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年金瓶梅作者争执不下(四百多年金瓶梅作者争执不下)(1)


四百多年金瓶梅作者争执不下(四百多年金瓶梅作者争执不下)(2)

《金瓶梅》是我国明代长篇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文学作品,美国大百科全书称之为"中国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它的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但是真实身份至今成迷。

据不完全统计,关于《金》的作者,有李先芳说、沈德符说、冯维敏说、谢榛说、臧晋叔说、金圣叹说、田艺蘅说、王采说、唐寅说、李攀龙说、萧鸣凤说、胡忠说、刘修亭说、李卓吾说、汤显祖说、陶望龄说、丁耀亢说、丘志充说、袁宏道兄弟说等,不一而足。都是各有充足理由,又有不能解释的矛盾。

至今,《金》作者的名单已经近百,没有一种说法被学界普遍认同。四百多年以来,学者们为了解开作者之谜,可谓倾心研究,充分探迭,细致辨析,仍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以下列举几位比较有趣的说法,供大家参考。

四百多年金瓶梅作者争执不下(四百多年金瓶梅作者争执不下)(3)

最有说服力的——丁惟宁说

这一论断,出自《金瓶梅传奇·兰陵笑笑生秘史》,作者是房文斋先生。按照书中的说法,《金》系胶南琅琊丁氏的丁纯、丁惟宁、丁耀亢三代的集体创作成果。这一说法,得到了金学家的高度认可。

资料认为,《金》一书,最早脱胎于丁纯的《恶豪传》,后来儿子丁惟宁辞官归乡,在诸城五莲县九仙山脚下的兰陵峪隐居二十余年,继续丰富了父亲的作品,更名为《金瓶梅词话》初稿。之后丁惟宁的第五子丁耀亢进一步增删、修正、校订、出版。

丁氏三代具为博学鸿儒,学富五车,经历丰富,才最终完成了这部颇具争议的旷世奇书。所谓的"兰陵笑笑生",就是指丁纯、丁惟宁父子。揣摩"笑笑生"的含义,一是笑世事之荒诞无稽,二是笑人生之福祸无常。至于兰陵所属,并非山东峄县之兰陵,而是山东五莲九仙山下的"兰陵峪",地方俗称"兰陵口子",如今改为"洗耳泉"。

资料对其他人物也做了探迭。比如为《金》写跋的"廿公",称"《金瓶梅》为世庙时一钜公寓言",据考证,"世庙"即明世宗嘉靖朝,丁纯系嘉靖举人,初授直隶钜鹿训导,巨鹿简称"钜",以地名冠称某公,所以"钜公"就是丁耀亢对祖父丁纯的尊称。

作序的"欣欣子"又是何人?资料认为是明代万历八年的进士,青州学者钟羽正。他与丁惟宁、董其昌等人,都是东武西社(又称琅琊西社)的主要成员,曾经主编《青州府志》。之所以署名"欣欣子",一则与"笑笑生"相对称,二则暗喻欣然自得之意。而将《金》评价为"惊天地、泣鬼神"的"东吴弄珠客",则是丁惟宁的挚友,明末著名学者、书画家董其昌。

四百多年金瓶梅作者争执不下(四百多年金瓶梅作者争执不下)(4)

最广流传的——王世贞说

王世贞创作《金》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明刻本《山林经济籍》和《万历野获编》中。清初康熙十二年,灵丘知县、著名文史学家宋起凤撰写的《稗说》一书,文中直接指出《金》的作者就是王世贞,此后清代至民国时期,学界均认可及引用这一说法,王世贞著《金》的提法逐渐成为主流声音。

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种论调遭到许多学者的驳斥,原因是王世贞祖籍南直隶苏州府太仓,《金瓶梅》用的却是山东方言,包括著名文学大家鲁迅、吴晗和郑振铎都持此观点,一时间甚嚣尘上,王世贞是《金》作者的说法可信度大大下降。

七十年代末,学者朱星重再次提出"王世贞说",并列举了多条证据,比如:

王世贞是嘉靖年间名士,符合"廿公"对作者的评价;

