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朱寨镇阎家坟墓为何是方形的?

沛县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名叫阎尔梅(1603—1679),明末詩文家,复社巨子,崇祯庚午科举人。明朝灭亡后削发为僧,自号蹈东和尚。与铜山万寿祺并称“徐州二遗民”。

阎尔梅墓在沛城西30里,大沙河东岸杏花村西。

沛县栖山镇老城墙历史(沛县朱寨镇阎家坟墓为何是方形的)(1)

墓群现有方形坟茔七座,朝向东南。左一为其妻樊氏夫人墓,右为其父景文公墓,右二为其孙阎圻墓,再右依次是裔孙的三座墓。墓群掩映在蓊蓊郁郁的苍松翠柏之中,肃穆而神秘。

奇怪的是,闫家所有的坟墓都呈方形,与我们所见到的周边坟墓形制上格格不入。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沛县栖山镇老城墙历史(沛县朱寨镇阎家坟墓为何是方形的)(2)

阎尔梅画像

阎尔梅生活在明末清初,是一位抗节守志的反清志士。

明末曾与江南士子陈子龙、夏允彝、张天如等组织一并参加复社。

清军入关,他在沛县组织训练乡勇,抵抗清军,并赴史可法军中,为之谋划战守之策,以图恢复明朝江山社稷。

阎尔梅因反清遭清政府通缉,“一驴亡命,四海无家”,流亡漂泊四十年,仍眷顾前朝,守志不移。

沛县栖山镇老城墙历史(沛县朱寨镇阎家坟墓为何是方形的)(3)

阎尔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一生写下2000多首诗篇,抒忧国忧民之思,发报国无门之慨,有《阎古古全集》、《白耷山人集》行世。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77岁的阎尔梅在杏土塠家中病逝。

沛县栖山镇老城墙历史(沛县朱寨镇阎家坟墓为何是方形的)(4)

▲清光绪十九年《古沛王氏族谱》记载的姻亲关系

阎尔梅先生五位妻子:二张二王一樊,一张为沛县张贞观孙女,一张为淮安吴珊姨母,一王为沛县汉台锦云堂王氏王者都姑母,一王为沛县三槐堂王氏王襄宸女(即鹿楼王忠魁八世祖姑母),一樊为山西人,家庭情况不详。

阎尔梅先生二子:

阎炅、阎焸,其后人今共有一千多人,分别住在阎集、阎寨、阎岔楼等村,堂号为“日月堂”。

三女:一适沛县鹿楼张庄张希曾;一适安徽宿州蕲县张园长;一适何玉蟾。

沛县栖山镇老城墙历史(沛县朱寨镇阎家坟墓为何是方形的)(5)

阎氏本居城东耿庄,这里濒临微山湖与大运河,低洼潮湿,常遭水患困扰。

西部沙河一带,地势相对较高,且距阎氏别业西庄(阎集)、南庄(马村)较近,故卜葬杏土塠。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1年),阎尔梅结束了流亡生涯,自太原返沛。

他不愿与儿女同住,便在杏花土塠先陇附近筑草堂数楹,一为先父母庐墓,尽人子孝道。二来远离纷繁世事,息心宁志,潜心著述。

沛县栖山镇老城墙历史(沛县朱寨镇阎家坟墓为何是方形的)(6)

在这个僻地荒村里,阎尔梅校读旧作,刊印诗集,静静总结人生。在杏花土塠 ,他写下了《帝统乐章》17篇,自盘古、三皇五帝,一直到明太祖,评说他们治国为政之德,寄托思念故明之志。

阎尔梅晚年,心情渐归散淡闲适。

村居期间,曾有题为《杏土塠杂咏》的10首七言绝句,详细叙写了杏花土塠风物和沙河两岸自然环境、风土民情,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故事。

如第一首:“微山湖绕汉台乡,千顷荷花百里长。岁岁金堤开瓠子,西林却扫杏土塠庄。”

东村耿庄在湖西汉台,西林杏土塠在沙河之滨,遭水灾侵袭,因而这一带也日趋荒凉。

沛县栖山镇老城墙历史(沛县朱寨镇阎家坟墓为何是方形的)(7)

又如第四首:“华山峰隐漷桥南,微雨新晴稍露尖。适有故人工绘事,登楼随意写烟岚。”

华山在杏花土塠南十余里,隐约可见,过桥在村北不远的地方,山水相宜,又有同道来访,难怪他乐其地之乐,“松风一觉即神仙” 了(《杏土塠杂咏》之三)。

第七首再现了当年沙河景物:

“芳草匀匀麦径斜,踏青儿女揥茅芽。红桃碧柳参差放,点缀中间白杏花。”

麦田中的小道,男女儿童河边揥茅芽,正是当年沙河两岸人民生存环境的真实再现。

“最苦家贫常匮米,闲灾梨枣售人间”,老人食不裹腹,只能卖书度日了。

沛县栖山镇老城墙历史(沛县朱寨镇阎家坟墓为何是方形的)(8)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阎尔梅卒于杏花土塠草堂,葬于先人兆域之侧,也就是今杏花村西的阎尔梅墓地。

临死前他交待儿女,自己死后深埋地下,预平坟冢,以防清政权迫害。

阎尔梅坚决不与清廷妥协,死后也坚决不用清朝的丧葬礼制,而是采用了汉人的礼制,以覆斗坟的方式表示自己坚定的反清意志。

阎尔梅遗训:

吾百年之后,尊汉制依明俗,筑方坟。墓不立碑,不注大清年号,以干支注年。有碑埋于坟前地下。后世子孙,只读书不仕清。后世子孙班辈采用五行循环法。

沛县栖山镇老城墙历史(沛县朱寨镇阎家坟墓为何是方形的)(9)

从那时起,沛地阎氏一族,筑坟皆方顶,与其他族姓有别。茫茫黄沙之下,埋着一个孤愤忠直的魂魄;涛涛沙河东岸,行走过一个逃名逃禅的遗民,大沙河见证了曾经发生的一切。

因阎尔梅在杏花土塠建有一堂,故友龚鼎孳文先生为书“文节堂”。

阎尔梅死后,沛人于碑石上敬镌“文节先生”。其后二百年间,阎墓伶仃孤苦,无人为之旌表。

清光绪年间,四川石柱厅(今属重庆市)人马光勋三任沛令,他治沛政绩卓著,亲爱士民,深得沛人敬重。

​他从士民反复叙说中,得知阎尔梅光明磊落的士子气概,顿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情。

沛县栖山镇老城墙历史(沛县朱寨镇阎家坟墓为何是方形的)(10)

他本人仕途坎坷,曾因为沛民请命而受黜免。

为弘扬士子正气,效法后人,马光勋下令划拨300亩土地,为阎尔梅建立陵园,私赠孝廉,勒于贞珉,亲书“明孝廉阎古古先生之墓”,碑阴详载古古先生一生事迹。

今碑石仍然立于古古先生墓前。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后人建立碑楼,雕镂吉祥图案。

后来,随着时局变化,墓地渐为农人耕种,面积缩小,竹木被损。

民国时期,沛县县长冯子固重新划地81亩,周围复植松柏700余株,墓地蔚然再成大观。

新中国成立后,阎尔梅的墓地、墓碑作为历史文物受到保护。

1957年,阎古古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三级文物保护单位。

沛县栖山镇老城墙历史(沛县朱寨镇阎家坟墓为何是方形的)(11)

2002年10月,阎古古墓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阎尔梅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虽遭缉捕、陷囹圄,不屈不挠,其精神品格,成为沛县人民一笔珍贵的精神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