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可以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但是也肩抗无尽的社稷重担客观地说,对于皇帝的本职工作来说,康熙干的还是很出色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历史上真正康熙的性格怎样?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真正康熙的性格怎样(真实的康熙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真正康熙的性格怎样

帝王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可以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但是也肩抗无尽的社稷重担。客观地说,对于皇帝的本职工作来说,康熙干的还是很出色的。

康熙人生第一重考验是天花来袭,这种在今天已经被控制住的烈性传染病,在清初可是把满清高层闹得鸡犬不宁。康熙很幸运,他人品爆发,抗下了这一波。这也意味着,他比起其他皇子而言,拥有了终生免疫天花的加成,这一点直接促成他继承大位,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帝王生涯。

接下来的重头戏是搞掉鳌拜,之所以要搞他,是因为鳌拜同志控制了朝政,并且不愿意交出来。

早在当初努尔哈赤先生搞事情的时候,把小伙伴们召集在一起,要为死的不明不白的父亲和爷爷报仇。

小伙伴们说:“大哥,大明爸爸好可怕地说,今儿跟着您出去搞事情,有啥好处没?”

努尔哈赤:“大哥我有七个字,兄弟们听不听。”

小伙伴们:“听!”

努尔哈赤:“抢钱抢粮抢娘们!”

小伙伴们:“大哥威武!”

一开始,努尔哈赤只抢周围的小部落,后来他们开始抢大明爸爸的城池。抢了之后才发现,大明爸爸不过如此,那就干脆点,撕破脸皮跟大明干起来。

也就是说,创业初期的满清贵族的主要业务能力是出去抢劫,没有什么问题是一次抢劫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抢一次。

然而,大明很快就倒下了,既然历史给了大清一个机会。那还客气啥,入住中原呗。

可是中原不是草原,像当年蒙古人那样掠夺加放牧地统治迟早会被赶出关外。你要是站在贵族们的角度来说,回不回去无所谓,我的马儿照样能跑,我的弓箭照样百发百中。

但是皇帝,也就是顺治先生就不是那么想的了。占领北京实际上多尔衮的功劳,但是现在多尔衮不在了。如果北京万一丢掉了,那就是顺治的过失,他会很没面子的。

插个题外话,满清集团征服整个中国后,压榨政策(或者说殖民心态)和经营政策的割裂一直是贯穿整个清朝的诅咒,晚清时清政府的种种表现差不多都可以从中找到解释。

我有一个未经证实的猜想,顺治为啥要鞭尸多尔衮,绝对不是出气那么简单。因为多尔衮代表贵族们的利益,你以为投充、圈地这些馊主意谁搞出来的?就是这位多尔衮大爷整出来的。把他拉出来鞭尸就是把多尔衮的生前影响打倒在地,方便大清国改政策!

所以顺治一直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遏制贵族集团的势力,同时提拔重用汉族士大夫,希望能够稳住北京,稳住中原。

然而,顺治帝很快就驾崩了,这摊子事就丢给了康熙。康熙即位的时候,只有八岁,他一时半会儿没有办法完成他爹的工作。这也意味着贵族集团的反弹,其中鳌拜就是跳的最凶的一位。

顺治挂的时候,他给康熙留了四个顾命大臣,就是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

对于鳌拜来说,索尼他是不敢动,但是索尼太老了,熬两下就能熬死。遏必隆这货太怂,没有打压的意义。唯有苏克萨哈这老匹夫又臭又硬,必须搞他!

本质上,鳌拜和苏克萨哈的撕逼其实是两黄旗和两白旗的利益斗争,不要笑,他们争的只是谁的田地更大更肥。说白了,对于那些八旗大佬们来说,自家利益要比大清国的利益重要得多。

撕逼的结果是鳌拜赢了,苏克萨哈挂了,你以为鳌拜从此就忠心耿耿为大清国鞠躬尽瘁了嘛?不可能的,取得胜利的鳌拜更喜欢骑着漂亮的骏马出去圈地。在他眼里,汉人统统是包衣奴才,压榨一波是一波。

康熙一直在忍,他在等一个适当的时机出手。

鳌拜,我们决斗吧!

其实,康熙有一个超级厉害的奶奶,也就是孝庄太后。她去给康熙找了个媳妇,这媳妇不是别人,正是索尼的孙女。娶完媳妇还不行,还得立她当皇后!

为了宝贝孙女当皇后当得开心,索尼家族那还不得拼命支持康熙咯。

所以,鳌拜可能言行上很拽。但他从来没有对这个只有初中生大小的皇帝,占到什么实质上的便宜。

那一天,满洲第一勇士鳌拜,被搞康熙活捉了,然后顺手扔进天牢。

大臣们都惊呆了:这个初中生不好惹!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以后还是夹起尾巴做人比较好,不然下一次万岁爷就把哥几个也扔天牢里了。

康熙很高兴:“朕今儿昭告天下,从今儿起,朕要亲政了。哎呀,这么好的日子,列位臣工感动不感动啊?”

众臣:“不敢动,不敢动。”

清理完朝堂,新的问题又来了,皇权的集中,意味着不允许出现可以挑战中央的军阀。满清开国时候的军阀就是带路党,其中的杰出代表如吴三桂之流……

上边说到顺治康熙两任皇帝干掉勋贵集团,属于兄弟打架。吴三桂系列则属于养了几条不听话的狗,嗯,挺凶的那种。一开始的时候,狗有肉吃,暂时为主人出去打猎,现在没肉吃了,这条狗就棘手了。

当初李自成灭了崇祯皇帝的时候,吴三桂确实已经成了命运的弃儿。左边是干掉他老板的叛军,右边是他法定作战对象的敌国外寇。

吴三桂:“你还要我怎样,要怎样?”

