小庙宇,逐一烧香烛,化纸钱;有些农家甚至烧到三十里外金鸡场的嫘轩宫、天禄观,乡民把这种到处烧香的活动叫做“烧遍香”或“西陵祭”,以此祈祷蚕桑丰收,出行平安。 [9]湖北·远安嫘祖文化节据《史记》记载,嫘祖为轩辕黄帝的正妃,她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织绢之术,结束了人类以兽皮和植物为衣的历史,被后人称为人文先祖。传说农历三月十五为嫘祖诞辰,每到这一天,以远安为核心,方圆数百里的民众,自发集聚嫘祖镇举办庙会,朝拜祭祀,1400年以来经久不衰。远安县从1984年开始举办嫘祖庙会节,至今已举办33届。今年,远安将传统的嫘祖庙会改为首届湖北·远安嫘祖文化节,由省文化厅、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宜昌市政府联合主办,将历史遗留的财富与新时代赋予的机遇有机融合,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嫘祖文化搭建了更大、更高的平台,是远安传承开发嫘祖文化的再起航。嫘祖文化是远安得天独厚的宝贵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嫘祖文化、丝绸文化,面向全国打响嫘祖文化品牌。要通过嫘祖文化把远安发展与国家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结合起来,实现更好发展。 [10]新郑嫘祖纪念节嫘祖是中华民族之母,嫘祖是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的正妃。是她开创育桑养蚕,抽丝织巾,肇造衣饰文明,著称“蚕丝鼻祖”;是她兴起“八拜成婚”,男30而婚,女20而嫁的文明婚姻礼俗,从而著称“婚姻文明”创始者嫘祖。在改革开放年代以来,新郑已举办过四届嫘祖纪念节。中国嫘祖文化之乡——西平县
  • 黄帝最爱嫫母还是嫘祖(中华神话之嫘祖始蚕)(5)

    嫘祖纪念馆

  • “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专家组一行专程赴河南西平县,对该县申报的“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进行评审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该县有关“嫘祖文化之乡”和“冶铁铸剑文化之乡”的专题汇报;赴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棠溪冶铁铸剑文化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董桥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观看了有关影像资料,查阅了历史文献资料及相关实物史料,并进行了专家座谈。最后,专家组一致认为,西平县(古西陵)是嫘祖故里,是中华民族植桑养蚕、缫丝制衣文明的发源地,嫘祖文化的原生地。遗址遗存确定准确,有历史记载真实,民风民俗延续久远,传承至今不变,民间文化底蕴浑厚,影响广泛。西平的冶铁铸剑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又有诸多历史典籍记载和原生态性的多处历史遗存;不仅流传有众多的民间神话、传说、风物掌故,又有对棠溪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标志着西平县申报的“中国嫘祖文化之乡”和“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验收。西平地处伏牛山余脉,为战国、汉晋时期著名冶铸重地,西平酒店战国冶铁遗址,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嫘祖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正妃,是她发明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开创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被誉为“人文女祖”。 [11]《嫘祖文化研究》《嫘祖文化研究》一书也与今年九月正式由文物出版社结集出版发行,并于今天与广大读者见面。该书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论证了嫘祖故里在西平;嫘祖乃中华人文女祖;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带领子民开创了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功莫大焉,被后世奉为蚕神和祖神(旅游之神)而世代尊崇。不少论文还就研究与开发嫘祖文化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表了真知灼见。《南浔蚕桑乐府·赛神》(清)董蠡舟孙言昨返自前村,闻村夫子谈蚕神。神为天驷配嫘祖,或祀菀窳寓氏主。九宫仙嫔马鸣王,众说纷纭难悉数。翁云何用知许事?但愿神欢乞神庇。年年收取十二分,神福散来谋一醉。
  • 艺术形象影视形象

    年份

    类型

    剧名

    饰演者

    1994

    电影

    《炎帝传奇》

    李青青、彭银莎(童年)

    1996

    电视剧

    《炎黄始祖》

    刘红蕾、杨砚蓝(童年)

    2003

    音乐艺术片

    《嫘祖蚕娘》

    廖小琴

    2011

    电视剧

    《十二生肖传奇》

    陈婷

    2013

    电视剧

    《英雄时代·炎黄大帝》

    王滢

    2016

    电影

    《轩辕大帝》

    周韦彤

    动画形象
  • 2015年《黄帝史诗·六部合》
  • 2016年《梦舟少年志之上古传奇》
  • 2016年《大鱼海棠》(配音:刘校妤)
  • 有巢构木

    黄帝最爱嫫母还是嫘祖(中华神话之嫘祖始蚕)(6)