《明史》评价王世贞"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他的学识才情、官场经历和生活环境,都具备创作长篇文学的基础,而此前确有短篇小说传世;

《金》文中涉及的地名、方言和信仰,都与王世贞长期为官山东相符。

另外,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王世贞为父报仇,才创作出了如此另类的《金瓶梅》,把它送给杀父仇人严世蕃(阁老严嵩之子),并在书页上涂抹砒霜,因为严世蕃有沾唾沫翻看书籍的习惯,果然,严世蕃手不释卷,沾着唾沫毒发身亡。

"王世贞说"得到了黄霖、徐朔方、赵景深、许建平、霍现俊等学者撰文支持。史学家吴晗却以为,书中大量运用的 "山东方言",王世贞虽然在山东做官三年,但想要熟练运用山东方言还有欠缺。此外,《金瓶梅》的成书应当在明代万历十年(1582)至三十年(1602)间,王世贞的生卒年代(1526-1590)并不符合这一创作时间。

最有竞争力的——屠隆说

1983年春,学者黄霖在《复旦学报》上提出《金瓶梅》作者是屠隆。屠隆(1544-1605),浙江鄞县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与胡应麟等并称"明末中兴五子"。这位老先生的私生活颇不检点,而且多创作艳情作品,受到不少非议。屠隆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去世,享年六十四岁,传死因系花柳,被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因"性病"去世的文人。他一生游历四方,熟悉社会内幕和市井风情,从官吏到乞丐,对人生人性看得透彻。

黄霖先生的理由也是比较充分的:

《金》第五十六回引用的《哀头巾诗》、《祭头巾文》,出自屠隆《开卷一笑》;

小说虽有大量山东方言,但是也有浙江方言,与屠隆的籍贯相符,而且屠隆的祖籍武进,旧称是兰陵;

屠隆的佛道信仰,与《金》的宗教主旨相统一。并且屠隆的世俗观念与他"淫雅杂阵"的写作方式也是一致的;

屠隆具备创作长篇小说的文学功底和人生阅历;

屠隆与明代名士刘承禧、王世贞交情匪浅,刘王保存的《金瓶梅》抄本全稿,或许出自屠隆所赠。

屠隆的家族显赫,是浙江鄞县(今天的浙江宁波)四大望族之一。明史记载他"生有异才",十四岁即考中秀才,"神童"之名享誉乡里。此后却功名不顺,十八年后,33岁的屠隆才中举进入仕途。此后不久因政绩显著提拔为郎中,却遭到朝廷小人诽谤丢官罢职,返回故里以卖字为生。

另外还有一项重要证据,在最早的万历版《金》中,标注为"欣欣子作序,兰陵笑笑生著","欣欣子"写序的地点是明贤里,据考证,明贤里就在宁波城中的鉴桥头乾溪里。而家谱显示,欣欣子应当是屠隆的族孙屠本畯,子孙为先辈小说作序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屠家最先由武进(常州)迁徙至鄞县(宁波),常州旧称即为兰陵,屠隆自号笑笑先生,所以"兰陵笑笑生"就是屠隆的化名。

四百多年金瓶梅作者争执不下(四百多年金瓶梅作者争执不下)(5)

最耳目一新的——徐渭说

最早透露徐渭创作《金瓶梅》消息的,是明代文学家,有"三袁"之称的公安派领袖人物袁中道,他在《游居柿录》中写道,"旧时京师,有一西门千户,延一绍兴老儒于家",暗指《金》的作者,是给"西门千户"作过门客的"绍兴老儒",被学者们推理为明代大才子、文学家徐渭。

徐渭(1521-1593),字文长,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自称"书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文艺创作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他性格孤傲,别具一格,个性张扬而鲜明,风格豪迈而放逸。不仅如此,他还"知兵,好奇计",进入胡宗宪幕府之后,谋划擒获倭寇首领徐海、招抚海盗汪直等事。徐渭既是"绍兴老儒",又集书画、戏剧家和幕客为一体,有明一代,符合这个特征的非他莫属。