事实上,对于这支盘踞山海关的军事力量,李自成和多尔衮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只不过两人表现的方式不一样。

攻占北京之后,李自成手里捏着吴三桂一家大大小小的家眷,其中就有吴三桂的亲爹吴襄同志。于是他一边押着吴襄,一边领着大军开到了山海关。

吴三桂,你爹在我手上,你看着办哦。

另一边多尔衮的招数则温柔了点,他提议,李自成真不是东西,他手下把你的爱妾陈圆圆给……我说你干脆跟我混得了,我帮你出这口恶气。

吴三桂经过了怎样的思想斗争,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结果是,吴三桂最终跪倒在多尔衮跟前,认他做新的老板,然后多尔衮领着大军出现在李自成的侧翼。

李自成败了,他十分恼火,就把吴襄的脑袋割了下来。这么一搞,吴三桂就死心塌地跟着多尔衮混了,多尔衮一高兴,封了他一个平西王。

这时候的吴三桂很有意思,他公开的态度是:大明是我的前任东家,我是不会打的。我的仇人是李自成,我只打他!

言下之意就是,我特么也是被逼无奈才找了新老板。不过你们放心,我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爱憎分明。

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但是李自成太不争气了,两下子就被收拾的差不多了。这时候多尔衮心里就开始算计了,这李自成没了,接下来肯定要打南明政权。可是这吴三桂说他不想打老东家,这可咋办。

得嘞,干脆把他丢到锦州去养老。

吴三桂很慌,他怕自己会被卸磨杀驴。只好跪下来说:“爸爸,我错了,南明不是我老板,大清才是。”

爸爸很高兴,又把他从锦州拉回前线。他打完西北打西南,攻了成都,克了重庆。爸爸心花怒放,告诉他,你要是打下云南,我就让你做大清的木英,镇守边陲,世袭罔替。

这会儿占领云南的,是大明最后一个合法君主,永历皇帝朱由榔同志。他的人头在吴三桂眼里,那是大大的军功章。

毫无悬念,这场最后的挣扎,是吴三桂追,朱由榔跑。跑到缅甸没力气了,于是大明王朝全剧终,撒花完结。

吴三桂以为他会迎来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清廷反手一个耳光就拍醒了他。就在他当上云南土皇帝的第二年,清廷收走了他的“平西大将军”印。理由是,这仗都打完了,留着这玩意儿危险,还是收起来好一点。

他失望,愤怒,歇斯底里……但是却不敢咆哮,因为他的儿子吴应熊在北京,表面上当着驸马爷,实际上……你懂的。

就在吴三桂和清庭互相尬着的时候,当初和吴三桂一起走进带路党大业的尚可喜同志,这会儿已经年迈了。于是尚可喜跟清庭打报告要退休养老,清廷那是大喜过望,赶紧批准了,顺带把尚可喜的藩王头衔给撤了。

紧接着,另一位重量级带路党耿精忠也申请退休,清庭还是就坡下驴,顺便撤藩。

好了,吴三桂,你是不是该表示一下了?

吴三桂内心一万个不愿意,一是他没有老到要退休的程度;二是他手里有兵;三是他当初是跪倒在多尔衮跟前的,满清集团真正让他心里怕怕的只有多尔衮,现在顺治都挂了,你觉得他会怕康熙?

想来想去,吴三桂还是装模作样地也递交份退休申请书,但是暗地里却积极招兵买马。潜台词已经很明显了,我为大清国鞍前马后的,这个尴尬的节点,我装个样子要退休,你们也装个样子挽留我,大家都是体面人。

这时候康熙已经亲政,皮球踢到康熙的脚下,他搬出了汉景帝的名言:“撤藩亦反,不撤亦反。” 哈哈,你既然自己上书要退休,那就回东北养老去吧,藩王什么的,撤了好,节省国库开支。

????? 吴三桂一副黑人问号脸的样子,然后理所当然造反了……

我们来看看吴三桂造反时的檄文,挺有意思的。

“……本镇(就是我的意思)深叨明朝世爵,统镇山海关……”意思是说,我吴三桂记着呢,我是大明朝的山海关总兵,你满清算个球球,敢剥夺老子的爵位?

呵呵,貌似永历皇帝就是让你给亲手弄死的!

看完吴三桂的檄文,清廷第一反应是用根绳子把留在北京当人质的吴应熊吊死,然后双方刀兵相见。

讲道理,这一段的事情康熙处理得不算很合理。首先,他天真地以为清廷完全控制住了吴三桂,怎么敲打都不会出事情。其次,他默认了处死吴应熊的决定,导致吴三桂彻底鱼死网破。

虽然吴三桂人品不咋滴,但是扛着为明朝复仇的旗号,居然还真拉来了一堆人拥护他,包括不久前同样被退休的耿精忠。

很快,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绑架他爹,广东竖起反旗,广西将军孙延龄造反,西北那边儿王辅臣又反了……吴三桂自己也是亲率大军打到了湖南,一时间,满清辛辛苦苦十几年打下来的一半江山全部反了!

经历了最开始的慌乱,康熙很快镇定下来。他理出来了三个要点,每一点都极有水平。

一、东边的耿精忠,占据福建,与此同时海峡对面是占据台湾的郑经(郑成功长子)。虽然站在清廷的角度来说,郑经和耿精忠都是叛军,但是郑经从未归顺过清廷,而耿精忠曾经作为清廷的鹰犬跟郑经打过架,有过旧仇,没准玩着玩着这哥俩自己先打起来了。所以,对付耿精忠,要拉拢劝降。

二、中间的吴三桂,也就是本次叛乱的主角。这个是要狠狠打击的,一来吴三桂已经进兵湖南,即将威胁荆襄地区,一旦荆襄地区落入吴三桂之手,中原就岌岌可危。二来吴三桂在所有叛乱的军阀当中,实力最强,野心最大,这个人留不得!

