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两个人目睹了同一事件,可能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故事主题——尽管绝大多数记忆素材是一样的,但由于两个目击者的内心世界不同,他们对于同样的行为背后所发生的因果等心理意义的诠释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两套系统。
人们不得不承认,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故事背景中去诠释,意义也是完全不同的。拿电影制作来说,蒙太奇效应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所有的胶片素材都是客观不变的,但如果制作成不同的顺序,就可以在观众的心中构造成完全不同的故事和感受;就连新闻,也同样可以“用事实说假话”。
最近,我在研究精神分裂患者的心理机制。因此,我看了很多的恐怖片,试图从中领悟到点什么,因为,恐怖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类的各种恐怖妄想。
在一个恐怖片中,一个精神分裂的男青年跟踪并残忍地杀害了所有的亲人,最后自杀。但在他自己的心理世界中,他却是亲人的忠实保护者,忍受着不被亲人信任的痛苦,依然在默默不停地守护和保护着每一个亲人,并舍身忘死地和一个危险的魔鬼搏斗,以便亲人们不被这个魔鬼所劫持和杀害。
然而,亲人们由于不知道这个魔鬼的存在,反而都以为他疯了,于是纷纷躲避他的保护,因此使得他的保护工作就变得异常困难。最后,他还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一个被魔鬼夺走。最后,他终于和魔鬼同归于尽,他的亲人们以后再也不会受到威胁了,他含笑离开了世界。
我竟然留下了眼泪,久久为这个“杀人狂”而感到心痛不已。这个故事让我更加对精神分裂患者(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等重性精神病患者)产生了深切的同情与理解,让我更直觉性地理解到,在那些“坏人”可怕而凶恶的行为背后,总会有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我并不是在企图为“坏人的恶行”找借口开脱,而是想说,在人性的很深很深的某一层,的确和善恶无关,而是和因果有关。而站在那一层来看人类,我们都是由于“愚痴”而造恶的“迷途羔羊”。
这个故事也让我开始从一个以前所没有涉及到的角度,来重新反思我们这些“正常人”的生活。
在我们眼中,我们是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人,而精神分裂患者是不知道什么是“真实”,活在自己的幻想中的人。
但其实,诚实地看看我们自己——在没有现实反馈的时候,我们难道没有时时刻刻在对他人的意图和行为进行自己的诠释吗?我们难道没有经常把别人认为是什么样子而实际上别人是另外一个样子吗?
一个残酷而可怕的真相是:在某一个地方,我们其实和精神分裂患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也同样会把自己心中的“真相”信以为真,并根据这个“真相”去作出行为上的反应。
黄金级意象对话心理师曹昱老师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误解他人——这个“误解”的能力,就是一个我们也会把心理世界和现实世界相混淆的一个有力的证据。
只不过,我们和精神分裂患者的不同之处是,我们不会把自己心中的真相那么信以为真,而是总是带着一些自我怀疑去和“现实”比对、检验,并且在我们的心理现实和外部现实不一致的时候,选择放弃自己心中认定的真相,而愿意把外部现实中显现出的样子认同为“真实”,并根据这个“真实”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反应。深圳市心理咨询师
这个对现实世界的妥协,就是“现实适应”,它是每一个个体对公共世界所作出的妥协,却同时也是一个对个体生存的强大保护。由于有这个妥协的功能,才能使得我们这些有着不同心理世界的个体,还能够有可能存在于同一个世界中,而尽可能避免太严重的互相伤害。
其实,除了我们更有现实检验能力之外,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和精神分裂患者之间,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样遥远——我们并非是两个不同的人类物种,只不过,我们不像他们那样对自己的心理内容那么自信而已。所以,是否具有“现实检验能力”,成为了区分“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的一把最重要的量尺。
什么是“现实检验”呢?大致说来,现实检验,就是用“现实世界”作为标准答案,来判断自己“心理世界”的真假对错。而所谓“现实”,就是“自己的心理世界”之外的“公共世界(的样子)”,既然公共的现实世界和自己个人的心理世界不同,那么怎么才能知道现实世界是什么样子呢?这就需要“大家”告诉他现实世界是什么样子——如果大家描述的世界都是同一个样子的,那么这个样子就是公共的现实世界样子,就是被叫做“真实”、“现实”的那个公共标准。
写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身为人类,我们有着一个集体性的悲哀,就是对“真相”的迷茫。这个内部深层对什么是真相的“不确认”,可能也是我们人类内心深层不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来源。而由于这个内心深处无时不在的“不确认”,使得我们被不安全感所裹胁,依赖于外部世界的反馈来对真假进行永无休止的“镜映”和“检验”,从而获得一点点当下的“确认”感,让自己的存在不会那么不安和焦虑。
我们就是这样,被自己内心的恐慌所驱使着,“堕落”成了不得不时时刻刻依赖于世界来“肯定”和“校正”什么是“真实”的奴隶。而一旦离开了“现实世界”中的“别人”,没有他们来告诉我们我们到底是谁、我们的生命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就失去了这个“现实检验”的标准,就对自己是谁、自己的生命是什么样子失去了确信。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追求着世界和他人对我们的确认和肯定。就连精神病患者也同样具备这个本能——到了一定时候,他们也会要求这个世界和他人来认同和配合他心中对于真相的想象。
遗憾的是,如果他们仅仅把这些内心的真相保留在自己内部,而不要求外部世界的“印证”,他们就可以被容许和“大家”存在于同一空间中;而一旦他们企图跨越这个边界,用行动来要求世界和他人的迎合,那么他们就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威胁,而会被“社会”排除到“另一个世界”中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这些精神病患者,也代表了我们每个人内心中相似的一部分“症状”,而社会主流人群对精神病患者的恐惧与排异的态度,也正是我们心中占据主导的理性部分,出于对自己生存的保护,而对自己心中“坚持自己内心中的真相,并企图要求世界来认同这个真相”的另一部分欲望的压抑。
作者简介:
曹昱
分析心理学博士、教育学硕士、心理学学士;黄金级意象对话心理师、国际候选心理分析师、中国社工协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意象对话学部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文化与心理治疗学组委员;意象对话核心课程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