1939年,英国的汉学家亚瑟·韦利经过研究,最早提出《金》作者有可能是徐渭。九十年代末,绍兴文理学院教授潘承玉在其专著《金瓶梅新证》中,丰富了这一结论,最终完成了"徐渭说"。

根据《金》书特点,可以推测作者应当有以下特征:

首先,他应当是跨嘉、隆、万三朝的人,主要活动时间在嘉靖一朝;

其次,小说作者是资料丰赡的戏曲学者,又是技巧纯熟的戏曲作家,还应当是素养全面的画家与擅长应用文写作的幕客;

然后,作者应该有边关御敌的经历,具有较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意识;

再有,作者有绍兴、山东、北京、苏州、山西、福建、广东等各方言区的生活经验;

以上种种,匹配于"徐渭"无不中的,徐大才子符合《金瓶梅》作者的一切条件。此外,在《金》虚构的"一府两县"格局中(清河、阳谷),明代可查证"一府两县"的府城,符合书中描述的只有绍兴一府。其他"县前街"、"东街"、"大街口"、"狮子街"、"灯市"以及"五里原"等景观布置,绍兴城几乎可以全部对应。徐渭创作这样一部小说,动机应当是"命运多舛,悲愤自泄",坎坷的人生经历积累了内心超负荷的黑能量,促使徐渭从"审丑"的角度来进行创作,并促成了《金》的问世。

最重磅的——冯梦龙说

冯梦龙(1574-1646),长州(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民俗小说的缔造者。明末崇祯年间,朝廷授福建寿宁知县。后国破清兵渡江,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

冯梦龙是晚明极为活跃的文学家,可谓多才、多艺、多产。在《苏州府志·人物志》中,评价冯梦龙为"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冯幼年家贫,读书用功,奠定了文、史、哲方面的深厚基础。成年后,受到泰州学派宗师,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晚明进步文学思潮影响甚深。

冯梦龙的一生,在小说、戏曲和通俗文学方面浸淫颇深,编纂了著名的话本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另外还有民歌集、笔记《古今谈概》、散曲、戏曲等许多作品,还改写了小说作品《平妖传》、《新列国志》等。

中年时期生活窘迫,以卖文为生,与青楼歌妓侯慧卿相爱,在青楼歌场、茶坊酒肆活动频繁,后来侯慧卿改嫁他人。他的人生经历,让他对市民的社会生活十分了解,也使得有机会接触社会底层女性的生活和心态。五十六岁(1630)时进入官宦生活。

关于《金》的成书,有专家分析,或许经过了多次修订、整理的过程,甚至是不同时代的人共同完成的结果。最早的万历丁巳年刻本(1614),可以推断与冯梦龙的关系密切,极有可能就是初刻本的最后定稿人。

有台湾学者认为,结合冯梦龙的生平和文学成就,《金瓶梅词话》应当是冯梦龙参与的改写本,"兰陵笑笑生"、"欣欣子"、"东吴弄珠客"都是冯梦龙的化名,三篇序跋,署名、尾语不同,但是内容相辅相成,是一篇完整的《金》评和概述。

最名至实归的——李渔说

"李渔说",最早出现在清代康熙年间刊刻的《第一奇书》,兹堂刊本题"李笠翁先生著"。这位李笠翁先生,就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戏曲理论家李渔(1611-1679),他是浙江兰溪人,号笠翁。

清顺治三年(1646)八月,清军攻占金华,功名不遂、身经战乱的李渔心灰意冷归隐故乡,清廷随后颁布了剃发令,李渔对这一伤害民族自尊心的暴行虽强烈不满,却也无可奈何,以"狂奴"自嘲,写诗道"借人聊慰己,且过太平年"。由于生活所迫,李渔迁至杭城,由于当地官绅平民都喜爱戏剧、小说,李渔就发挥了自己的文学特长,"卖赋以糊其口",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作家的创作生涯。他的作品迎合市场需要,十分畅销,争购一空。尤其是短篇小说集,更成为抢手货。