三、西北那边儿……王辅臣,这人有点意思。他原本不是叛军,吴三桂派使者来拉拢他下水的时候,王辅臣叫他儿子王吉贞把使者押到北京去给康熙,康熙很高兴,就把使者砍了。但随后康熙做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安排,他派一个叫莫洛的大学士到西北,还给了他兵权。

这个莫洛原本就和王辅臣关系就不太好。与此同时,在西北的地盘上,王辅臣还有一个权力和他差不多大的将领叫张勇。这张勇和王辅臣关系也不算很好,于是张勇就和莫洛狼狈为奸,排挤王辅臣。王辅臣行伍出身,哪里受得了这个,他找了个机会把莫洛弄死了,然后宣布吴三桂是他新老板。

这就尴尬了,王吉贞还在北京呢,怎么和吴应熊一个套路啊?不过这会儿康熙冷静下来了,他没有弄死王吉贞。他认为王辅臣实质上就是墙头草,适合恩威并施,不要把他逼得狗急跳墙。

康熙先是把王吉贞送回去,告诉王辅臣既往不咎,这一手是胡萝卜。然后又派图海去西北平叛,这一手是大棒。

这个图海很厉害,他把王辅臣包围在平凉,但是不着急攻城。他架起大喇叭朝城里喊话:“投降吧,我保证一个不杀!”

图海很有耐心,他天天喊,一直喊到平凉城里粮食吃光了。王辅臣就扛不住了,灰溜溜地跑出来投降。康熙很高兴,没有惩罚他,不过这货后来自己吓自己,喝了杯毒酒嗝屁了。

西北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清军从汉中打进四川去只是时间问题了。与此同时,东南那边事情也出现了转机。

早在图海包围王辅臣的时候,郑经就和耿精忠干起来了。清军则由六大亲王之一的杰书率军开进浙江,整个过程没有什么压力,因为南边的耿精忠和郑经打的火热。

等到杰书攻破仙霞关的时候,耿精忠彻底慌了,他想了想,决定跑路。往哪儿跑呢?耿精忠手里还有一支水军,他觉得跑到海上去比较妥。

但是他的水军再也没有等来他们的主帅,因为耿精忠有个亲信叫徐文焕,这人是清军卧底。他把耿精忠扣在了福州,直到杰书前来接管福州。

耿精忠:“爸爸,我知道错了,给我一个机会,我去打郑经。”

康熙有过之前的教训,知道现在不是出气的时候,于是他对耿精忠说:“爸爸允许你将功赎罪!”

耿精忠调转枪头,一度打败了郑经和尚之信。后来,三藩之乱平定了,康熙就把耿精忠拉到菜市口凌迟处死,这是一个废物利用的优秀案例。

现在该你了,吴三桂!

早在起兵第二年,吴三桂的儿子吴应麟就带兵打到了岳阳。岳阳的位置很要紧,就在长江和洞庭湖交汇的地方,往长江下游走可以抵达武汉,往上游走可以抵达荆州。

驻守荆州的清军曾经南下攻打吴应麟,双方发生野战,吴应麟败退,但是清军没有趁机拿下岳阳。与此同时,吴三桂却把重心放在江西,可能是为了和耿精忠汇合吧。但是江西战事并不顺利,吴三桂始终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打下南昌,只能困在吉安。

今天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可以知道,后来的太平天国就是因为打不下长沙,转而夺取岳阳,然后沿着长江顺游直下,攻克武汉,直捣南京。

但是吴三桂始终没有这么做,失去了夺取江南的机会。康熙认真分析了战场形势后,他认为长沙和岳阳这两个地方是吴三桂的要害之处,只要夺取其中一处,吴三桂就凉凉了。其中岳阳显得更加重要,一是因为岳阳对清军威胁更大,二是岳阳可以直接攻打,而因为江西有部分城池在吴三桂手中,没有直接攻打长沙的路线。

负责平定江西的是安亲王岳乐,负责打岳阳的是一个叫尚善的贝勒,后来康熙还派了湖广总督蔡毓荣去帮尚善。

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清廷突然把蔡毓荣撤回了荆州。看着岳阳那城高池深,尚善内心一万个mmp。

另一边,岳乐的行动出奇顺利,他摆平了江西,率领大军包围了长沙。而尚善那边除了在洞庭湖打败过一次吴应麟之外,攻击岳阳的计划依然木有动静。与此同时,吴三桂感觉时日无多,想玩点刺激的,于是他称帝了!

公元1678年三月初二,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登基称帝,国号大周,年号昭武。

康熙:“吴卿家,这是要和朕不死不休吗?”

吴三桂:“我老……啊不,朕老了,没几天了,先爽一下再说。”

康熙重新部署了前线,让岳乐去攻打岳阳,但随后又换了一个叫察尼的贝勒去打岳阳。察尼的计策只有俩字:围困

围困有用吗?有!因为吴三桂登基五个月后就死掉了,吴周政权士气暴跌。困在岳阳的吴应麟坐不住了,他主动出击,被察尼胖揍了一顿。

康熙听说吴三桂死了,就给察尼下死命令,全力攻打岳阳!然而察尼不知道哪根神经搭错线了,仍然坚持他的围困策略。一直到第二年的正月十八,吴应麟放弃岳阳,带着部下跑路了。也就是说,清军接手了一座空城!

康熙气的差点掀桌子,老子那么重视的岳阳,你们不但久攻不下,居然还让敌军跑了!

不过,清军好歹算是拿下了攻打吴周政权最关键的城池,至此湖南门户大开,清军夺取长沙、衡阳等地只是时间问题了。吴周政权全线崩溃,再也没有翻盘的希望。

公元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清军攻破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也就是吴周政权的第二任皇帝自杀身亡,历史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

康熙,你想要中场休息吗?