    有巢构木 有巢构木

    有巢构木:庄周说:“古者禽兽 多而入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 之曰有巢氏之民。”《庄子·盗跖》韩非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本为巢以 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韩非子·五矗》有巢氏是传说远古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黄帝最爱嫫母还是嫘祖(中华神话之嫘祖始蚕)(7)

    有巢构木

    有巢氏神话传说中人物,汉族人民想象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发明者。相传远古昊英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为防御野兽侵害,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

    黄帝最爱嫫母还是嫘祖(中华神话之嫘祖始蚕)(8)

    有巢构木

    有巢氏,简称“有巢”,号“大巢氏” 。是中国远古时期传说人物、中国远古时期 部落联盟首领之一。居住在古黄河下游一带,有巢氏生活在距今约5500~5300年新石器时代。史传为人类原始巢居的发明者,巢居文明的开拓者。由于年代久远,没有文字记录有巢氏是何方人氏。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即有记载。

    顾名思义,“有巢”就是人们要有地方住。这个神祇的任务是是教人们不再住在地面上,在树上用树枝树叶建造出简陋的棚盖,作为示范,这就是原始的房屋了,至少可以躲避野兽和洪水。

    史书记载:

    《庄子.盗跖》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学篇》记载:“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

    《韩非子·五矗》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太平御览》卷一七二引《林邑记》中提到:“苍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无屋宅,依树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

    故事传说

    上古时人类少而禽兽多,人类居住在地面上,经常遭受禽兽的攻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伤亡危险。在恶劣环境的逼迫下,部分人类开始往北迁徙。他们来到今山西和陕西一带,受鼠类动物的启发,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人居住在里面,用石头或树枝挡住洞口,这样就安全了许多。但是北方气候寒冷,许多人宁愿留在危险的南方,也不肯往北迁移。这时候有巢氏出现了。

    传说他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经游过仙山,得仙人指点而有了超人的智慧。他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他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即挡风避雨,又可防止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不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

    人们非常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人,便推选他为当地的部落酋长,尊称他为有巢氏。有巢氏被推选为部落酋长后,为大家办了许多好事,名声很快传遍中华大地。各部落的人都认为他德高望重,有圣王的才能,一致推选他为总首领,尊称他为“巢皇”,也就是部落联盟总部的大酋长。

    黄帝最爱嫫母还是嫘祖(中华神话之嫘祖始蚕)(9)

    有巢构木

    传说有巢氏执政后,迁都于北方圣地石楼山。当时有巢氏命人在山上挖了一个洞,他就居住在山洞里处理政务。所以后世人便把石楼山称作有巢氏的皇都。其实有巢氏时期连一座像样的房子都没有,哪里会有都城呢?

    有巢氏“王天下”时期,关注人生,胸怀民众,为民谋生,为民造福,功高德隆。“巢皇”有“传二世”说(《春秋纬命历序》其八《因提纪》),也有“百余代”说(《通志·三皇纪第一》)。《逸周书·史记解》:“昔者有巢氏,有乱臣而贵任之,以国假之,以权擅国而主断,君已而夺之。臣怒而生变,有巢以亡。”是说有巢氏的统治,因乱臣而结束。

    自有巢氏之后的中华民族先民,开始不再洞处穴居的新生活。

    巴蜀传说

    荆楚之地也流传著有巢氏的传说。春秋时期,晋楚交战,楚共王“登巢车以望晋军”。这里的“巢车”,是在八轮车上树立一根高竿,竿上安辘轳,然后将一个方四尺、高五尺的板屋拉上高竿,用于窥探敌军动向,如同鸟巢一样。显然,这种“巢车”与楚地盛行的巢居文化不无联系,古人先在树上巢居,尔后才有了创造巢车的灵感。

    汉代 扬雄《荆州箴》曾有“南巢茫茫,包荆与楚”之句,这里的“南巢”即是荆楚之地,夏代末年,这里生活着一个叫南巢氏的部落,是夏的同盟部族,夏桀还曾来此避难;后来,南巢逐渐成为荆楚之地巢居民族的通称,有学者认为,有巢氏可能正是来自于荆楚之地众多的巢居民族。

    后人赞颂

    唐著名诗人陆龟蒙歌颂说:

    词云千古万万古,

    民性甚野无风期。

    夜栖止与禽兽杂,

    独自构架纵横枝。

    因而称曰有巢氏,

    民共敬贵如君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