李渔的作品,写"前人未见之事","摹写未尽之情,描画不全之态",故事新颖奇特,布局巧妙生动,引人入胜。他的作品多劝善惩恶,同情社会下层,批判假道学为主题,受到社会认可,称他的《无声戏》、《十二楼》等作品,是继三言二拍之后的清代白话短篇小说上乘之作。

李渔丰富的经历和人生态度,是足以支撑《金》长篇巨著的,另有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张竹坡的《第一奇书金瓶梅》中,有"回道人题"的字样,而"回道人"正是李渔的化名之一。但是此说系揣测,不足为信。

从《金》与李渔诸多作品的横向比较,可以发现李渔笔法和写作思路,都与《金》小说有巨大反差,李渔的作品几乎都是"非主流",之所以把李渔与《金》联系在一起,还是因为李渔善于写情色作品的缘故多一些。

最新颖的说法——贾三近说

关于"贾三近"说,是近年来一种新的研究成果,提出者是徐州教育学院院长、山东枣庄人张远芬先生。他认为贾三近著《金瓶梅》的目的是借宋喻明,一抒胸中愤懑。为隐其身份和真实姓名,遂以兰陵笑笑生为名。他在《金瓶梅新证》中有如下分析:

一、兰陵是山东峄县,贾三近是峄县人;

二、贾三近的资格,一生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其中嘉靖朝历时四十五年,贾三近生活了三十二年,足以被认可为"嘉靖间大名士";

三、贾三近不但是个勇敢果断的政治家,而且是学富才高的文学家,小说的成书年代与贾三近的生活时代正相契合;

四、小说中有大量峄县、北京、华北方言,贾三近享岁五十九年,在北京和华北生活了十五年,非常熟悉京冀地区风土人情;

五、小说中的几篇疏文,品质颇高,符合贾三近的笔法水平;

六、贾三近从做官到去世,曾经在家乡赋闲十年之久,有充足的创作时间。

七、小说中有些人物事件类似贾三近的经历。

贾三近(1534-1592),明隆庆进士,他一生著作颇丰,多有散佚,仅有奏疏、杂文等三十余篇,另有诗词、碑记等十余篇。《明史·贾三近传》、《贾三近墓志铭》记载,贾三近"楹藉器识,目为豪俊",一生文韬武略,文学才能堪称一时之冠,是一个敢于直言的政治家,在庙堂之上,多次弹劾重臣,劝谏皇帝,"皆人所不敢言",得罪了不少权贵,仕途坎坷,幸得善终。

学者认为,兰陵笑笑生就是贾三近的笔名,他在《峄县志》序文中说,"勒成一邑全书,使天下后世晓然,知峰为都垂兰陵之旧疆",作特别说明,就是唯恐后世人把兰陵误认成其他地方,可见贾氏对家乡的感情。

"笑笑生"的来历,据说贾三近临去世之前四个月,在峄县贾家泉山上,留有摩崖石刻,署"石屋主人贾三近题"。联系到北宋著名画家文同的别号"石屋先生"和"笑笑先生",似乎可以推断,贾家泉摩崖石刻上的"石屋主人",就是贾三近借画家文同来隐喻暗示后人,自己就是"笑笑生"。

四百多年金瓶梅作者争执不下(四百多年金瓶梅作者争执不下)(6)

【题外话】《金》的作者画像

《金瓶梅与北京》的著作者丁朗先生,对《金》的作者有过如下画像,他认为,这个人应当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此人长期生活于北京东部城区,对京城生活非常了解;

此人是"本司三院"的常客(本司指教坊司,为古代娼妓管理机构。三院,指明代南院、北院,以及黄花坊东院,都是妓人住所。本司三院泛指烟花场所);

此人熟悉武官的生活,超过文官的生活;

此人社会生活经历丰富,许多知识并非来源于书本;

此人对历史、地理知识,主要取自宋元活本和各种戏曲;

此人不擅长诗词歌赋,但是捻熟民间俚曲小调,并与曲艺界关系密切;

此人可能与嘉靖皇帝有深仇大恨。


四百多年金瓶梅作者争执不下(四百多年金瓶梅作者争执不下)(7)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今日头条"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

更多原创文章,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