不行,海峡对岸的台湾传来了一个消息,那个始终没有跟清廷妥协过的郑经,死了!

天予弗取,必受其咎。

前面我们说了,郑经是郑成功的儿子。很多人都知道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大英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郑成功一生大部分的战斗,其实是和清军打。

郑成功和清军战斗的过程有胜有负,略过不表,这里主要说两点。一是他的部将施琅投清了,后来施琅亲手埋葬了明郑集团。二是郑成功攻打南京失利,这次失利促成他收复台湾。

因为那会儿台湾被荷兰人占据,郑成功决定赶走荷兰人,自己经营台湾,这就有了我们熟知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

然而郑成功收复台湾那年却发生了一些不太如意的事情。首先是永历皇帝遇难,郑成功的势力被后人称为“明郑”,就是因为郑成功以及后来的郑经一直奉明朝为正统,现在永历死了,郑成功表示很伤心。

另外一件事情是个大丑闻,郑经居然和他的乳母通奸……那个年代人们把这玩意儿看的比现在重要多了,郑成功作为执宰一方的大人物,出了这样的家丑自然是怒不可遏,据说他当时派人拿了个大刀片子去找郑经,要把这小子脑袋砍了。

当然,这一刀没砍成,因为郑经后来还活蹦乱跳地去打耿精忠了。

总而言之,国姓爷郑成功心情很不好,然后去世了。经过一番内斗,郑经摆平了所有反对派,掌控了明郑集团。

郑成功去世时,康熙写了付对联过来哀悼。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不得不说玄烨大帝的这手政治表演真是满分,跟他跑去明孝陵前这下“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有的一比,是标准的笼络人心的操作。

然而郑经不吃这套,当然,此时的他也意识到自己无力与满清抗衡。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

这不……朝鲜那边不是也臣服了嘛。我这边呢,也和朝鲜一样,大清是我们的天朝上国,我们保证年年进贡。这样不用打仗了,大家都很体面,岂不美哉?

康熙呵呵一笑:“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

朝贡岂不是意味着你成了外国?少年,你真是想多了。

当时康熙忙着处理吴三桂,暂时没时间管台湾那些事。等到摆平吴三桂了,又恰逢郑经死了,那就得琢磨着攻占台湾了。

郑经的去世,引发了明郑集团再一次的内乱,内乱的胜利者,也就是郑经长子,郑克塽年仅十二岁,此时正是一举平定台湾的绝佳时机。

派谁去呢?

前面说过,郑成功有个重要的部下施琅投降了清廷。这个施琅跳槽之后过得并不如意,因为满清并不是很信任他,把他雪藏了起来,这一藏就是十三年。

你以为他会闲着着吗,不是的,他天天研究福建沿海的气候洋流等情况,并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攻台计划,他相信有生之年一定用的上。

果然,等到康熙对台湾感兴趣的时候,朝中大臣一致推荐施琅挂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执着的人是多么可怕。

公元1683年7月16日,施琅在澎湖海战中一举击败郑军。据史料记载,此战郑军阵亡一万两千多人,明郑集团失去了最后的抵抗力量。

随着施琅登陆台湾,年幼的郑克塽正式向清廷投降,大清平定了最后一个打着明朝旗号的组装割据势力。这场起于明万历四十六年抚顺之战,历经六十五年之久的明清战争落下了帷幕。

自此,康熙完成了古典中国意义上的一统天下,这是他的祖先们都没有做到过的功绩。在三藩之乱—平台台湾的战争中,康熙第一次作为帝国的首脑来指挥战争。他的表现可圈可点,但也有一些类似新手的失误。

就在中国人忙着处理内战的时候,中国的北方,崛起了一头令后来中国人又爱又恨的毛熊。

一切要从1552年说起。那年,有一个叫伊凡四世的沙皇,没错,就是那个《帝国时代3》里的恐怖伊凡。

那一年,他干了一件大事,他把喀山汗国灭了!这意味着俄国人终于摆脱了成吉思汗时代的梦靥,可以挥着小拳头说俺也是欧洲一霸了。以喀山汗国被灭为起点,伊凡大帝号召所有的俄罗斯人,跨国伏尔加河,翻越乌拉尔山,去广阔的西伯利亚实现抢钱抢粮抢娘们的梦想。

当然啦,伟大的沙皇陛下是不会派正规军干这种脏活的。涌向西伯利亚进行探(侵)索(略)的大多数都是破产者、被流放的罪犯或者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他们的抵抗者的战斗力大多数在原始部落的水平线上,因此他们得征途出奇的顺利。

1632年 他们就已经扩张到了勒拿河流域,建立雅库茨克城,这里距离哈尔滨有1800公里,比哈尔滨到郑州得距离还远。因此当时得中国人丝毫感受不到来自北方得压力,但是很快出现了一个人,他把肮脏的手摸进了黑龙江流域。

这个人叫做哈巴罗夫,今天的俄罗斯联邦有一座城市叫做哈巴罗夫斯克。俄国人的意思是哈巴罗夫很犀利,为了纪念它,我们用它得名字命名这座城市。

这个哈巴罗夫最开始是个贫农,为了生计,加入了前往西伯利亚冒险的大军。他首先去的地方就是勒拿河边上的雅库茨克,一边贩盐,一边种地。由于西伯利亚地区大部分都是冻土,没两把刷子还种不出粮食,所以这帮冒险家经常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但偏偏哈巴罗夫属于有两把刷子的人,种出的粮食最多,他一下子成了雅库茨克城的首富。

但是一帮强盗建立的城市是没有法律可言的,雅库茨克的行政长官很快就找了两个罪名把他抓进监狱,等放出来的时候他又重新变成穷光蛋了。

混不下去的哈巴罗夫开始打听哪里还有新的土地可以探险,有人告诉他,少年,你可以去阿穆尔河试试。

所谓阿穆尔河,就是黑龙江,两岸都是肥沃的土地,是达斡尔族、赫哲族、索伦(鄂温克)族人世代居住的地方。

于是哈巴罗夫就带领他的小马仔们冲进了黑龙江流域,这引起了达斡尔人的不满,他们警告哈巴罗夫:“你们不要过来啊,伟大的博格德汗(满清皇帝)会收拾你们的!”

此时的博格德汗正忙着国内的内战,哪有空闲管黑龙江边上的事情。还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达斡尔人就被哈巴罗夫降维打击了,男人被杀死,女人被掳去当奴隶,一时间黑龙江流域成了人间地狱。

虽然此时的满清集团还忙着中原大乱斗的事情,但是毕竟达斡尔人一口一个博格德汗的叫,不出兵表示一下就说不过去了。1652年,宁古塔梅勒章京海色,额,这个宁古塔梅勒章京是官名,海色是人名。

记不住也没关系,反正他很快就死了。

这个海色大人的部队包括了600人的正规军(八旗军)、500达斡尔人、420满泾站人、105虎尔哈人,总计1225人。而哈巴罗夫全部的人马仅有20火枪手、70骑兵、117猎人,总计207人。双方人数相差太大,按照孙子兵法“十则围之 五则攻之”的道理,海色包围了哈巴罗夫,并且认为他自己会取得全歼敌人的胜利。

双方大战于乌扎拉村,因此这场战斗又称乌扎拉之战,此战清军付出了676人阵亡的代价,顺利地让哈巴罗夫逃出生天。哈巴罗夫逃回去之后,重新集结队伍清点了下人数,我滴乖乖,我才死了十个人?

博格德汗很生气,对面地哈巴罗夫都成了民族英雄了,咱们是不是也得表示一下?好吧,那就把海色地脑袋砍下来吧。

此后满清集团一直对俄国人的行为无法做出有效地遏制,只能抽空打个嘴炮谴责两下。直到康熙把台湾平定了之后,俄国人的问题终于被提到议程上来了。

康熙很清楚乌扎拉村的故事,但是不代表他怕俄国人。他办法很干脆,一千人搞不定的事情,要不派三千人试试?

在康熙的三千大军抵达黑龙江之前,有一个叫萨布素的将领特别给力,他带人摧毁了黑龙江下游所有的俄国人据点,使得俄国人在黑龙江上只剩下了雅克萨一座城堡。

雅克萨的俄军指挥官叫做托尔布津,他手下有约450个马仔。按照乌扎拉村的剧本,他认为他可以对阵2000清军,加上他是防守方,对阵3000清军应该没问题。

但是清军拥有二十门红衣大炮,火力上远远压制了托尔布津的三门火炮。1685年6月26日,清军开始炮击雅克萨城,托尔布津被火炮压得头都抬不起来。

托尔布津:“可惜骄傲却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

为了显示大皇帝的仁慈,清军接受了托尔布津的投降,还放走了他。但是这家伙贼心不死,得知清军撤退以后,又带了800人重新占领了雅克萨。

康熙:好吧,那我们玩点新鲜的。

这次康熙只派了两千人,虽然比上次少了一千,但是包围雅克萨足够了,而且红衣大炮管够。具体的作战方式呢就是围城,然后天天喊话:“出来吧,把手举高高,我们保证一个不杀!”,如果喊完没效果,那就往雅克萨轰两炮。

轰了一年,托尔布津的800人只剩下了66人,死亡名单包括托尔布津本人。

毕竟是在伟大的沙皇陛下号召下,这群人才惨死异国他乡,这时候沙皇再不表示一下就没法带队伍了。所以在雅克萨守军快死绝的时候,远在莫斯科的索菲亚公主向康熙皇帝发出了请求,我们这边就剩这66个人了,再打下去画面就太美了,所以咱们还是谈判吧。

大家不要被《鹿鼎记》误导了,真实历史上的索菲亚公主,也就是彼得一世的姐姐。其实是一位重量级公主,性格霸道,颜值也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以韦小宝的审美,不太可能把她睡了。

此时的彼得一世虽然登基了,但是并未亲政,国家大权被姐姐索菲亚控制着。等到彼得一世亲政的时候,《尼布楚条约》都快签完了,所以《尼布楚条约》和彼得大帝没有啥关系。

康熙同意进行谈判,他派出了索额图、佟国纲作为代表,他给索额图的底线是: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一线。俄方代表是戈洛文,莫斯科给他的底线是:去特么的底线,我全要!

看起来,是康熙让步比较大,因为此时他有另外一个敌人要处理,他很担心他的敌人与沙俄变成盟友。

谈判一开始,戈洛文直接推到了康熙的底线:黑龙江以南归中国、以北归俄国。这下子把索额图逗乐了,不就是漫天要价、坐地还钱嘛,这招我也会!

他当即提出:贝加尔湖—勒拿河以东归中国,以西归俄国。

这让的谈判自然是火星撞地球,双方吵得不可开交。

影响谈判的,永远是谈判桌以外的东西。戈洛文虽然嘴上硬气,但是他明白,沙俄在远东地区根本没有正规军,一旦谈崩的话对俄国是不利的,在欧洲那边,沙俄又陷入了与奥斯曼帝国的苦战,不可能抽的出手来和清朝打全面战争。

索额图也做出了让步,西段让出了尼布楚,退到额尔古纳河。戈洛文则接受了在北段退到外兴安岭作为中俄边界,同时东段的乌第河地区作为待议地区。《尼布楚条约》就此签订,它是中国第一次以主权国家的身份与西方列强签订的条约,双方基于平等的条件进行谈判,互有让步,互有所取。

今天人们对这个条约的看法存在着一些争议,踩的人认为我们丢失了贝加尔湖,外兴安岭以北的土地再也不属于我们。赞的人认为,如果《尼布楚条约》今天还生效,那么哈巴罗夫斯克就应该叫做伯力,符拉迪沃斯托克就应该叫做海参崴······

康熙:“让我静静吧,我现在只想弄死噶尔丹!”

为了简要说明白这个噶尔丹的来历,咱们从一个著名的男人说起--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创业初期的功绩就是统一了蒙古,并留下了黄金家族的传说,他所统一的蒙古部族也就是后来的鞑靼部。

鞑靼部对草原上的小伙伴说:“加入我们吧,成吉思汗带领大家征战天下。”,在铁木真和善的笑容下,草原上的大小部落都加入了成吉思汗的麾下,其中有一个部族叫做瓦剌。大家伙都跟着实力爆棚的铁木真一起痛打金国、西夏、花拉子模......,一时间爽到飞起。

但是好景不长,元朝的崩溃也伴随着黄金家族的衰落,唱反调唱得最凶的就是这个瓦剌部。瓦剌部最高光的时刻莫过于瓦剌的太师也先成功策划了土木堡之变,活捉了明朝皇帝朱祁镇。后来也先又干掉了蒙古帝国第二十六代大汗脱脱不花,血洗黄金家族,自立为汗。

结了那么大一个梁子,导致了鞑靼和瓦剌的互相敌视。在两个部族漫长的对峙过程中,瓦剌内部分裂成了四个部分,分别是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而鞑靼部则在满清崛起的过程当中被满清吞并。

而这位让康熙念念不忘的噶尔丹同学,就是来自准噶尔部。

准噶尔部的首领叫做“台吉”,噶尔丹的父亲就是准噶尔部的台吉,史称巴图尔珲台吉。这位首领有很多个儿子,但是大多跟本故事关系不大,我们只需要知道他的第五个儿子叫是僧格、第六个儿子叫是噶尔丹就可以了。

公元1653年,巴图尔珲台吉去世。僧格接过了台吉的位子,而此时的噶尔丹不到十岁,啥也干不了。

三年后,噶尔丹被送去西藏学佛。据说,他在学习的时候非常聪明,得到了老师的大力表扬。

本来噶尔丹已经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在异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完事了。但是在公元1670年,也就是噶尔丹外出学习的第十五个年头,僧格被族人干掉了,准噶尔部陷入内乱!

噶尔丹:学习,学个屁!

打着为哥哥报仇的旗号,他收拢了僧格的旧部。仿佛天生就会打仗一般,他作战的时候总是带头冲锋,竟然一路打到了阿尔泰山口,把杀害哥哥的凶手追杀到死。在料理完部族内讧之后,他顺利成为了噶尔丹部的首领。那一年,他28岁。

讲个花边新闻,《鹿鼎记》里面金庸先生给噶尔丹安排了一位漂亮的老婆,也就是阿珂的师姐阿琪。实际上历史中的噶尔丹第一位老婆是蒙古历史上著名的阿努可敦,几年前蒙古国还给她拍了电影,票房贼高。

据史料记载,阿努最开始是嫁给僧格的,但是却深爱着在远方学佛小叔子噶尔丹。后来僧格死于部族内讧,噶尔丹跑回来平定了内乱,并按照蒙古人的收继婚风俗娶阿努为妻,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行了,我先去哭一会儿。

好了,这噶尔丹老婆也娶了,首领的位子也坐稳了,接下来就要搞事情了。

1、《实事求是做实验》

  ……

  囊萤读书,朕曾于热河取萤数百,盛以大囊,照书字画竟不能辨。此书之不可尽信者也。

  然亦有似乎荒邈,而竟实有其事者。东方朔记北方有层冰千尺冬夏不消。今年鄂罗斯来朝,以彼国地图呈览,问其人。云“其地去北极二十度以上,名为冰海,坚冰凝结、人不能至。”始知东方朔所云不谬。

  事实证明,收集萤火虫照明读书是不可能的,东方朔说北极的冰常年不化是真的。

  2、《唱音阶》

 皇上这年64了,见了新来的传教士就当着人的面唱起音阶来,而且还让传教士跟着他唱,还会弹古钢琴,这人真的超好玩。

  3、《会抓鱼》

 脑补了一个多动症儿童

  4、非常尊重他人,给人批注书的时候,是写纸条夹在里面,然后再想想乾隆……

  “癸未八月廿三日,灯下见皇上所看《历学疑问》,小圈如粟米,大点如蝇脚,批语尚用朱笔,蝇头细书,另书纸条上,恐批坏书本。又有商量者,皆以高丽纸一细方,夹边缝内以识之。安溪师请上批抹,上云“他用几十年工夫做成一部书,我何以就一人意见轻行批驳。”————李光地《榕村续语录》

  5、调戏和尚结果被和尚反调戏

  康熙二十八年第二次南巡时:初三游灵岩,至元墓,大和尚接见,上问曰:“你在山中曾见龙虎么?”和尚答曰:“虎是时常见的,龙是今日始见。”又问和尚曰:“你有老婆否?”和尚启曰:“和尚有两个老婆;一个姓汤,一个姓竹。”上笑而是之,赐白金二百两。

  和尚说的是汤婆子(冬天暖手的)和竹老婆(夏天竹编的抱枕)

  6、会弹钢琴

  高士奇《蓬山密记》云:康熙的畅春园渊鉴斋内,置有西洋乐器,特别“有内造西洋铁丝琴(即钢琴),弦一百二十根,上亲抚《普唵咒》一曲。”

  《普庵咒》不仅是著名的佛教咒语同时也是古琴著名曲目。所以康熙是用钢琴弹了古琴的谱子,这人真的是又文艺又摇滚……

  7、武力值高

  康熙的武力值

  查阅《清宫武备》一书,记载了一些皇帝用弓,一部分标出了拉力,对书中标明拉力的弓进行了拉力换算。

  根据该书101页所述,“力”是弓的一种术语,每“力”为九斤十四两,清制一斤等于16两,据查,清朝1斤=598.4克。则一力=5909.2克=清制158两=清制9.875斤,而1磅=453.59237克,于是得出下列结果:

  第31页上,圣祖御用桦皮弓1,弓主人:康熙。长度为178.5厘米,十一力,换算后合清制108.625斤,公制65千克,143.3磅。

  第31页下,圣祖御用桦皮弓2,弓主人:康熙。长度为178.5厘米,七力半,换算后合清制74.0625斤,公制44.319千克,97.7磅。

  第34页,高宗御用牛角金桃皮弓,弓主人:乾隆。长度为177厘米,三力,换算后合清制29.625斤,公制17.7276千克,39磅。

  第101页,世祖御用花桦皮弓,弓主人:顺治。长度为178厘米,七力,换算后合清制69.125斤,公制41.3644千克,91.19磅。

  第105页,世宗御用桦皮弓,弓主人:雍正。长度为179厘米,四力半,换算后合清制44.4375斤,公制26.56千克,58.624磅。

  第106页,高宗御用吉庆锦弓,弓主人:乾隆。长度为179厘米,五力半,换算后合清制54.3125斤,公制32.5千克,71.65磅。

  第107页,高宗御用黑角桦皮弓,弓主人:乾隆。长度为178厘米,七力,换算后合清制69.125斤,公制41.3644千克,91.19磅。

  第108页,文宗御用金桃皮弓,弓主人:咸丰。长度为177厘米,五力,换算后合清制49.375斤,公制29.546千克,65.1378磅。

  顺治乾隆和康熙都有七力的弓,只有康熙有十一力的弓,而且他是真的很大力,出去亲征的时候还让人给他快递十三力的弓去,因为他要用。

8、科学家属性

  康熙最喜欢数学,包括几何、代数,尤其喜欢摆弄各种测量工具,如半圆仪、圆规、几何多面体模型,还有世界最先进的盘式手摇计算机。据法国传教士白晋回忆,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康熙把业余时间全部放在学习数学上。各种数学定理公式口诀烂熟于胸,数学仪器的应用也熟练自如。

  我们在解数学解方程时,会用到"元"、"次"、"根(解)"等概念。最早提出这些术语的中文翻译就是康熙。

  康熙虽然聪颖过人,但是听外籍教师讲课并不轻松。因为南怀仁等人的汉语和满语水平有限,日常会话还能够勉强对付着,而要将严谨而高深的科学知识表达出来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而当时课本多是外文,即使中译本也是半通不通的。这样,学习中就必然有许多精力被消耗在语言沟通上,进度不快。

  不过由于康熙学习很刻苦,也很有耐心。一遍听不懂,就请老师再讲一遍,直至真正弄懂为止。南怀仁在讲方程时句子冗长,吐音又很不清楚,康熙的脑子常常被搞得晕晕糊糊的。

  怎样才能让老师讲得好懂呢?一阵冥思苦想后,一个妙法突然冒出来。他向南怀仁建议,将未知数翻译为"元",最高次数翻译为"次"(限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翻译为"根"或"解"……南怀仁用笔认真地记了下来,随即用这些新创术语换下自己原先使用的繁琐词语:"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根(解)'……果然扫除了很多障碍,提高数学效率。

  南怀仁惊疑地盯着康熙,愣怔了一会儿,突然按照西方最亲切的礼节一下子将康熙紧紧抱住:"我读书和教书几十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还从来没见过一个像您这样肯动脑筋的人!"康熙创造的这几个数学术语科学而简洁,十分便于理解和记忆,因此一直延用到今天。

  他甚至还写过具有独特见解的数学专著《钦授积求勾股法》。这篇关于“以积求勾股”的著述是由康熙“口授”、翰林院士陈厚耀记录的康熙著作,主要论述了5种求解正勾股形(直角三角形)问题的方法。

  康熙与当时的数学家莱布尼茨有过书信来往,而且莱布尼茨还赠送过康熙一个计算器模型,不过这段隐藏的东西秘史更为康熙大帝在数学历史上的地位提供了佐证。

  除了喜欢数学,康熙对天文学与测量学也非常痴迷。康熙收藏了很多测量仪器,不仅有传教士进贡的纯西方仪器,还有康熙谕令造办处制造的中西合璧的测量仪器。在制造测量仪器方面,康熙给出了很多科学的指导意见,堪称专家。

  坐在院子里观测日月星辰、气象变化也是康熙的一项日常工作。太阳与物体影子的变化,月亮的圆缺变化,刮风下雨的规律,甚至包括罕见的日食、月食等,康熙对此都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康熙不仅亲自实验,如在院子里插旗子,观测风向变化,同时还经常向大臣们炫耀,如计算出正午的日影后,让大臣们等候验证。大臣的欢呼赞美让康熙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康熙不满足坐在家里学习科学,还经常要出外做实地科考。太监们可就受罪了,各种笨重的测量仪器经常要车拉人扛。康熙巡视江南,遇到河湖,就会兴起,用水平仪测试一下水位。遇到山川,就要测量山地距离。学霸康熙为后世留下了上千件精美科学仪器,如今它们基本都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人痘接种术自发明以后,一直在民间秘密流传,口传心授。康熙的父亲顺治24岁死于天花,康熙自己也有遭遇天花的不幸经历,他意识到了天花的威胁,遂大力提倡和推广人痘接种。康熙推行人痘接种术是从宫中开始的,他特意把一些富有种痘经验的医生,调进皇宫种痘,并正式确立了皇子种痘防天花的制度。康熙不仅在皇宫和八旗中实施种痘,还把人痘接种术推广到远离北京的蒙古。据史料记载,康熙派出的御医,曾经风尘仆仆地到达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人痘接种,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康熙皇帝在《庭训格言》中对自己推广种痘成绩特别满意。不过这种人体试验还是很危险的,有一定死亡率,种人痘不如种牛痘安全。

  与历代帝王相比,康煕有一个特点——他喜欢亲身体验、学习研究。康熙很憧憬汉初的文、景之治,没事他就拿着文、景两帝的《劝农诏》《令天下务农桑诏》《劝农桑诏》等来回反复地阅读与思考。《庭训格言》曾记载他说:“朕自幼喜欢观稼穑。秘得各方五谷、菜蔬之种,必种之,以观其收获。诚欲广布于民生,或有禆益也。”康熙曾将南方的青竹移到禁苑试种,因北地气寒,“非保护得宜,即难艺植。经过精心培育,居然成活繁衍。经30余年,竟延至数亩之广,其围到八寸,直径二寸五分。”此外,他还把长白山的人参移植于禁苑盆中栽种,并将哈密的白、绿、紫色葡萄引种于北京。有时他还命大臣们参观这些成果,说:“北方地寒风高,无如此大竹。此系朕亲视栽植,每年培养得法,所以如许长大。由此观之,天下无不可养成之物也。”

  《康煕政要》卷十九记载——康熙南巡时,在江浙,见舟中满载猪毛、鸡毛。问其用途,说是运往福建,因福建稻田以山泉灌溉,泉水寒凉,用此则禾苗茂盛,亦得早熟。康煕回京后,为了摸索在北方推广水稻种植的经验,他在西苑(今中南海)新建丰泽园,作为实验基地。“治田数畦,环以溪水,阡陌井然在目,桔槔之声盈耳,岁收嘉禾数十钟。垅畔树桑,旁列蚕舍,浴茧缫丝。”万几余暇“于此劝课农桑,或亲御耒耜”,进行科学实验。 《康煕几暇格物编》之《御稻米》篇中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年的六月下旬,水稻刚刚出穗,康煕沿着田埂察看,忽然见一棵稻穗比别的都高,结实丰满。本来这片稻田种的是新疆玉田稻种,要到农历九月才能成熟。现在,有一棵稻子提前60余天,在六月就早熟了。这使康熙喜出望外。于是,康熙把它作为种子加以收藏,到第二年试种,观察它是否早熟,果然又在六月成熟,比一般的水稻早两三个月成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开始广泛试种,终于培育出了早熟新稻种,取名“御稻米”。史载,这种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康煕心中充满自豪,说:“今御稻不待远求,生于禁苑,与古之雀衔天雨者无异。朕每饭时,尝愿与天下群黎共此嘉谷也。”这红米很可能就是《红楼梦》里三次提到的“御田胭脂米”。

  康煕三十七年直隶总督李光地上疏请求在直隶开垦水田。康煕认为“水田不可轻举”,因为北方水土不同于南方,水难以积蓄。康煕四十二年(1703),清政府兴建热河行宫,御稻种首先被移植到承德避暑山庄。康煕在庄内开辟大片水田试种,获得成功,此举改写了长城以北不能种稻的历史。据康熙回忆:“山庄稻田所收,每岁避暑用之尚有盈余。”承德试种成功后,康熙四十三年(1704),天津总兵官蓝理题请在天津等处开垦水田。此时永定河已经治理,直隶水利状况脾性改善,于是康煕同意加以考虑:“天津沿海斥卤地方,又非民田。今蓝理请开水田,著交部议奏。”后经奏准,从翌年起,由蓝理在天津试种水稻。康煕四十五年(1706),天津插殃100顷,收水稻万余石。经过十几年的试种,到康熙五十三年(1714),康熙帝又决定向大江南北推广,意欲发展双季稻。康熙认为,南方气候温暖,稻谷成熟必早于北方,“夏秋之交,麦禾不接,得次早稻,利民非小。若更一岁两种,则亩有倍石之收,将来盖藏渐可充实矣。” 康煕首先把一石御稻种发给苏州织造李煦、江宁织造曹寅,令他们双季连作。江南农民对御稻“无不欢忭踊跃,传为异宝。凡有田产之家,俱闻风求种。”康熙看了非常兴奋,特指示:“此种须广布江南,以便民生才好。不可花费吃用!” 康煕期望很大,曾作《早稻诗》云:紫芒半顷绿荫荫,最爱先时御稻深。若使炎方多广布,可能两次见稻针。

但由于李煦与曹寅试种时间不对及技术操作不当等原因(放弃吧你俩没有农业天赋),试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第二年,康煕专门派水稻专家、老农李英贵到苏州去做现场指导,结果大获成功。第一季与其它稻种亩产相同,第二季产量大幅提高。我国南方过去双季稻是以糯和粳连作。而康煕发展了水稻双季连作制,并首创了同种粳稻双季连作制。两年后,两种御稻双季连作,传播到江苏、浙江、安徽及江西等地。

  康熙对水稻的种植可谓是一往深情。在他的诗中,对水稻的育种、拔秧、插秧、收刈、拾穗等全过程都有具体的描写,都抱有执著的追求和深切的渴望。

  康熙的贡献,一是把水稻的种植推进到了长城以北,二是在南方推广连作双季稻。他晚年时,热河避暑山庄已成了皇家庄稼园。康煕在《刈麦记》中记载山庄内“今百谷齐成,与内地相似,不过迟十数日而已,故种麦者颇蕃。山庄苑内,麦、谷、黍、稻皆寓焉。”而年老的康煕,每每扶杖而阅耕种,临畦而观刈获时,他总是高兴地说:“苍颜野老共庆有秋,黄口稚子无悉乏食。此朕一时之真乐也。”

,